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参考答案2021.12.1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B(“匠人手腕”代指艺术家应具备的艺术创作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功)
2.C(A项“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错,模仿与创造可以有侧重,但没有阶段分工;B项“从模仿入手”与“具有创造意识”是“创作出见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项“是区分文艺作品和非文艺作品的根本标准”错,如哲学也能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但哲学不是文艺)
3.D(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A项是说诗歌的语言要真实淳朴;B项强调创造的重要性;C项强调真实的重要性)
4.(4分)①全文整体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先侧重于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入手;然后侧重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造;最后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②局部采用并列结构。“模仿”和“创造”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4分。每点2分)
5.(6分)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文艺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追求艺术真实。②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如果简单模仿现实或照搬现实,就不能达到艺术真实;如果过度虚构,那会脱离或歪曲客观现实。③绘画应当在模仿与虚构之间寻找平衡,做到既源于现实于高于现实。(6分。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B项,说伯夷“一味追求闲适安逸”是夸大其词,曲解了人物形象)
7.D(A项,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表现民众积极伐纣的态度。B项,姜子牙称其为义士并不能推出他反对周王出兵这个结论。C项,本文所表现的并非夷齐的民族气节,而是表现两人的不知变通)
8.①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叔齐的率性而为。(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②通过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叔齐的心直口快、忠勇(义)(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9.①《采薇》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②人物出场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采薇》中伯夷和叔齐的出场连带着引出周王伐纣等历史事件的背景。③叙述者的语言巧妙借用典籍语汇,如“上谕”、“恭行天罚”、“木主”等词即是典型的典籍语汇(举一例即可)。④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借光”“立正”“白蒸汽”等词语(举一例即可)。(6分,答出三点就可。每点2分,指出艺术性,并且结合文本一加以佐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A(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11.B(文中指中原地区)
12.A(“能使远民归顺”错误)
13.(1)(4分)同一句话,有的说出来能够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同样的命令,有的发出来能够得到执行,是因为命令之外含有诚意。(4分。第二个“信”“行”“诚”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4分)陛下天赋圣明,用心政务,我实在是平庸浅陋,承受圣意力不从心,怎么会对您有这么大的帮助呢?(4分。“实”“庸”“益”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3分)①君主是施政的源头,应当行事正直;②上疏者的建议不利于营造恪守诚信的社会风气。(答出1点1分,答出2点3分)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斥退皇帝身边那些佞邪的小人,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任用的人,都认为他是贤臣,你知道佞臣是谁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民间,的确不知道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身边的大臣们,如果谁不怕雷霆之怒,直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谁一味依顺陛下,不分曲直地迎合皇上的意见,那就是佞邪的人。”唐太宗回头对封德彝说:“流水是否清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民就好比流水,君主自行欺诈妄为,却要臣下行为正直,那就好比是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这是根本办不到的。我常常认为魏武帝曹操言行多诡诈,所以很看不起他的为人,现在如果让我也这么做,不是让我效仿他吗?这不是实行政治教化的办法!”于是,唐太宗又对上书的人说:“我要使诚信行于天下,不想用诈骗的行为损坏社会风气,你的话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说: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有了诚信,就不会产生二心。