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2 15:4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试卷
答案
1.D 【解析】偷换概念,被忽视的不是“航天文化”,而是高涨的热潮。
2. B 【解析】A“关键在于”的判断在文中找不到依据。C“使得”这一判断不合文意,前后两个分句之间不存在因果。D“深入人心”偷换概念、化未然为已然,原文的表达是“有助于…正常化”。
3. C 【解析】C项陈述了一个现象,并没有突显精神。A表现的是以品质为追求。B表现的是以使命为灵魂。D表现的是以创新为动力。
4.材料一侧重于介绍中国航天文化的概念、特色与内涵,旨在向社会宣传中国航天文化,促进对航天文化的了解。
材料二侧重于介绍中国航天文化的衍生品——航天活动与商业产品,强调“航天文化”热潮的积极社会效应。(每点2分,侧重点应包含内容与写作目的两方面)
5.①有利于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夯实航天事业的基础。②有利于宣传中国航天事业,增进大众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③有利于巩固国家航天事业,使中国是太空活动重要参与者的观念在国际上正常化(或强化“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其文明的自然延续”的说法)。(每点2分,需围绕对航天事业的作用来答,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6.C【解析】C.“没有章法”“乱来”理解有误,文中说他“随意随性”,是肯定其教书灵活生动,而不是否定批评。
7.A【解析】A.“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判断有误,小说情节可以算作曲折,但远不到离奇的程度;“弄巧成拙”说法有误,张大鼓并没有想在书记面前表现什么,一切只是意外。
8.①正面描写:一是通过张大鼓的动作表情来表现,如“左手执云板击节,右手拿鼓签敲击鼓面或鼓边”,“头上飘雪花,嘴里冒热气,嗓音醇厚,吐字清晰”等来正面表现其说书艺术的娴熟。二是运用想象(或以形写声等艺术手法)来表现,“寒风怒号,冬竹摇曳”“地裂石开,嫩笋簌簌而出”通过想象的画面,表现了张大鼓说书艺术的感染力强,引人遐想。②侧面烘托:通过听众的反映来表现,如“太阳还没落山,家家大人派娃娃去占场子”“台下掌声如潮”“端菜的托盘不上菜,坐席的不下箸”等,侧面烘托张大鼓说书艺术的精湛、引人入胜。(每小点2分,手法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任选两点做答即可)
9.①增强了艺术效果。小说的情节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让人联想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②让情节结构更严谨。以雪停结尾照应了前文下着雪,张大鼓头上飘着雪花,前后呼应。③表现人物心理。一句“好在”,表现了“我”对张老师的关心,怕他酒后行走困难,也体现了“我”对他的敬重。(每点2分,效果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10. D 【解析】“奉使中山”是奉命出使中山之意,中间不能断开,且“遇井陉之险”的主语是“臣”而不是“中山”,排除A、C;“不敢怠于衔辔”是状语后置句,表示不敢放松缰绳,也不能断开,故排除B。全句大意为:我任河东掌书记时,奉命出使中山,路过井陉险隘之地,担心马有失足,紧握缰绳不敢松懈;到了平地,以为太平无事,却一下跌下马来摔伤。
11. B 【解析】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称之为“改元”错。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称为“建元”。
12. C 【解析】B.“明宗不解其义,没有采纳”错误。原文“明宗武君,不晓其言,道已去,召侍臣讲说其义,嘉纳之”可知,明宗最后还是高兴得采纳了他的建议。
13.翻译:
(1)凡是身处险境的人思虑深远从而获得保全,身处安稳状态的人容易在疏忽的地方生出祸患,这是人之常情。(关键词:“全”,保全;“此人之常情也”,判断句式。1点1分,大意2分)
(2)周世宗说:“刘旻小看我,认为我刚登位并且国家有大丧,一定不能出兵迎战。 (关键词:“少”,轻视、看不起;谓,以为、认为。1点1分,大意2分)
14. ①饥荒时拿出钱财周济百姓,帮荒田不耕的人耕种。②丰收之年婉谏皇帝要居安思危,防止谷贱伤农。③借玉杯之事劝导皇帝以仁德治理天下。(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冯道字可道,是瀛洲景城人。(起初)在刘守光处任参军,刘守光兵败,(他)离开(刘守光)去投靠宦官张承业。张承业是河东军的节度使,因冯道有文才,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当晋军与梁军在黄河两岸对峙时,冯道在晋军中,搭了一间茅屋居住,不设置床席,只躺在一捆草上休息。将领中有人抢得别人的美女送给冯道,冯道不便推却,便将美女安置在别的房间里,寻访到她的主人后送她回家。他在因父丧解除学士职务回到景城时,恰遇饥荒,就把自己的财物全部拿出来救济同乡百姓,并到田野里去耕种,亲自砍柴背薪。有人荒废自己田地不耕种的,与那些没有能力耕种自己田地的,冯道就在夜里前去,暗中为他们耕种。这些人后来因惭愧而致谢,冯道并不认为这是什么恩惠。天成至长兴年间,连年丰收,国中太平无事。冯道告诫明宗说:“我任河东掌书记时,奉命出使中山,路过井陉险隘之地,担心马有失足,紧握缰绳不敢松懈;到了平地,以为太平无事,却一下跌下马来摔伤。凡是处在危险境地的人(往往)深谋远虑而得以保全,身处平安之中(却往往)因疏忽而带来灾祸,这是人之常情啊。”明宗问道:“天下虽然丰收了,老百姓得到好处了吗?”冯道说:“谷物价贵就会使农民饥饿,谷物价低就会使农民受害。”水运将军在临河县得到一个玉杯,上面有“传国宝万岁杯”几个字。明宗很喜欢这只杯子,拿给冯道看。