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1、A、解析:B项,因果颠倒,联系原文看,“音乐作品达到常规音乐创作难以企及的高度”是音律“打破传统的音阶形式”的结果,而不是原因。C项,曲解文意,“其创作能力已超过历史上的著名诗人”表意不当,文中“其创作能力甚至可比肩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只是说甚至可以赶上历史上的著名诗人。D项,范围不当,从文章第四段看,“不具备艺术象征和批判等社会文化功能”是目前的人工智能的情况,而不能定论说“人工智能无法进入艺术本质的情感范畴”。故选A。
2、A、解析:A项,表意错误,从原文最后一段“从发展前景看,人工智能尚不能从根本上取代人脑,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还只是梦想”看,只是说现在还没有实行,但并不是说不可能做到,选项说“论证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不可行性”表意绝对化。故选A。
3、C、解析:A项,由原文第三段“人工智能拓展了想象空间”可知表述正确。B项,由原文第二段“人工智能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可知表述正确。C项,曲解文意,联系第一段的人工智能“在艺术表现力、作品想象力等方面已向传统的文艺创作形式发出挑战”和第四段的“还未涉及艺术本质中的情感、想象、感受等重要范畴”这两句来看,选项说“创作中所具有的想象力远远大于人类”表述错误。D项,由原文第四段“但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人工智能自身并不能产生情感或情绪,更不会出现感情变动,因而它所创作的作品只是技术的产物”可推知表述正确。故选C。
4、解析:B项,“表明在作者故乡,‘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理解错误,根据文中“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可知,写祖母用柚子壳舀炒米,是表现每家“舀炒米的东西是固定的”。故选B。
5、答:①结构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炒米的叙述。②内容上,第四段中引用《板桥家书》中的话介绍炒米的普通、方便和吃法的多样性。③表达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吃炒米这一风俗具备雅趣,增加了文章的韵味。
解析: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相关情节,再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三个方面答题。《板桥家书》在文中有两处引用,一处在开头,“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炒米是各地都有的”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炒米的叙述;第二处在第四段,“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介绍炒米的普通、方便和吃法的多样性,使普通的吃法具备了雅致的美感。
6、答:①“浪漫主义的夜晚”表明“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②对于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焦屑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表现了作者的幽默;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超脱。
解析:“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首先理解“浪漫主义的夜晚”,结合上文“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可知“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感兴趣;由文尾“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可知本文主题是表现贫穷时期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说这样的夜晚是“浪漫的”有一种幽默意味,更流露出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7、B(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8、A(用心:因为用心)
9、D(两组都不相同)
文言文
10、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全句,了解整句内容。其次,根据句式特点和虚词提示断句。A.迷惑性在于“君用起”与“君疑之”看似呼应对称,但是“弃卫鲁”意思不通,据此排除A项。C.“君用起”结构完整,且“则”前多断开,故排除。D.“名”作“有”的宾语,且“则”前多断开,故排除。得出答案为B。
1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错在“韩、赵、燕”,应为“韩、赵、魏”。韩氏、赵氏、魏氏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个,他们在春秋晚期逐步掌握晋国的大权,后来周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史上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
1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错在“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原文为“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即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忌恨吴起。并没有吴起表示不满的意思。
13、答案 (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本题涉及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1)“此……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弗如”,不如,比不上。(2)“及”,等到。“走”,逃跑。“之”,到。“伏”,面向下俯卧。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有鲁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战胜国的名声,诸侯各国就会图谋鲁国。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任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疏远了他。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吴起为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与士兵一起分担劳苦。有个生了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的父亲作战时勇往直前,最后死在敌人手里。吴将军现在又给我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公平,能取得所有士卒的忠心,就任命他为西河郡守,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沿西河顺流而下,船到中途,回头对吴起说:“太美了,山河的形势险要坚固,这是魏国的国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殷纣的国都,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他不施行德政,武王杀了他。由此来看,治国在于推行德政而不在于形势险要。”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誉。魏国设置相国,任命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你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顺服,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忌恨吴起。吴起害怕受惩处,于是离开,就去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一到楚国就让他任相国。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了韩、赵、魏三国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诸侯都因楚国强盛而忧虑。原来楚国的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14. (3分)D(“充满着强烈的喜悦之情”错,应该是有所节制的喜悦。其他正确。)
