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县第四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主张,探讨中国国家的起源,既要重视考古发掘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和参考国外现代文化人类学的最新成果,也不能忽视文献记载中有关原始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的古史传说所隐含的历史素材。这说明
A.古史传说客观反映历史原貌 B.文献记载是最可靠的材料
C.历史研究需要借助多种史料 D.中国国家起源具有多样性
2.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政权先后在 27 郡设有盐官 35 处,在 38 郡设有铁官 46 处,全国各地的盐铁官都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后更名大司农)。这些措施旨在
A. 加强中央集权 B.缓解财政危机
C. 实行盐铁官营 D.征讨边疆匈奴
3.有学者认为,两税法的产生与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特定的关系。安史之乱后,南方地区
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按费纳税”和“以钱为税”的条件。这主要是由于南方
A.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 B.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时
C.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4.洪武年间,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宣讲“圣谕六条”,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永乐年间,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这说明
A.官方意识形态推广缓慢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化
C.基层管理出现根本变革 D.儒学教化功能发生异化
5.鸦片战争失败后,部分知识分子乃至清朝官员认为多了解国际法,不失为尽可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平处理中外摩擦的一条途径。从19世纪70年代到1911年,清政府多次派人出国专习国际法,并出版了四十余本国际法的作品。可见其主要目的是
A.应对与列强的外交冲突 B.加快中国法制化的进程
C.收回被列强攫取的权益 D.顺应潮流与国际接轨
6.清末之际,时人评论“今学堂学生,近城镇者入之,僻远不入;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更有论者指出“长此不改,一二年后”,乡间恐怕“除百一绅富家外,大多数学龄童子皆将不识一丁”。作为直接证据,这可以用来说明
A.科举改革阻碍思想解放 B.国人接受西学历史进程
C.士绅阶层影响乡村秩序 D.近代教育转型的复杂性
7.1954年4月,中央向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代表团指出:“奉行积极的外交政策,打破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努力使会议得到预期目的,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并开创通过协商、谈判来解决国家间矛盾的局面。”为此中国代表团
A.贯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 B.达成了有关朝鲜问题的协议
C.坚定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D.与西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8.下图分别为新中国 1949 年、1952 年、1970 年、1985 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图(百分比)。其中属于 1970 年的是
9.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趋向城邦生活的动物,城邦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优良的生活。”“城邦是所有公民共同参与的共同体,是一种轮流为政的统治。”他强调的是
A.公民直接参与政治 B.公民地位高于城邦
C.公民与城邦密不可分 D.城邦赋予了公民权利
10.中世纪初期,欧洲庄园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保障农民和庄园主的生活。10~11世纪,随着众多城市的兴起,城市的消费者日益增多,庄园开始专注生产城市消费所需要的东西。这一变化反映出
A.城市已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B.庄园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C.商品经济主导地位逐步确立 D.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特性消失
11.马丁路德说“上帝怜悯我们吧!没有人能凭一个礼物就保证了他将获得拯救,就算那是一位主教授予的,因为即使是上帝的恩典也不能给予这种保证,使徒曾经命令说我们将在恐惧颤抖之中获得拯救的;我们也读到‘只有正直的人才可获救’”。其主旨是
A.宣扬因信称义 B.反对出售赎罪券
C.实行宗教改革 D.否定教会权威
12.下表是 1870—1998 年一些西方国家 GDP 增长率(%),其中,甲国是 C
年份 国家
甲 乙 丙 丁
1870-1913 2.83 1.9 3.94 2.44
1913-1950 0.3 1.19 2.84 2.21
1950-1973 5.68 2.93 3.93 9.29
1973-1998 1.76 2 2.99 2.97
A.英 B.美 C.德 D.日
13.面对国内形势,列宁说“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现在人民、全体劳动群众,对他们最重要的是切实帮助他们摆脱赤贫和饥饿,使他们看到情况确有改善,而且符合农民的需要和习惯,农民熟悉市场﹑熟悉商业。”为此苏俄
A.建立农业合作社 B.颁布《土地法令》
C.废除了余粮收集制 D.放弃向社会主义过渡
14.《生活》是美国一出版集团于 1936 年创办的风靡一时的杂志,以大幅图片为主,并有文章相辅,1972 年宣布停刊。其资深作者这样说道: “我们已失去重点,我们不知道写给谁。在美国已不再是一个大众社会而是有各自兴趣的不同群体时,我们却仍然继续出版一本大众杂志。” 这反映出
A.美国民众已不重视期刊杂志 B.新媒体发展对《生活》杂志产生冲击
C.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D.战争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
15.1971 年,尼克松总统公布了美国“新经济政策”,对来自最惠国待遇国家征收 10%的进口附加税;暂停美元对黄金的可兑换性;削减 10%的对外援助支出”。这反映出
A.国际经济秩序受到挑战 B.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
C.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结束 D. 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13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节度使——藩镇
材料 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藩镇分布区域与唐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唐代藩镇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唐代藩镇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
“//////”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逻辑清晰)
17.(13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家族,生老病死在其中
材料
“第19条 凡遇凶荒事故,或有阙支,家长预为区划,不使匮乏。”
