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2 14:29:29

文档简介

南平市延平区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
【解析】C 项错在“并不可信”,文中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故选C。
B
【解析】A 项,错在“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C项,因果关系颠倒。D项“反而超越了唐诗”错,词并没有超越唐诗。故选B。
D
【解析】ABC 都是由物及心,而D是由心及物。故选D。
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②接着对“比”“兴''进行解释,以《诗经》《诗品 序》《文赋》《乌夜啼》为例,详细解说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③以《诗经 硕鼠》《减字木兰花》为例,详细诠释了中国古诗的以此例彼的方式;④再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演变过程。(答对一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温庭筠以女子自比,当男子求取功名仕宦而不得的时候,其感情与女子那种“弃妇”的感情也有某种暗合之处,所以以失落的爱情或追求爱情而不得的闺中怨妇自比。说有“离骚初服之意”,是因为《离骚》中有“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的句子,也是指到朝廷做官不被接纳,退下来重新整理自已原先的志向。这种感情与温诗的情感有相近之处。(也可以将“离骚初服”理解为“照花”后四句,是指“兴”之意。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如有不同解释,言之成理即可)(“比兴”手法2分,具体分析4分,共6分)
6.C
【解析】“因为我认识到贾兴只是喜欢我陪游、陪吃,是一个酒肉朋友”理解错误;应该是,我觉得“胡茬子脸”的男人,在离别时候“眼圈发红”,感情不自然,矫情。
A
【解析】“互致问候”错,只是贾兴“每个月都要给我打一次电话”;“深情牵挂”也不准确,只是虚情假意的套近乎。
8.①虚荣心强:主动接近我,与我套近乎,四处宣扬与我的关系,意在抬高自己。②待人热情:主动招呼,主动联系,为我推荐游玩地点,有热情的一面。③为人虚伪:先许下诺言,但我真到了滨海,却谎言推脱不愿见面。④吝啬小气:舍不得花钱请客。(每点1分,共4分)
9.①照应题目;(1分)②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第一次出现,引出贾兴知道“我”到滨海后编谎话欺骗“我”的情节,“我”初步认清贾兴的面目;第二次出现,引出“我”捉弄贾兴的情节,贾兴虚伪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刻画;第三次出现,将情节推至高潮并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空间。(3分)③反复出现,暗示主题,引发了对“朋友”问题的思考,表达对真情的呼唤。(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唐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初三),太宗大宴群臣,席间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朕从前曾受命专行率兵征伐,民间于是流传着这个曲子。虽然不具备文德之乐的温文而雅,但功业却由此而成就,所以始终不敢忘本。”
“上宴群臣”中“上”为主语,“宴”为谓语,“群臣”作宾语,“臣”后断开,排除BD。
“命”和“专行征伐”共同作“受”的宾语,属于双宾语结构,“伐”后断开;“民间”作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故选C。
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 “大理寺少卿”错。应该是大理寺卿。故选C。
12.D
【解析】D. “太宗……鲁人搬家忘妻……告诫臣下”错,“鲁人搬家忘妻”是魏征讲的,并非仅仅告诫大臣,还包括自己。故选D。
13.(1)平乱建国凭借武力,治理国家保持已取得的成就却仰赖文才,你说文不如武,此言差矣!