冯道说:“这是前代有形的宝物罢了,帝王自当有无形的宝物。仁义就是帝王的宝物。所以说:‘大宝称之为位。用什么守住位?这就是仁。’”明宗是个武人,不理解这话,在冯道离开后,就召侍臣讲解这些话的含义,赞许并采纳了这些话。冯道以前侍奉九个君主都不曾直言规劝。周世宗刚登位,刘旻进攻上党。周世宗说:“刘旻小看我,以为我刚登位而国家有大丧,必定不能出兵迎战,而且善于用兵的人常常出其不意,我应当亲自率兵攻打他。”冯道于是恳切劝阻,认为不行。周世宗说:“刘旻的军队是乌合之众,如果遇上我的军队,就像高山压在鸟蛋上一样。”冯道说:“陛下能使山不动吗?”周世宗发怒,最终还是亲自率兵攻打刘旻,果然在高平打败刘旻。周世宗攻取淮南,平定三关,威武精神的振奋就从高平开始。他攻打刘旻,看不起冯道,不让他随行,任命他为周太祖山陵使,安葬完周太祖后,冯道就死了,享年73岁,谥号叫文懿,追封为瀛王。冯道年轻时就能匡正自己的行为而获得世人的称赞,等到担任大臣后,尤其致力于稳重处事待物,越来越以旧德自居。侍奉四姓十个君主,但当时的世人无论贤愚都景仰冯道为元老,而喜欢称誉他。
15、B 【解析】颔联写的是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的悠闲自在。宫中环境是清静、闲适。从侧面表现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
16.感情不同。①王诗尾联写诗人虽然想要追随郭给事,无奈年老多病只好解职致仕,表达了辞官归去的隐逸之情。②孟诗尾联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钓的人,空自产生羡慕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希望能得到张丞相引荐和赏识之意。(判断1分。分析5分。其中本诗的尾联3分——解释诗句2分,概括情感1分,孟诗的尾联2分——内容与情感各1分。)
17.①鼎铛玉石②金块珠砾③商女不知亡国恨④隔江犹唱后庭花⑤封狼居胥⑥赢得仓皇北顾(每空1分)
18.D【解析】第一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句中用于修饰“元素”,表达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强调它的重要性,应选“不可或缺”。第二空,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此处修饰“吟诵”,应选“声情并茂”。第三空,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别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也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此处强调这种演绎方式构思新颖,应选“别出心裁”。第四空,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彻底醒悟,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此处强调他的临终遗言有号召力,应选“振聋发聩”。
19.A【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将……为切入点”搭配不当,应为“以……为切入点”;二是成分赘余,“可以堪称”语意重复,“堪称”就是“可以称为”之意,去掉“可以”;三是成分残缺,“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后面缺少宾语,应在最后加上“要求”。
20.比喻(或者通感),将声音比作汹涌的流水(或“声音”本来是听觉,此处却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声音信息之多,给予听众的感染力之强,化抽象为具体,新颖别致。(准确判断修辞1分,分析修辞的构成1分,表达效果3分——其中内容2分,艺术效果1分)
21 .D 针对前文中秋团圆的主题,用“这”代指中秋团圆衔接更紧密,用“也”无主语,排除A、C。根据前文中秋节的团圆情怀,游子身在远方想与远方亲人团圆却不能团圆,只能是一种精神寄托,与下文“当古老的文化记忆化作现实的身份认同”相照应,故选D。
22.①什么是团圆 ②让我们勇于追求远方 ③“团圆”有了更具体现实(或丰富)的表达(或方式、内容等)(每处2分,划线的关键词1分,上下文衔接1分)
23.【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加话题作文。首先要细读材料,把握中心话题,准确立意。
材料介绍了无论是华为的“鸿蒙”系统、“麒麟”芯片的命名,还是中国航天设备的命名,这些高科技产品,都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这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又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其中有着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因素,有着对传统文化的赞扬与自豪感,亦有着传统文化与科技的浪漫融合。
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主题,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紧扣二者关系来思考,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
根据“有何感想”“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可以是议论文或散文,考生要注意主旨鲜明,脉络清晰。
立意:(供参考)
1. 科学的文化魅力。
2. 诗意的科学。
3.在科研的路上坚守传统。
4.科学的翅膀——文化。
5.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