15.(6分) ①“情虽不厌住不得”,风景好,也让人迷恋,但终究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②“情虽不厌”回应首联所写对此处景物的喜爱之情,但天色已晚、车马也已疲劳,只好回去。③“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和不舍,其实也是写出了对此处的喜爱。④看似矛盾,其实还是写了对东溪之景的喜爱,因而并不矛盾。
16、(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5)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8)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17、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对前后文文意的理解,主动者应该是中国人,为了使主动和被动相一致,要用“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因此A、B、C三个选项,主动被动相结合,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与前后文语意不连贯。故选D项
18、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亘古不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根据文本第一处的文意理解,是在说人们选取材料的态度的执着,所以此处应该用“亘古不变”。朴素无华:质朴而不浮华。质朴无华:是指人或物的内在的气质特点。根据文意,此处应该用能修饰事物的“质朴无华”。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根据文意,此处强调同环境关系密切,而没有祸福的意思,应选用“息息相关”。扬长避短:发扬长处,避开短处。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根据后文“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可知,此处应该用“扬长避短”。故选C项。
19、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可将“在”放至“青铜文明”之前;C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可将“在”放至句首;语序不当,将“唯一”提到“可以”的前面;D项,成分残缺,应该去掉“使”;语序不当,将“唯一”提到“可以”的前面。
20答案 最高的不是天空,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最美的不是天上的彩虹,而是我们的心灵!
解析 这是一道句式转换中的散句变整句的试题。解答本题,首先选择出恰当的句子作为“标本”,然后将其他句子按照统一结构和句式进行调整。如可以选择如下的句式:最……不是……,(而)是……。句式确定之后,再调整各句句式即可。
21、略
22、略
5大连市103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应运而生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其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其中就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人类的文学艺术创作是通过人脑进行的一种与情感、知觉、思维等相关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在电脑尚难以具备人脑功能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是无法真正意义上创作出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性艺术作品的,但其在艺术表现力、作品想象力等方面已向传统的文艺创作形式发出挑战。
人工智能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例如,音乐领域,由于电脑可有效存储各类声音,这就使电脑可对音乐音色进行无限制的组合,而音律也可打破传统的音阶形式,从而使得音乐作品达到常规音乐创作难以企及的高度,即音色丰富、节奏多样、序列交叠、微分音细化、声像灵活以及装饰音出彩等。又如,绘画领域,由于电脑可对三原色进行更为细致的等级划分,进而可合成256的三次方种,即16 177 216种颜色,而这就为画家提供了更大的颜色选择空间,从而实现了绘画艺术表现力的进一步提升。
人工智能拓展了想象空间。虽然电脑隶属于机器范畴,其本身并不具备想象能力,但由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有机组合了艺术媒介和文艺质素,极大地摆脱了人类理性认知的束缚,因而其通过程序运转而产生的诗句表现出了不输给人类的瑰丽想象能力。通过阅读大量的电脑诗作发现,它们的比喻方式和词语组合形式无不表现出极大的想象力,其创作能力甚至可比肩历史上的著名诗人。从本质上来说,电脑所创作的诗句是具有表征性的文字符号随机拼接的结果,而这种基于自由组合形成的想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为创作的诗歌意境。可以说,人工智能在创作格局以及创作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已向人类传统的文艺创作发出了巨大挑战。
艺术的根本特性就是创作,而电脑本身不具有独立的创造能力,其创作能力的根源仍是编写程序的人类。例如,Aaron艺术创作软件,被认定为当前世界最具创造力的软件,但从本质上来说它所展示的也只是画家科恩的绘画方式。人类艺术创作的生命就在于个性化,而计算机艺术创作软件并不具备个性,只要它应用的程序相同,它所呈现的作品风格也是相同的。但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都呈现出艺术家的情感内涵,且人类的情感也是随时在变动的,而人工智能自身并不能产生情感或情绪,更不会出现感情变动,因而它所创作的作品只是技术的产物。目前的人工智能创作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发展,其创作核心是“数据”和“算法”,只是对某种艺术进行风格化和技术化处理,还未涉及艺术本质中的情感、想象、感受等重要范畴,更不具备艺术象征和批判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简言之,人工智能创作还不具备审美的主体感受力。
因此,从发展前景看,人工智能尚不能从根本上取代人脑,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还只是梦想。
(摘编自李云开《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其在某些领域已超过人类水平。
B.若音乐作品能达到常规音乐创作难以企及的高度,音律便可打破传统的音阶形式。
C.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表现出极大的想象力,其创作能力已超过历史上的著名诗人。
D.人工智能无法进入艺术本质的情感范畴,不具备艺术象征和批判等社会文化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应用为前提,论证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不可行性。
B.文章讨论了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中的优势,也谈了其在创作中的不足,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人工智能不具备文艺创作中审美的主体感受力。
D.文章先论述人工智能的正面影响,后论述其局限性,思路清晰,论证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使艺术家获得更为丰富的创作空间的同时,也提升了艺术创作的表现力。
B.电脑可对三原色进行更为细致的等级划分,这就极大地拓宽了进行颜色选择的空间。
C.人工智能用自由组合诗句方式创作诗歌,创作中所具有的想象力远远大于人类。
