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课件(32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课件(32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3 13:23:35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文言知识。
2.分析内容,体会苦读精神。
3.赏析语言,领略文章特点。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前者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宋濂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自古天道酬勤,勤奋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作者及文体简介。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我会读
叩(kòu)问 叱(chì) 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拥覆 皆被(pī)绮绣  
容臭(xiù) 烨(yè)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汤
走送之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
复习
既加冠 或遇其叱咄 俟其欣悦
负箧曳 足肤皲裂而不知
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 缊袍敝衣
今虽耄老 禀稍之供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之患
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作者回忆自己求学经历,文中哪句话总体概括了自己的求书生活?
哪一段写“勤”,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体现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
第2段,“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其中“勤”和“艰”字总体概括自己求书生活。
①无书而勤借书,借了书后勤抄书、 勤看书。
②从无师到勤寻师,勤问师。——勤中有苦,勤中有闻。
求学精神:
学习欲望强烈,吃苦耐劳,坚守信约,态度诚恳。(告诉我们求学路上,坚持不懈,不怕艰难困苦的重要性)
第二段从哪些方面写求学之艰?作者的心境如何?
行之艰——路途险恶,天寒地冻。
住之艰——住逆旅,有寒冻之患。
吃之艰——一日两顿,无鲜肥滋味。
穿之艰——缊袍敝衣。
(侧重从生活角度叙述)
心境: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忘却世俗虚荣,不以生活之艰为苦,以能够求学为乐,并谦虚地讲自己之所以有今日的地位与成就,与当年的勤学苦读分不开。
三、分析对比,体会情感
文章中有多处对比,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段:“穿”的方面,同舍生“被绮绣”“朱缨宝饰之帽子”“白玉之环”“佩刀”“容臭”等衣物饰品与作者自己的蔽衣蔽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略无慕艳意”,作者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专注学业,不随波逐流的人。
第四段:今日诸生“无冻馁之患”——作者当年冒“天大寒”“穷冬烈风”。
今日诸生“无奔走之劳”——作者当年“走送之”“尝趋百里外”和“行深山巨谷中”
今日诸生“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作者当年“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今日诸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作者当年借书、手自笔录。
三、分析对比,体会情感
1.作者不无感慨地回忆自己少年时艰苦的读书环境,及虚心求教、刻苦学习的读书经历,与当时太学生们的学习环境作了对比,进而勉励善学的后生马君则,希望他能体会自己提携后进的良苦用心,坚持好学不倦的志向。
2.作者以太学生客观条件的优越与主观上的努力与否作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说明了学业能有所成就,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总结宋濂的成功之道:
1.家虽贫,买不起书,因为勤奋和守时,终能博览群书;
2.虽然天资一般,但毕恭毕敬地向先达请教,求师的精诚到了放弃自尊的程度。
3.虽然求学艰苦,但不怕苦,不怕穷,不怕笑话,把艰苦当作快乐。
总结宋濂的成功之道:
1.家虽贫,买不起书,因为勤奋和守时,终能博览群书;
2.虽然天资一般,但毕恭毕敬地向先达请教,求师的精诚到了放弃自尊的程度。
3.虽然求学艰苦,但不怕苦,不怕穷,不怕笑话,把艰苦当作快乐。
说说宋濂的成功之道给予你的启示: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四、课堂小结
1.现身说法,让人感同身受;
2.对比写法,突出劝勉意图
3.所学之得
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每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成功背后都有艰辛的付出。
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每个人的天资都不一样,艰难困苦的环境可能腐蚀一个人的斗志,也可能打磨一个人的意志,人生在世标准不一样,高度也不一样,但是有一天我们应该明白,无论遭遇客观环境,我们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主观努力,无论你的借口多么冠冕堂皇。这也许正是宋濂最想送给马生的最殷切的期望。
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
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板书: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勤 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

