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103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40X2=80分)
1.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2.《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部将)射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了( )
A.武王克商 B.平王东迁 C.王室衰微 D.诸侯争霸
3.《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承认土地私有 B.打击旧的贵族
C.革除陈规陋习 D.强化社会控制
4.商鞅在变法中“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这反映出( )
A.国家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B.宗法礼乐制已经瓦解
C.贵族政治正在逐渐被取代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
5.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
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 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实行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
③“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 ④打击匈奴势力,形成稳固的后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8.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 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
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 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
9.西汉初年,汉高祖“苦于天下初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致,故广强庶孽,镇抚天下”。为此,汉高祖实行了( )
A.推恩令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度
10.针对“百家异说”的局面,《荀子·解蔽》中认为,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主观武断,原因是人们往往“蔽于一曲”,认识片面,主张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已掌握的知识),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1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历代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
A.内迁杂居的过程 B.汉族化的过程
C.社会封建化的过程 D.经济农耕化的过程
13.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吴蜀联合对抗曹魏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司马氏夺权影响魏国统一 D.三国经济发展形成相对均势
14.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
《旧唐书·高祖本纪》 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
《旧唐书·宇文士及传》 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旧唐书·夏侯端传》 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听后“深然其言”
《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渊秘书温大雅著) 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
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
15.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16.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
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B.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C.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D.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17.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
A.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18.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省试者的比例。对表中各项理解正确的是( )
A.从赴试人数看,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影响越来越大
B.从录取比例看,科举考试录取人数越来越少
C.从地区来看,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从分配名额看,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19.中国古代有些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解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问题,曾经采用过类似“- -国两制”的办法进行治理。下列制度中具有明显 “-国两制”特征的是( )
A.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
B.契丹的"蕃汉分治”制度
C.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
D.元朝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
20.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1.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22.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
2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4.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25.在地方设置官职,分别掌管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兵权等,这是( )
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C.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26.《元史 百官志七》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
A.三司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宣政院
27.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 )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B.北宋时期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
C.宋代加强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
D.边境榷场贸易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28.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孙思邈著作《千金方》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29.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30.中国古代政区划界依据由以山川形便(依据山河走势)为主转变为以打破山河阻隔形成犬牙交错行政区划的原因是( )
A.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B.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增加
C.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D.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31.《清明上河图》描绘了线性布局与商业交通的关系,宋代大小都市基本呈线性街道布局,不再是唐代城市那样区隔为坊里的棋盘式布局。由此可见宋代经济的发展得益于( )
A.都市经济的发达 B.城乡经济的繁荣
C.资源流动的通畅 D.坊市制度的瓦解
32.宋太宗末年,朝廷命三司使陈恕考究茶法利害,陈恕召茶商条陈利弊,分茶法为三等,对副使朱太初说:“吾观上等之说,取利太深,此可行于商贾,而不可行于朝廷;下等同灭裂无取;唯中等之说,公私藏济二”并最终实行了“公私兼济”的中等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对商人逐利行为正当性的认同 B.商税收入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逐渐废弛 D.对外贸易发展促使国家政策的调整
33.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与这一文化现象紧密相关的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34.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公元前211年,于“咸阳人多,先王之言廷小”, 又疏散了部分咸阳居民,"徙三万家丽邑 (今陕西骊山附近) , 五万家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这两次移民得以实施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建立中央集权 ②吞并六国 ③北击匈奴 ④焚书坑儒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5.西汉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颁布“推恩令” ②设立中朝 ③设立刺史 ④设立转运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6.“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下列历史事件与此评价相契合的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澶渊之盟 D.岳飞抗金
37.下图描述的古代中国社会特征,最可能出现于( )
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8世纪
38.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中外朝贡贸易体制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39.朱熹主张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万事”即社会上的一切人事:大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小则视听、言动、周旋、食息等动作。“天职”就是一切人事都是人分内所应当做的。由此可知,朱熹主张培养( )
A.遵守三纲五常的人 B.具有全面素养的人
C.恪守忠孝观念的人 D.懂得格物致知的人
40.有学者指出“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作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材料旨在强调三大发明( )
A.改变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结构 B.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C.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近代化的开端 D.摧毁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二、主观题(合计20分)
41.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等地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摘编自《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在政治上的表现。(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5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5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5分)
大连市第103中学 高一历史 第6页 共6页1-5BCBCD 6-10ACABC 11-15DADBA 16-20DDABD
21-25CCCDB 26-30BAAAC 31-35CABAB 36-40BCABB
41.答案:(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2)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
作用: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出任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4)影响: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