(2)于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夜班,太宗多次接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戡乱”,平乱;“斯”,这;“谓”,说;“过”,错。
(2)“乃命京官五品以上”,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乃命五品以上京官”;“更宿”,轮流值夜班;“数延”,多次邀请;“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问”。
14.处理方法:太宗爱惜他有功于大唐,非但不予惩罚反而赏赐绢帛。
目的:希望他尚有人性,能面对赏赐自我反省悔憾,胜于刑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的族叔,也算是当时朝堂上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唐太宗这样做更说明他没有徇私,赏罚分明,这样做实际上是明赏暗罚故意让长孙顺德感到羞耻、难堪,体现了其政治手段的高明,和公正无私的处事态度。由“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可知,处理方法是:太宗爱惜他有功于大唐,非但不予惩罚反而赏赐绢帛。由“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可知,目的是:希望他尚有人性,能面对赏赐自我反省悔憾,胜于刑罚。
参考译文:
唐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初三),太宗大宴群臣,席间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朕从前曾受命专行率兵征伐,民间于是流传着这个曲子。虽然不具备文德之乐的温文而雅,但功业却由此而成就,所以始终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之才平定天下,岂是文德所堪比拟。”太宗说:“平乱建国凭借武力,治理国家保持已取得的成就却仰赖文才,你说文不如武,此言差矣!”封德彝磕头道歉。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选荐一个人。太宗质问其原因,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送的绢帛,事情暴露,太宗说:“长孙顺德如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他共享府库的资财,他何至于如此贪婪呢!”太宗仍爱惜他有功于大唐,不予惩罚,反而在宫殿上赐给他数十匹绢帛。大理寺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犯下的罪不可饶恕,为什么又要赐他绢帛呢?”太宗说:“如果他有人性的话,得到朕赐给绢帛的羞辱,远甚于受到刑罚;如果不知道羞耻,不过是禽兽而已,杀他又有何用呢?”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朕年轻时喜好弓箭,曾得到十几张好弓,自认为没有能超过它们的,最近拿给做弓箭的弓匠看,他说:‘都不是好材料。’朕问他原因,弓匠说:‘弓子木料的中心部分不直,所以脉纹也都是斜的,弓力虽强劲但箭发出去不走直线。’朕这才醒悟到以前对弓箭的性能分辨不清。朕以弓箭平定天下,而对弓箭的性能还没有能完全认识清楚,何况对于天下的事务,又怎么能遍知其理呢!”于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夜班,太宗多次接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太宗与大臣议论周朝、秦朝的政治得失,萧瑀说:“殷纣王无道,周武王讨伐他。周朝及六国均无罪,秦始皇分别灭掉他们。取得天下的方式虽然相同,人心所向却不一样。”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更加修行仁义;秦朝取得天下,一味崇尚欺诈、暴力,这就是长短得失的不同。所以说夺取天下也许可以凭借武力,治天下则不可以不顺应民心。”萧瑀钦服不已。太宗对亲近的大臣说:“我听说西域有一个胡族的商人得到一粒宝珠,用刀割开身上的肉,将宝珠藏在里面,有这么回事吗?”大臣答道:“有这回事。”太宗说:“人们都知道这个人爱珍珠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官吏受贿贪赃依法受刑,和帝王追求奢华而遭致国家灭亡,这与胡族商人的可笑有什么区别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的人非常健忘,搬家而忘记自己的妻子。’孔子说:‘还有比这严重的,夏桀、商纣均贪恋身外之物而忘记自己的身体。’也是这样。”太宗说:“对。朕与你们应当同心合力,相互辅助,以免被后人耻笑。”
B
【解析】“梁园路”并非诗人眼前所见,当为想象,意思是说故乡远在天边。
16.①诗人借云寄意,望月怀乡,含蓄地抒发了有家难归的郁闷之情;②借用祢衡刺字漫灭的典故,抒发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情;③尾联写前程似“烟水”般渺茫,诗人无奈滞留他乡,抒发前途迷茫之感。(每点2分,共6分)
17(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C
【解析】不齿:不与同列,不看做同类,表示鄙视。不耻:一般不单用。投机取巧:利用时机和巧妙手段谋取个人私利;也指不愿下苦工夫,凭小聪明侥幸取得成功。囤积居奇:大量收购、储存商品或市场上比较稀缺的物资,等待时机,高价出售。这是获取暴利的一种投机行为。居:储藏。伤害:使身体组织或思想感情等受到损害;损害:使(事业、利益、健康、名誉等)蒙受损失。平心而论:平心静气地给予公正评价。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
