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
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
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离
骚
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节选)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比喻、对偶、对比。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抑,遂自沉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贡献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楚辞: 楚辞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 6世纪就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骚体诗)来指称楚辞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 《离骚》的题义,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通“罹”,遭遇,指遭遇灾难或不幸.以“离骚”为“遭忧作辞”;骚,骚乱,指动乱和忧愁.
题义为:遭遇不幸的忧愁. 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简介《离骚》 《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听课文朗读、正音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每句多为三节拍 。 跟着朗读带仔细揣摩,准确的读好。1、放录音
第一遍: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同时思考《离骚》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
第二遍:轻声跟读,读准节奏,读出语气,体会诗意。 ;
第三遍:大声朗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
2、抽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节奏。
3、集体朗读,读出语气。
①注音苗裔
孟陬揆肇
搴
Yìzōukuízhàoqiānhùzhǐyùqiān píqí jì扈芷
汨
搴阰骐骥
本诗与《诗经》相比,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 思考: A、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学习1-6节:
1、朗读1-6节2、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第一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我是古代皇帝高阳氏的子孙啊 我的伟大的先父名叫伯庸正当夏历寅年的孟春正月啊就是在庚寅这一天我降生于世 第二节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我的父亲观察我初生的时节啊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给我取的美名叫正则即平啊给我取的美字是灵均即原 第三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我既有华丽众多的内在美质啊又有美好的外表和才能我身披那芳香的江离草和白芷草啊我又将秋兰联缀成串作为佩饰 思考(1)开头写的是什么?归纳总结后写出原句。为什么要写这些?—写自己1、高贵的出身 2、降生时刻的不凡
3、美好的名和字 4、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说明自己有理由、有责任、更有能力和条件为国家担负重任。楚国兴亡义不容辞第四节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我看着时光像流水匆匆而去啊我内心担忧人生易老时不待我我在清晨攀折山冈上的木兰树枝啊
到夕阳落下时又去采摘江洲中的不枯的香草 思考:3、4节写了哪些内容?其目的是什么?美好的品德
杰出的才能
忠贞的理想振兴楚国时不我待第五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太阳和月亮迅速而去不会久留啊春去秋来永远是这样的依次更替我想到现在草数已经飘零陨落了啊我只怕我心中的美人年迈色衰第六节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为什么不趁此少壮来抛弃秽恶啊为什么不改变这种不善的法度我要趁君王任用贤才之际驾着骐骥来自由地奔跑啊请随我来吧,我会在前面为君王开路啊!总结:
(1—6):屈原自叙其家世、出生、性 趣爱好、性格品行、精勤修德,表明自己有条件成为国家栋梁,也非常愿意报效祖国,希望君王能早点任用自己,自己急愿扬鞭跃马为君王引路开道、冲锋陷阵,在所不辞。第一层,从开头到“曰灵均”结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说明自己生来就是干大事的人.
第二层,到”恐美人之迟暮”。自述一生不断地并急切地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第三层,到“来吾道夫先路也” 。急切希望君王能快点重用自己,自己愿意为君王分忧解难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2)1-6节结构层次怎样分析?说出你所知道的屈原的一些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背诵并默写选诗的前6节。 作业学习7-12节1、集体朗读;
2、讨论: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2)如何才能实现此理想?诗中是如何阐述的?
(3)屈原在楚国振兴中担当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屈原面对着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赏析诗歌艺术1、诗人的高尚品质是如何表现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2、什么叫移情手法?举例说明。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思考用香草比喻什么?
用美人比喻什么?
用荃草比喻什么?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什么?
用乘骐骥比喻什么?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什么?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什么? 1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思考:《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浪漫主义是文艺基本的创作方法之一。它的基本特征是抒发作家、艺术家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华丽奔放的语言,奇特瑰丽的想象,大胆奇异的夸张塑造艺术形象。第一,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杰、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现实之上;《离骚》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志和以身殉理想的不渝精神:讴歌理想是本诗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离骚》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二,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运用比喻、对比手法,糅合历史人物、自然现象编织成幻想的世界。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屈原的形象。il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赤胆忠心,胸怀炽热;
嫉恶如仇,坚持理想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