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 《六国论》名师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 《六国论》名师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2 14:20:35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六 国 论
苏洵
六 国 论 (宋 苏洵)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你觉的本文的标题完整吗?
如果完整的说出来,应该是什么呢?
论:
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也就是“论六国灭亡的原因”。
课题解释
这是一篇议论文,
请同学们来谈一谈我们学习一篇议论文应该学习什么呢?
合作学习,分组探究: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2.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3.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中心论点)
分论点
2.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战胜而得——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割地之易
地有限——欲无厌
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数量上
(对比论证)
程度上
(对比、事实论证)
道理(引用论证)
3.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与嬴不助五国

以荆为计速祸

诛良将,用武不终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赂者以赂者丧
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假设论证)
4.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是否多余?
第四段------
第五段------
总结上文,解决问题
不是画蛇添足,犹如画龙
点睛,这篇史论赋予了强
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最
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
论的主旨所在,篇末点题。
一段历史 一种感叹
问题探讨:
1、作者对六国破灭的原因有着怎样的看法?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你认为作者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正确吗?他的论据能经的住推敲吗?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真的吗?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是苏洵历史学的不好吗?那是什么原因呢?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
一个教训 一种责任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背景介绍
秦是怎么灭亡六国的?六国又是怎样被灭的?
而北宋又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跟《六国论》学论证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结构安排得好,文章才能完整、有序。写好一篇议论文,必须要有合理的结构。而合理的安排文章结构,也就是要对议论文的全文进行总体设计,做到有条有理,以便更好地阐明中心思想,正确地论证观点。
弊 在 赂 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过渡)
(分总)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并 列)
结 构
启 示
就事论事与借题发挥
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足警世人。
逻辑严密、要言不烦
语言生动、整饬有度
议论:简捷有力;叙述:生动感人
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
——欧阳修
史论文阅读方法
1、历史事实
2、作者结论
3、写作目的
2017年5月2日(共16张PPT)
《六国论》
《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标
1、用“钩玄提要”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观点和事实论据,体会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鉴赏本文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
3、结合文本自主探究作者写作意图。
4、拓展鉴赏宋朝文人诗文中的伟大爱国情怀及其使命感。
美文美读
美文美读,读后发言:读懂了什么?读后有什么疑惑?
思考:
论:是散文一种,以论证
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
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课题解释
文本研读,鉴赏技巧:
写议论文确立论点和论据后,就是怎么论证的问题;若是你来写,你会采用哪些论证方法,再和苏洵比比,有何异同?
合作探究:写作意图
探究作者写这一段惨痛的历史,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有什么目的?
方法提示: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结合文本,细细揣摩。
要求: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选好小组代表发言。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北宋中期,军费开支越来越大,财政上入不敷出,政治上专治腐败,外交上极端软弱。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并在檀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式如此有利,北宋统治者却一味求和,订下“檀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西夏王李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反而给西夏银、绢、茶等物资。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为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
小结:史论文阅读方法
2、作者结论
1、历史事实
3、写作目的
相关链接
1、《题 临 安 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相关链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善于借鉴,完善自我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
小结:
总结一种教训,提出一种劝诫;
彰显一种情怀,表现一种责任;
回顾一段历史,抒发一种感叹;
寄语同学,涵养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作业设计:
1, 课外阅读,比较杜牧《阿房宫赋》和苏洵《六国论》中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看法不同的根本原因。
2、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同步解析与测评》第84页“阅读提升”(苏辙《六国论》节选和李桢《六国论》节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