B
【解析】都是比喻。A项为夸张,C项为借代,D为对偶
20.①原句“允许”应当放在“当事人”后面。②将“既……,而且……”改为“不仅……,反而……”③“带来负面”改为“带来负面影响”。(或将改正后的语句抄写一遍,每点1分)
21.(1)“九九”两阳数相重
(2)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
(3)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每空2分)
22.(1)重阳节名称的由来(或重阳节的由来及别称)
(2)重阳节的习俗(或重阳节的风俗)
(3)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或重阳节的文化意义)(1点2分,2点3分,3点5分)
四、写作
详解见《月考作文讲评资料》南平市延平区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 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 “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 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 春官 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叶嘉莹认为,词虽然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但天生就有“比”“兴”特质,作者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叶嘉莹认为比兴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即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
C.叶嘉莹认为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并不可信,但引出了“比兴”的“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D.蒋勋认为,李煜经历了亡国之痛,有了跟以往不同的生命体验,爆发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浪淘沙》这些后期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兴有各种解释,叶嘉莹在材料一中选择的是广义的解释和引申的解释,是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
B.叶嘉莹引用《乌夜啼》是为了解说“兴”的概念,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
C.因为“兴”的情况比较复杂,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
D.唐诗在黄金时代之后已经不可能超越,继续模仿唐诗的没有出路,而另辟蹊径将通俗的词创新的反而超越了唐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3 分)( )
A.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B.桃之天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D.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之意。请结合叶嘉莹先生“比兴寄托”理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朋友,你在哪儿
刘建超
贾兴一听到我的名字,就如一辆笨重的坦克向我扑来。
“老刘啊,你好啊!久闻大名,心仪已久,一见如故啊,老朋友。”
我被他粗壮的双臂箍得紧紧的,他那生猛海鲜般的胡茬子脸还贴在了我的腮帮子上。四十好几了,我还从没有跟个大老爷们儿如此亲密过,从后背到屁股根儿都觉得发麻,身上起鸡皮疙瘩。
贾兴对招呼签到的人说:“把我们俩安排到一个屋,我们痛痛快快聊聊。”
贾兴长得五大三粗,整个儿一个圆。走路时先要摆两下手臂,否则就发动不起来。这副模样实在是和文字联系不到一块儿,偏偏他也写小说。有几次,我和他的小说发在同一期杂志上。这次应邀来参加笔会也是因为我俩又在《烂漫》杂志上同时发表了中篇小说。
三天的笔会,我几乎被贾兴给承包了。我去跟一位从前笔会上认识的关系有点儿暧昧的朋友见面,他也跟着。在会上,贾兴逢人就说,我和老刘是老朋友了,连我老婆和儿子都知道他,我们俩的作品常在一起发,缘分啊。
笔会结束后,贾兴意犹未尽,跟着我又到了洛阳。我陪他游了龙门、白马寺,吃了洛阳水席、浆面条。分别时,他眼圈发红,说我够朋友。他那胡茬子脸就又让我起了回鸡皮疙瘩,真受不了。贾兴说:“朋友,有机会到我那里去啊,我请你品尝大龙虾,哈哈哈。”火车开动了,他还探出头可着嗓门儿喊:“你一定来啊,不然我可跟你急!”
其实,笔会上热热闹闹嘻嘻哈哈,过后新鲜劲儿也就风吹云散,谁也不会把几天笔会上承诺的事太当真。贾兴可不这样,每个月都要给我打一次电话,正经不正经地东拉西扯一番,挂线时总要强调一句:“朋友,有机会来玩啊。”我也打着哈哈说,一定一定。
事有凑巧,半年之后,单位还真把我派到贾兴所在的城市办事。公事很快就办利索,剩下的时间就是游山玩水。原本不打算跟贾兴联系,自己转转省事还自在。可是来了一趟滨海,如果不同贾兴见一见,日后他知道了肯定会不高兴。我便拨通了贾兴的手机,电话里传出贾兴咋咋呼呼的声音:“喂,朋友,你想起给我打电话了,最近可没见你发表什么东西啊。喂,朋友,你在哪儿?”