艰 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慕圣贤之道

此 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积累关键的文言字词。
2.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3.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4.通过辩论,体会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教学难点
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积累关键的文言字词。
2.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3.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4.通过辩论,体会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教学难点
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积累关键的文言字词。
2.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3.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4.通过辩论,体会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教学难点
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积累关键的文言字词。
2.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3.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4.通过辩论,体会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教学难点
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积累关键的文言字词。
2.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3.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4.通过辩论,体会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教学难点
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积累关键的文言字词。
2.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3.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4.通过辩论,体会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教学难点
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积累关键的文言字词。
2.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3.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4.通过辩论,体会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教学难点
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积累关键的文言字词。
2.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3.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4.通过辩论,体会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切期望。
教学难点
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
一、初读少年宋濂之“无”
1.同学们,通过预习和检测反馈,我们对少年宋濂的读书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无以致书以观——无书
无硕师名人与游——无师
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无温和态度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无棉鞋无棉衣,路途艰难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无衣食之享生活艰难
小结:在那个艰难的岁月,有一位少年,他有志求学,但是条件艰苦,他遭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几百年之后,我们看到这里,也不禁热泪盈眶。
齐读下面的文字。
无以致书以观——无书
无硕师名人与游——无师
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无温和态度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无棉鞋无棉衣,路途艰难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无衣食之享生活艰难
二、比读太学生之“有”
相比少年宋濂,他当年的同学和如今的太学生,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找出相关句子。
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锦衣玉食)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供给充足、物质无愁、环境优越、藏书丰富)
三、细读少年宋濂之“有”,品味他人之“无”
1.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无”的地方就很有可能“有”,当然“有”的地方也可能会出现“无”。
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有毅力
无硕师名人与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溉,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从“无”中,我们读到了少年宋濂有毅力、有决心、有礼仪、有忍耐、有定力、有追求。
复习
既加冠 或遇其叱咄 俟其欣悦
负箧曳 足肤皲裂而不知
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 缊袍敝衣
今虽耄老 禀稍之供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之患
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
小结
从吃穿、无书、无师三方面进行对比。
后学在太学没有吃穿的烦恼,作者求时时贫困,吃穿不好;
后学坐在太学中饱读各类图书,作者四处奔走、借书、抄书阅读
后学在太学中有专门的老师指点,作者跑到百里外叩问先达,翻山越岭从师学习。
突出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2.宋濂当年学习的持久力能这么强大,最关键的可能是“有”什么,找出关键句。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纵览全文,勤奋读书的宋濂成年之后的“有”和其他人之“无”。
宋濂他“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其他人则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其他人的“无”则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原因就是“心不若余之专”,就是不够专心。
四、课堂小结
1.现身说法,让人感同身受;
2.对比写法,突出劝勉意图
3.所学之得
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每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成功背后都有艰辛的付出。
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每个人的天资都不一样,艰难困苦的环境可能腐蚀一个人的斗志,也可能打磨一个人的意志,人生在世标准不一样,高度也不一样,但是有一天我们应该明白,无论遭遇客观环境,我们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主观努力,无论你的借口多么冠冕堂皇。这也许正是宋濂最想送给马生的最殷切的期望。
助读材料
宋濂是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四方学者称其为“太史公”。他为文主张“宗经”“师古”,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其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被称为“神童”。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致仕后因长孙宋慎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中途病死于夔州。明武宋时追谥“文宪”,故称为“宋文宪”。
五、拓展思考
结合宋濂事例,探讨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
意图: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文言知识。
2.分析内容,体会苦读精神。
3.赏析语言,领略文章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前者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宋濂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自古天道酬勤,勤奋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作者及文体简介。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听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纠正读音,把握朗读节奏。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

【提问】作者回忆自己求学经历,文中哪句话总体概括了自己的求书生活?
【明确】第2段,“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其中“勤”和“艰”字总体概括自己求书生活。

【提问】哪一段写“勤”,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体现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
【明确】第一段写求学之“勤”。侧重从学习角度叙述。开头用“嗜学”二字奠定全文基调,后文围绕二字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人生感悟。“家贫”二字,引出“无书”“无师”。
方面:①无书而勤借书,借了书后勤抄书、 勤看书。②从无师到勤寻师,勤问师。——勤中有苦,勤中有闻。
求学精神:学习欲望强烈,吃苦耐劳,坚守信约,态度诚恳。(告诉我们求学路上,坚持不懈,不怕艰难困苦的重要性)

【提问】第二段从哪些方面写求学之艰?作者的心境如何?
【明确】行之艰——路途险恶,天寒地冻。
住之艰——住逆旅,有寒冻之患。
吃之艰——一日两顿,无鲜肥滋味。
穿之艰——缊袍敝衣。
(侧重从生活角度叙述)
心境: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忘却世俗虚荣,不以生活之艰为苦,以能够求学为乐,并谦虚地讲自己之所以有今日的地位与成就,与当年的勤学苦读分不开。

三、分析对比,体会情感
【提问】文章中有多处对比,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二段:“穿”的方面,同舍生“被绮绣”“朱缨宝饰之帽子”“白玉之环”“佩刀”“容臭”等衣物饰品与作者自己的蔽衣蔽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略无慕艳意”,作者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专注学业,不随波逐流的人。
第四段:今日诸生“无冻馁之患”——作者当年冒“天大寒”“穷冬烈风”。
今日诸生“无奔走之劳”——作者当年“走送之”“尝趋百里外”和“行深山巨谷中”
今日诸生“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作者当年“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今日诸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作者当年借书、手自笔录。
突出了作者求学生涯的艰辛和今日诸生在太学求学的优越环境。想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太学给读书人提供了良好条件,免去了冻馁之苦、奔走之劳、无师之窘、无书可读等方面的困境,这样的一条读书之人的“康庄大道”,更值得人去走;对于学业不精、德有不成的人,他们都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如天赋资质问题、用心不专一等问题,不能将过错归咎于他人。运用对比手法,作者将“劝学”之意阐释得淋漓尽致。

四、延伸探究,分析语言。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其语言朴实生活。
1.朴实:为了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突显“劝学”这一全文宗旨。作者更多的是采用了记叙的手法来阐明道理,用朴实的语言将自己求学的经历真实地呈现出来,让自己的人生感悟更具说理性,
2. 生动:①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生动灵活。第一段作者对上门请教的描写“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写出了先达严肃、高高在上的特点,更反衬出作者的谦恭诚恳。
第一段的心理描写,作者向乡之先达请教时,就描写了自己的心理:不敢出一言以复。“不敢”二字虽然看似平凡,但却能够反映当时作者畏于失礼、害怕自己无法从乡之先达那里获取知识的心理。
第二段对同舍生的衣着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他们与家贫的作者不同,他们家境良好,有书可读,有衣可穿,有师可拜。更反衬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与求学的专注。
②环境描写生动真实。第二段落着重描写自己求学过程中面临的恶劣天气环境、地形环境等,有深山,有巨谷,有烈风,也有深雪,这些意象反映了当时求学路上的环境,有画面感,直观感人。
【总结】宋濂的成功之道:1.家虽贫,买不起书,因为勤奋和守时,终能博览群书;2.虽然天资一般,但毕恭毕敬地向先达请教,求师的精诚到了放弃自尊的程度。3.虽然求学艰苦,但不怕苦,不怕穷,不怕笑话,把艰苦当作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