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秋 词(其一)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出生于河南郑州荥(xíng)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为监察御史。贞元末,加入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连州刺史、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842年卒,追赠户部尚书。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天论》等。
读一读
读出韵律美
秋词 (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朗诵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定好重音
自由朗读诗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1. 诗的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运用对比的手法,
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豪迈的心情。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刘禹锡贬到朗州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写的。
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现“秋日胜春朝”?
孤鹤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字有何妙处?
“排”,推开,这里是冲的意思。(释义)
生动地勾勒出“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的画面,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画面、效果)
表达出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情感)
主旨归纳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s u
注释: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其他关于秋天的诗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他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唐文宗开成二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墓葬地点颇有争议。
自学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初读感知
1、同学们先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2、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诗歌。
比较一下,小声读和大声读,哪一种读能更好的表达感情?为什么?
4、带有感情再读这首诗。
1、第1句中的两个“期”字是否重复,为什么?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涨满秋池。
“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生动描述:今夜巴山大雨倾盆,雨水涨满了池子,我的心啊像这池子一样,满是对你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无奈。
黑夜迷茫、秋雨绵绵,渲染出诗人漂泊在外不得归家的孤独、凄凉。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通过写实,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情景。
体现出作者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描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展示的画面:
几年后,诗人和妻子终于重逢,在西窗前剪烛夜谈,一边剪着窗花,一边回忆当年在巴山夜雨的所见所感,倾诉浓浓的思念之情。
3、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写“巴山夜雨”是以景衬情,表现其孤寂凄凉。(实写)
第二次写“巴山夜雨”,以情写景,想象异日重逢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虚写)
重复出现形成时间和空间上回环往复的意境美
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
苦雨深秋的落寞
归期无期的无奈
相见共语的期盼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表达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抒发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达标检测
1、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聚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B
理解性默写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用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句子:
2.《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
3.《夜雨寄北》中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重逢的希冀: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
陆游
陆游(公元1125年11月13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宋孝宗即位后,赐陆游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遭主和派排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嘉定二年去世,留绝笔《示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
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由
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
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
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
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
旅行。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的
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
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检测预习
1、请朗读本诗,读准字音。
2、请你用第一人称说说诗歌的大意。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年老力衰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外面风吹雨打的声音,激起了我无限的思绪,连梦境也是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冷河流,向着敌人奋勇冲杀而去。
披文品情
自主思考: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注:此诗为诗人在屡遭贬谪后,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68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阅读理解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
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从中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风吹雨”指的是什么? “夜阑” “入梦来”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中的“风吹雨” 既是眼前情景,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
阅读理解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夜阑卧听风吹雨” 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晚景凄凉、忧国忧民
杀敌报国,壮心不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现实
梦境
实写
虚写
主旨归纳
本诗描写了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炽热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
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
我与狸奴不出门。
4.
你还知道陆游的哪些诗
思维拓展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诉衷情
南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请思考: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任选角度进行揣摩。
拓展迁移
潼 关
清 谭嗣同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知识链接: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早年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代表作有《仁学》《狱中题壁》等。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
此诗是诗人十四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潼 关
谭 嗣(Sì) 同
Cù
终 古 高 云 簇 此 城,
秋 风 吹 散 马 蹄 声。
河 流 大 野 犹 嫌 束,
山 入 潼 关 不 解 平。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从古至今,高天上的白云就一直簇拥着这座城关,
秋风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入这滚滚云涛中。
奔腾而来的黄河在这里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原野太过拘束;
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细读,领悟诗情:
请说说“终古”、“高云”这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终古”说明了关塞历史的悠久,“高云”,烘托出关城地势的险要。不直写关城高险,而以“高云”烘托,的确独具匠心。
诗歌第二句哪个词点明了季节?第二句刻画出怎样的人物形象?
秋风。
刻画出了一位豪情勃发、英姿飒爽、扬鞭催马的青年形象。
终 古 高 云 簇 此 城,秋 风 吹 散 马 蹄 声。
细读,领悟诗情:
诗歌的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人将黄河、群山赋予了更多人才有的的情愫,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显示出谭嗣同不迎合世俗、不取悦权贵的热血青年的铮铮风骨。
河 流 大 野 犹 嫌 束,山 入 潼 关 不 解 平。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主旨归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舒服、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1.点出潼关历史悠久高大雄伟、寂寥空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拟人修辞突出作者追求个性解放意气风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诵诗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