“第68条 子弟年十六以上,许行冠礼,须能暗记四书五经正文,讲说大义方可行之。
否则,直至二十一岁。弟若先能,则先冠,以愧之。”
“第88条 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
如被诬指者则不拘此。”
“第102条 子孙须恂恂孝友,实有义家气象。见兄长,坐必起立,行必以序,应对必以名,毋以尔我,诸妇并……子孙受长上诃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
“第113条 子孙年未三十者,酒不许入唇;壮者虽许少饮,亦不宜沉酗杯酌,喧呶鼓舞,不顾尊长,违者箠之。”
“第134条 吾家既以孝义表门,所习所行,无非积善之事。子孙皆当体此,不得妄肆威福,图胁人财,侵凌人产,以为祖宗积德之累,违者以不孝论。”
“第146条 诸妇必须安祥恭敬,奉舅姑以孝,事丈夫以礼,待娣姒以和。然无故不出
中门,夜行以烛,无烛则.....女子年及八岁者,不许随母到外家,虽至亲之家,亦不许往。
——摘自(明)浙江浦江郑义门《郑氏规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评析族规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要求:
主旨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形象
材料 一些学者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画报》刊登的 311 个封面英模形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呈现出“同——异——模糊”的发展趋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文革”时期,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均呈现为积极进取的阳刚生产者形象,这时在性别气质上表现为男、女的“去性别化”,尤其是女性的“去女性化”。改革开放后,男女的性别气质开始分化,男、女分别按照传统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表现,呈现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相异。当下,在消费社会和市场化大潮之下,则显示出性别气质的多元化,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区隔已经变得模糊。
——摘编自刘天红等《社会变迁与性别气质变化——对<人民画报>人物形象的内容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以“社会变迁和性别气质变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3分)
19.(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崩溃,希望,复兴
《希望回忆录》是法国戴高乐将军退出政坛之后写成,共分两卷:《复兴》(1958—
1962);《努力》(1962— )。
材料
阿尔及利亚战争让法国陷入了战争泥潭之中。自战争爆发以来,为镇压阿尔及利亚的“暴动”,法国不断向阿尔及利亚战场投入兵力,八年来,驻阿的士兵从20万增至50万,在战争中使用严刑逼供、血腥屠杀、狂轰滥炸等恐怖手段来打击阿尔及利亚的反殖民活动,被称为“纳粹”。戴高乐决定重新调整政策,从阿尔及利亚的死胡同中脱身——赋予阿尔及利亚人民“自决”权,允许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
——摘编自《戴高乐与阿尔及利亚独立》
(戴高乐)“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无奈的痛苦,我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年龄和出身,成为由我自己倡导的这样一项变革事业的主持人,这确实是残酷的。……因此,就我来说,要在那些地方移交我们的权力,卷起我们的旗帜,合上这部伟大的历史,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精神上的考验啊!”
——戴高乐《希望回忆录(第一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是随心所欲的”。(9 分)
(2)戴高乐给回忆录取名“希望”“复兴”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6 分)
试卷第 6 页,共 6 页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代藩镇集中在北方(西北)
区。(2分)
朝中后期,西
蕃、回鹘等少数民族
牧民族的生活特性,经
唐朝处于战争状态,甚至一度威胁唐都长安的安全
治阶级的腐朽与政
朝的边防军事武装力量却日益废
经济重心分布在北方的黄
下游地区,经济安全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基
此,唐朝统治者为了防范
数民
的军事威胁,保护都城的安全
原农耕文明免遭游牧民族的破
西北边陲设
设置的藩镇还承担一定屯田和防御责
定
动经济恢复
外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及之后,为了平叛的需要,将大量的安史降将及平叛功臣授予节度使的
职务,导致我国北方出现了更多的藩镇。(11分
聚族而居的居住格局使宗族在古代基层治理中处于关键位置,而族观集中体现了儒家伦理规
代宗族治理的主要依
到了规范的作用。(2分
在规范社会秩
社会教化、实施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族规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郑氏规范》中设立嘉礼庄、禁止酗酒、反对子孙贪墨
长幼有序等规定均体现
如今的基层治理特别是乡村治理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扬族规的积极作用,继承发扬这一优
秀历史文化传统。(2分
族规中不符合现代文明价值的部分,如《郑氏规范》中对妇女的歧观和遏制
并适时地增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4分)
注:“表述成文”的格式单独赋1分,不符合要求的考生扣除此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
位得到极大
女实现了平等
案第
共2
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劳动光荣、积极进取、阳光
健康形象成为时代潮流,男女的性别气质趋同化。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逐渐宽
对
文革”时期的“千篇一律”的个人形象与气质进行
别气质逐渐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人民消费水平的快速提
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
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都发生重大变革,追求
成为时代潮流,男女的性别气质多元化趋势形成
彩日益突出,男女的性
质的区隔逐渐模糊。(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男女性别气质的变化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也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富裕、走向开放的缩影。(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
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来看,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战后亚非拉掀
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独立,第三世界兴
从法国方面看
争的泥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内矛盾尖锐。战争中的殖民手
段使法国国际形象丑恶,外交环境孤立。(3分
(2)理解:“希望”、“复兴”体现了戴高乐想要恢复法国大国地位,实现民族复兴的愿
战中,法国被德军占领,失去欧洲霸主地位,国际政治影响力大
济
国。美苏两极格
景下,法国无力
其抗衡,戴高乐希望能摆脱美国控制,外交独立,提高国际地位,重塑世界大国的形象。(6分)
案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