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实高等九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潼南实高等九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2 16:15:07

文档简介

2021年下期潼南实中高2022级九校联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l.D【解析】A项曲解原文。原文“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选项中的“不是”改变原意。C项已然与未然。原文有限定“可以预料”“会日渐增多”。B项信息遗漏。原文信息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2.A【解析】A项论据作用理解失误。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证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3.C【解析】C项“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的表述为“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4.C
5.D(将“六院”解释成“六宫”明显不合语境。六院,唐代山南道之精兵。)
6.C(“料到叛贼必轻视自己”错,这不是“不安排巡逻队伍”的原因,是叛贼如此认为。)
7.(8 分)
(1)上奏章说如果一定要杀死李佑,就没有与他一同消灭蔡州叛贼的人了,皇帝下诏书释放了李佑,把他送还给李愬。(4 分)
(2)田进诚火烧了南城门,吴元济认罪投降,从城上顺梯而下,被关入囚车送往京城。(4 分)
8.①李佑是敌军健将,交战中诸将吃了很多苦头;②军中认为久雨不止是上天对不杀李佑的惩罚。(一点 2 分,两点 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9.D(以士兵们整齐雄壮的呼喊,衬托将军的英武和威严。)
10.①第一首由面到点,逐渐收缩:先写广阔的夜空之下单于军队的遁逃,再特写逐敌者手中的弓刀;②第二首由点到面,逐渐延展:先特写将军佩戴弓箭,独立军旗之下发号施令,再延展到千营共呼的场面。(一点 3分,两点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 (一句一分共 6 分)
(1)猿猱欲度愁攀援
(2)大珠小珠落玉盘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4小题,共25分)
12.A(3分)(B项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不准确,前文已有铺垫,更谈不上戏剧性。C项不能说是冒失,实是大智大勇,与后面的遇险没有因果联系。D项“因为古砚值钱”,有误。主要是重承诺。)
13.(6分)①小说是以古砚“孩儿面”为线索,集中、紧凑地展开故事情节的。②通过归还古砚“孩儿面”突出人物形象,既表现出青年古朴美好的品格,也刻画出友人的内心世界。③以“孩儿面”为题,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表达主题,突出人情之美。(每答对一点给2分)
14.(8分)①谨守信用。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青年千里迢迢归还古砚孩儿面。②古朴淡泊。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青年不为所动:一无所求,友人以钱酬谢,他也拒不接。③坚持执著。为了归还古砚,青年十几年间专程到北京四五次。④心存感恩。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遗像鞠躬作别。(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8分)①从故事情节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待,这才有了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而且使得情节有了波澜。②从艺术表现看,这是小说的插叙部分,不仅补充人物和事件,使内容丰富充实,而目小说结构更加曲折有致。③从人物塑造看,也表现出上一辈人的勇敢、智慧、朴实、牺牲、友爱的精神品格。④从思想内涵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叹之情,丰富了小说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B(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由浅入深”:从浅显到深奥,循序渐进。
“按部就班”:部,门类、类别;班,次序。原指写文章按类别安排文义,按顺序组织文辞。后指做事依照一定的道理和顺序。照应前面“我们的认识还非常有限”,用“由浅入深”更能符合认识的发展“过程”。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良莠不齐”:莠,一种类似谷子的野草。好苗和野草混杂不齐。比喻好的和坏的混杂在一起,不整齐。文本说的是“各地区在灾情防控工作中的表现”,因此用“参差不齐”更为合适。
“一蹴而就”:一蹴,一步,一举足;就,成功。一拍脚就成功。形容事情很容易做,一下子就能完成。
“一挥而就”:挥,挥笔;就,完成。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快就完。
17. C(B.缺主语;A.“无论……和…”关联词搭配不当;D.“具有……的适应”不能搭配,缺少宾语中心词。)
18. A(解析:细读文段,明确句间逻辑关系,将供选词放人空白处通读,即可确定答案。①②处,所在句子存在转折关系,排除D项;“即使”表假设的让步,而“品种形态多种多样”是事实,①处不能填“即使”,排除C项。④处,由后面的关联词“那么”可知,应填“如果”,排除B项。)
19.(6分)参考答案: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解析:解答时首先分析上联的特点,然后根据上下联字数相同、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的原则调整。
20.(5分)“恭贺”改为“庆祝”;“亲自莅临”改为“亲临”或“莅临”;“感恩戴德”改为“心怀感激”;“鼎力”改为“竭力”;“倍儿棒”改为“健康”。
【详解】邀请函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恭贺”是祝贺别人,应改为“庆祝”;“亲自莅临”重复赘余,改为“亲临”或“莅临”;“感恩戴德”程度过重,应改为“心怀感激”;“鼎力”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感激,此处说的是“我们”,应改为“竭力”;“倍儿棒”为口语,不适合庄重的场合,应改为“健康”。
21.作文(略)2021年下期潼南实中高2022级九校联考语文试卷
第I卷
、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陈先达
①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且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
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②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
重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二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二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
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
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
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
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1
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或许有人说,这是空话。你看近百年来中国人
是一盘散沙,是用革命烈士的血蘸馒头治病的愚民,是围观看杀头的看客。不错,鲁迅先生曾经深刻批评
这种国民劣根性,但他不是把批评矛头指向人民,而是批判旧的社会和旧的制度。鲁迅没有失去对中国人
和中华民族的自信。他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
合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
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
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
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
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
的世异。”不依靠人民,不以人民为中心,所谓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会是一句空话
⑤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
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
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
的大国学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
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
⑥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密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
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是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
C.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
D有一个统一而非分裂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灵魂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D第五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1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