我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什么什么?你来滨海市了?”
我说,是呀,来品尝你的大龙虾啊。
电话里的贾兴迟疑了一下:“咳,朋友,太不巧了,我刚好出差在外地。你在滨海能待几天?”
我说,两天,星期二就得回去,票都订好了。
贾兴嗓门儿又高了:“不行,朋友!你等到星期三,我星期三无论如何赶回去,咱哥儿俩得喝一杯。”
我说,你别管我了,忙活你自己的事吧,有机会我再来。
我又给滨海一家报社的朋友打电话,这位朋友听我说贾兴出差了,说,不可能啊,上午还见他来报社送稿子呢。贾兴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来电话,问我都去哪儿玩了,吃什么好东西了,并热情地给我推荐游玩的地点,还说去了之后呢就找谁谁谁,就说你是我贾兴的朋友,他们不敢不给面子的。星期二上午,我正躺在宾馆房间的床上看新闻。
贾兴又来电话:“喂,朋友,你在哪儿?”
我忽然就坏坏地说,贾兴啊,我已经在回洛阳的火车上了。
电话里的贾兴急了:“喂,老刘,你不够意思嘛,说好了你等到星期三啊,我就怕你着急,事没办完就提前赶回来了,刚刚下飞机,正在回城的路上。中午的饭我都订好了,海天大酒楼噢。老板是我哥们儿,专程给搞的新鲜的龙虾啊。你这不是害我嘛。”
我说,哈哈,我和你开玩笑呢。没见你,我怎么能走啊。我就在迎宾馆328房间等你呢。
电话里的贾兴声调又低了:“啊?啊,那好那好。一个小时之后,我们不见不散啊。”
我忽然觉得自己挺没意思,干吗嘛,两人一见面反而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我打车直接去了车站。北上的列车缓缓启动了,我的手机又响了。
贾兴真的急了:“喂,我就在迎宾馆门口。朋友,你在哪儿?”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听到我的名字”,就“向我扑来”,一方面写出了贾兴对我热情,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之间并不熟悉,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贾兴的可笑。
B.虽然只是“心仪已久”,但自称“一见如故啊”,甚至直呼“老朋友”,言语不合常理,贾兴却连珠炮似的抛出,表明了他急迫地想亲近我。
C.洛阳分别之时,贾兴“眼圈发红,说我够朋友”,我却“又起了回鸡皮疙瘩”,是因为我认识到贾兴只是喜欢我陪游、陪吃,是酒肉朋友。
D.我在滨海市宾馆床上接到贾兴的电话,“坏坏地”说已在回洛阳的火车上,这是对贾兴的试探,更是认清贾兴待人之道后对他小小的捉弄。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叙写了初见的亲切热烈、别后深情牵挂的互致问候与不愿见面便谎言推脱三个片段,以我与贾兴交往的时间为序,却自然形成对比,意蕴深远。
B.小说多处使用夸张手法刻画人物,或者通过夸张的话语,展示人物言过其实的本性;或者通过夸张的动作,刻画人物过分热情、虚情假意的嘴脸。
C.小说善以细节刻画人物,比如“有几次,我和他的小说发在同一期杂志上”,但贾兴却说成“我们俩的作品常在一起发”,细微差别,表现人物心思。
D.小说展现了某类人的待人处世之道,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但凭借着对人物极具个性特点的话语和情态的敏锐捕捉,具有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8.贾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9.“朋友,你在哪儿?”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六月戊申,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瑀谢不及。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B.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C.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D.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用作对帝王的敬称。
B.顿首是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C.大理寺是古代重要的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审理,最高长官即大理少卿,位九卿之列。
D.桀纣,分别是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一个君王,相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后泛称暴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封德彝认为当时世上无人才可向朝廷举荐,太宗对他提出批评,认为用人如同使用器物,应各取所长,不是世无人才,而是他不识人才。
B.太宗年轻时喜爱弓箭,自认为收藏了许多优良的弓,对弓的好坏了解很多,但工匠的论述使他知道自己以前的认识很有限。
C.太宗曾与侍臣讨论周朝统治长久、秦朝统治短暂的原因,萧瑀从取天下的角度分析,太宗则强调取得天下后,治国应顺应民意。
D.太宗曾以胡商剖腹藏珠、鲁人搬家忘妻为喻,告诫臣下为官不能忘记根本,切不能利欲熏心,贪赃枉法,避免被世人耻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