D.电脑创作出的只能是技术作品,这样的作品无法表现艺术作品所应具有的人性之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乎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作“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作“焦屑”。煳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鞴”。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写四川的“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语言平易朴实,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通过祖母用柚子壳舀炒米这个细节表明在作者故乡,“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同时又表达了他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C.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既真实地反映了高邮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又流露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D.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作者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增加了文章的时代感,让文章显得厚重。
5.文章引用《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回答。(6分)
6.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节选)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7.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善行
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昏暗
B.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澹澹:清澈的样子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殷:震动
C.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寄托:藏身
D.①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驾:一天的行程
②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列缺:闪电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心:注意力集中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步:跨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C.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訇(hōng)然:声音很大的样子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办法
9.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4分)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共两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皇祐五年(1053),梅尧臣居母丧回到家乡。他徜徉于家乡秀丽的景色中,写了不少诗,寄托对山水及人生的情趣。这首诗作于至和二年(1055)乡居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一是说明东溪水好,二是诗人自己“爱闲”。
B.坐临孤屿,野鸭眠岸,老树着花,诗人推己及物,物我两忘,由此想到了闲意。
C.岸旁老树,春深着花,诗人说它“无丑枝”,洋溢着作者人老心红的青春气息。
D.本诗意新语工,结构严密,边叙边议,写景抒情结合,充满着强烈的喜悦之情。
15.尾联写“情虽不厌住不得”,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道题1分,共8分)
(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师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 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
(4)古诗词中,作者常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用典表现当政者不思进取,百姓群情麻木的诗句( ),( ),( )。
(5)白居易《琵琶行》中多次写“月”,送别友人时用( )表达别情;欣赏音乐后用( )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6)荀子《劝学》中( ),( ),两句指出了学习与自省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7)《赤壁赋》中描写曹军“顺流而东”军事实力雄厚的语句( )( )。
(8)《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文中描写日出时景象的语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 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 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为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 ,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 ,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D.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D.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20.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6分)
天空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我们的心灵是最美的,而不是天上的彩虹。
21.结合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8分)
要求:(1)从两道题中任选一道题作答;
(2)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分点作答。
(1)费孝通先生用了两章《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来解释“乡土社会”里,“文字下乡”没有必要。而又有人说,既然说乡土社会“哪里用得着文字”,那么家谱、墓碑等如何传下来呢?这样看来,好像两种说法相互矛盾,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分析。
(2)费孝通说“一表三千里”,是说我们的亲属圈子非常大。“大观园”里贾家既有林黛玉这样的姑表亲,也有薛宝钗这样的姨表亲,更有刘姥姥这样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请结合《乡土中国》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作者用这些材料要证明什么观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部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通过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等五位名人的“寻根问祖”,“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备受关注。在片中陈冲有句名言:“你是谁?你爱的人是谁,你就是谁;你是什么?你影响了别人什么,你就是什么。”
其实,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国,也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不过,你既然来了这一趟,就不能仅仅是“做客”。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大连市第103中学 高一语文 第7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