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课题 《沁园春·雪》
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课型 教读新授课 授课对象 九年级学生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本节课的相关要求如下: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注重积累、感悟和应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标分解 学生学什么:关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所谓“理清思路”“分析主要内容”,是指学生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描绘出诗词的画面,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及诗词主旨。
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关于“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指学生能够准确诵读,没有阅读障碍。“有感情地朗读”是指学生能够在理解作者情感、领会主旨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出语气语调。
学生怎么学:关于“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是指学生能够赏析诗词画面描绘,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情感,探究诗词主旨。
教材分析 部编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本单元所选的五首诗都是诗歌中的名家名篇,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该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更重要的是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学情分析 (一)已知点: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比如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能够根据生活积累和上下文理解词句。他们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诗词,并且对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及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二)障碍点:但对于学生来说,深入分析诗词情感依然不够全面。(三)突破措施:因此,教师可基于学生的发现和感受,立足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设计有意义、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细腻地体验、感性地还原、理性地探究,由浅入深,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经历深入分析诗词情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语言建构与运用)2.通过品析诗歌的意象,合作探究诗歌的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审美鉴赏与创造)3.在理解全诗基础上,熟读成诵,准确背诵默写全诗【教学重难点】通过品析诗歌的意象,合作探究诗歌的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重难点)
评价任务 活动一:读出节奏,读出基调1.有感情伴乐朗读,读出韵律;2.标注带感彩的词语,初步把握感情基调。(针对目标一)活动二:描绘画面,体会情感1.捕捉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画面;2.借助关键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针对目标二)活动三:背诵比赛1.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针对目标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ppt展示)环节一:读出节奏,读出基调(针对目标1)环节二:描绘画面,体会情感(针对目标2)环节三:进行背诵比赛(针对目标3)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风景秀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3000多年来,有过不少的英雄好汉、帝王将相,试问: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 ──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红军长征的胜利更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宣布:“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黄河东征。视察地形时,他看到雪后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满怀战胜敌人的信心,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形象地指出:中国的命运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里才能走上“光明的路”。未来是属于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1.通过对诗歌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语言建构与运用)2.通过品析诗歌的意象,合作探究诗歌的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审美鉴赏与创造)3.通过学习景中藏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能运用这种手法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活动一:读出节奏,读出基调要求:1.有感情伴乐朗读,读出韵律;2.标注带感彩的词语,初步把握感情基调。问题:你觉得这几首诗的感情基调分别是什么样的?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明确:小结:《沁园春·雪》这首词通过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词语表现出赞美、欣喜、豪情万丈的感情基调。活动二:描绘画面,体会情感问题一:这首词的上阕通过描写哪些意象?具有哪些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冰雪、黄河、群山等。壮美、辽阔的特点。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等词营造了开阔、雄浑、大气磅礴、舍我其谁的意境。)问题二:下阙中的“惜”是可惜的意思吗?“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惜”中含有三种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3.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风流人物”表面上指的是历史上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而在文中的意思上是指中国一切爱国者,一切劳苦大众,一切愿意为创造新中国而奋斗的人。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如无产阶级革命者等等。)问题三:你从这首词中悟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沁园春·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壮丽山河的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气概的歌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信心,表达作者作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坚信无产阶级是时代的主人。 活动三:背诵比赛《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诗词。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准确流畅地朗读全诗。能够能够通过诗词中的意象以及关键字眼分析作者情感。进行背诵比赛,督促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诗词。
找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七律·长征》自读,体会诗作中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