(2)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14.面对长孙顺德贪污腐败一事,太宗是如何处理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江上
李商隐
万里风来地,清江北望楼。
云通梁苑①路,月带楚城秋。
刺字②从漫灭,归途尚阻修。
前程更烟水,吾道岂淹留。
[注]:①梁苑,一名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围,故址在今开封市东南。②刺字,刺于名帖上的字(官职、姓字)。《后汉书·祢衡传》:“祢衡避难荆州,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句以“万里”二字落笔,境界阔大;“风”渲染出凄冷氛围,奠定情感基调。
B.三四两句写诗人眼前所见,云彩浮动,飘向梁园;月照楚地,带着浓浓秋意。
C.第六句中的“阻修”,意为阻隔又遥远,与《蒹葭》中“道阻且长”意思相同。
D.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感叹遭遇,悲凉之中又包含着些许愤慨。
16.请简要分析本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2)孔子在《论语》中指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肯定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而韩愈《师说》中也用反问句“ , ”明确学习的必要性。
(3)在中古古典诗词中,中国文人多用“扁舟”或“舟”的意象来承载自己向往自由、渴望回归自然、淡泊世事的情感,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日,“全红婵姓名被抢注商标”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在全红婵刚拿到奧运冠军后,就有多个商家瞄准机会,在第一时间申请注册“全红婵”商标,试图蹭热点以牟取丰厚利益。事实上,这种恶意抢注商标的乱象早已有之。“清澈的爱”——边防战士陈祥榕生前对祖国的深情表白,被人当做商标提交了注册申请;“钟南山”“火神山”“雷神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的标志性符号,也有人妄图进行“商业化运作”。在这些恶意注册的商标中,有的侵犯了个人权益,有的亵渎了英雄烈士,有的违背了公序良俗,有的触犯了公众利益。诸如此类恶意抢注商标的行为,引起舆论的广泛批评,这种唯利是图的做法实在令人 。
( )。从“搭便车”到“蹭热度”再到“傍名人”,恶意抢注商标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企业的真正经营,而是通过 牟取私利,损害的是当事人的权益, 的是社会公众的感情,扰乱的是正常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秩序。
,商标是企业的一种无形宝藏,挖掘名气蕴藏的商业价值、激活名人背后的流量效应等做法比较普遍。但是,未经当事人将其姓名作为商标允许注册使用,既无法为企业发展锦上添花,而且会因为抢注行为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无论如何,商标注册,不是门一本万利的生意;恶意抢注,却是种明令禁止的行为。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齿 囤积居奇 损害 平心而论
B.不耻 投机取巧 伤害 毋庸置疑
C.不齿 投机取巧 伤害 平心而论
D.不耻 囤积居奇 损害 毋庸置疑
19.下列语句与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 ① ,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又称为“重九”。 ②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中是最大数, ③ ,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激活历史传统,唤醒文化记忆,使重阳节更显迷人魅力与时代光彩。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各用一个短语按顺序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英雄辈出的中国航天员中,有这么一位看似默默无闻却是毫不逊色的传奇人物。他叫邓清明,今年55岁,是首批现役航天员中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人。
23年前,包括他在内的14名飞行员经过严格选拔,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从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能力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邓清明以出色表现多次入选飞行乘组,却总是以毫厘之差与飞天梦想擦肩而过。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他离太空如此之近,却也离圆梦如此之远。尽管如此,邓清明始终坚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因为在他的眼里,“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