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铁屋波澜——探背景
除旧布新——展运动
社会新象——析影响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中国该何去何从?
1918年上海《时报》,灵学会招募会员,研究“人鬼生死之问题。
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灵学杂志
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铁屋波澜——探背景
一、铁屋波澜——探背景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 可。
——陈独秀
一、铁屋波澜——探背景
二、除旧布新——展运动
“民众觉醒了,
中国才有希望。”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宣传方式
活动阵地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北京大学、《新青年》杂志
创办报刊等
蔡元培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查晓园 奚浈 王兰
1920年2月王兰入哲学系一年级为旁听生,成为北大也是中国第一个女大学生。后来女学生人数陆续增加到9名。
二、除旧布新——展运动
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的故事。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彩……
——《新青年》第二卷第5号《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谁才是罪魁祸首?
旧道德草菅人命
二、除旧布新——展运动
材料: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内容:①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二、除旧布新——展运动
内容:②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恶之答辩书》
《人血馒头》
二、除旧布新——展运动
材料: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二话没说就娶了回去,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秀才: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实际: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二、除旧布新——展运动
内容:③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白话文)
胡适
①著作:《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
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陈独秀
②著作:《文学革命论》
主张: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白话文普及的作用:白话文通俗易懂,有利于文化的平民化和新思想的传播和普及。
二、除旧布新——展运动
局限性:绝对否定或肯定东西方文化,带有一定的片面
钱玄同: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二、除旧布新——展运动
内容:④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期)
李大钊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接连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二、除旧布新——展运动
三、社会新象——析影响
这场运动的开始阶段是太急功近利了。也许有人讥笑整个运动,讥笑它不够成熟,不够深刻。然而,正是这场运动,为中国未来奠定了一块最牢固的希望的基础。
——杜威(美)在华演讲稿
三、社会新象——析影响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打开了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
五四运动爆发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三、社会新象——析影响
小结:
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活动阵地 北京大学、《新青年》 内容 思想革命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文学革命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代表著作 鲁迅:《狂人日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评价 局限性和进步性(P58最后一段) 阶级 代表 人物 思想主张 历史事件 结果及影响 阶级 属性 学习层面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先进知识分子
课后作业
分析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