实行德政,边远的人民也会来归顺。由此可见,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一刻也不能偏废。所以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还说:“一个人终有一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存立。”文子说:“同一句话,有的说出来能够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同样的命令,有的发出来能够得到执行,是因为命令之外含有诚意。”说了却不做,是言而无信,接受了命令却不执行,是没有诚意,如果是君王,就会败坏名声,如果是臣下,就会危及生命。因此,即使身不由己,处境艰难,君子也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情。太宗赞赏魏征的做法。
唐太宗对长孙无忌等大臣说:“我刚刚即位的时候,有许多人上书建议,他们有的要我独揽大权,不要重用臣下;有的要我加强兵力,以使四方少数民族威慑臣服。只有魏徵劝我‘减少战争,提倡文治,广施道德仁义,他说只要中原安定了,远方异族自然会臣服’。我听从了他的建议,终于使天下赢得了太平,边远地区异族的首领都前来朝贡,各个少数民族派人前来源源不断。这一切都是魏徵的功劳。我难道不是用人有道吗?”魏徵拜谢说:“陛下天赋圣明,用心政务,我实在是平庸浅陋,承受圣意力不从心,怎么会对您有这么大的帮助呢?”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传》说:‘宁可不要粮食也要保持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孔子说:‘百姓不信任国家,便不能立国。’从前,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够努力推行仁政,那么谁能和他争夺天下呢?”房玄龄回答说:“仁、义、礼、智、信,废弃任何一项都不行,如果能够认真推行这五常,对国家是大有益处的。殷纣王违反五常,被周武王灭掉,项羽因为无信,被汉高祖夺了天下。陛下之言极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B(“平反昭雪”错 ,自欲翻 是翻作新曲之意, 全句借接舆典故表达郁闷不得志,不满的情绪,而非平反昭雪)
16.(6分)①“欢”是因为友人相逢;(2分)②“泣”是因为友人遭遇不公、自身际遇坎坷和时局黑暗动荡。(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3)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徳义
(每空1分,共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 A
19. D(A项杂糅;B项缺关联词语、语序不当;C项缺主语)
20.(5分)将听觉写成视觉(1分),化无形为有形(1分),形象的概括出国风音乐极具画面感的特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 C
22. 示例:①飞船开始减速
②无法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③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 (每句2分,共6分)
四、写作(60分)
23.参考2021年高考阅卷评分标准。
例文一
心直中绳,行方可得
现代人终日坐在电视机前,头顶的星空已成为失落的遗产,轴心时代的先哲所提倡并一生奉行的德也与我们渐行渐远。殊不知,天下万般英雄事,都不能缺少“德”。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应在心中树标尺,其行不离道,方可有所得!
德涵万物,德始终是不变的行为准则。岁月草木,荣枯芬芬,时代的洪流改变了许多,然而“德”是毕生的追求。孔子时提出仁政、以德治国,其后两千年的中国无不是德主刑辅,宽厚爱仁;新文化运动时期虽极大地打击了儒家文化,但爱国、坚毅、慨然前行又何尝脱离于德?若行之无德,何来今日之中国。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应将德作为至高准则!德,亘古不变!
德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行为。我们终日高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年逾七旬的吴文俊自信自强,搞学术“不跟外国人屁股走”;九旬高龄的叶嘉莹坚持讲课,要将中国诗词传承延续于我们青年人。他们是一朵莲,却要将莲子洒向人间,生生不息。德已化于心神,贯穿整个精神世界,最终化于身外,展现给世人看。
其若无德,行之损及他人,必将产生祸难。活跃于荧幕的艺人光鲜亮丽,却不缺少失德之人。吴亦凡作为顶流艺人,却多次以身犯险,违背道德,终遭牢狱之灾,被众人所唾弃;更有一众艺人偷税漏税,为其“天价报酬”锦上添花,利欲熏“信”,终失五常中之信。凡所种种,皆因失德,倘若端正自身,又怎会迎今日之下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说得大抵如此。
时代从未停止变化,而德的内涵却大致稳定。吾辈是新时代的青年,面对时代洪流奔涌向前,我们更应坚守内心,“我是我,遭遇是遭遇。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岸是岸,我在对面看着岸。”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德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撑,当以“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发扬高尚道德品质,成青年之业,以终日乾乾助力祖国繁荣昌盛!
吾辈当立德明德,身体力行,虽难及圣贤之人,且可毕生追求,方成事业。
例文二
直心正行,方得昭德
《说文解字》中注释:“‘德’,左行而右直心,能‘得’”。昭德,昭是光明,德是品德,郢城三闾,昭质未亏;南蜀卧龙,俭以养德,吾辈青年,应以百贲卉萌动,利刃发硎之蓬勃生力,直心飞行,修德如莲。
直心,胸怀天下寒士,浇筑广厦千万。
哲学家罗素曾言,对知识的渴求,对爱意的渴望,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深情,是支配他一生强烈而又单纯的情感。在他非黑即白的世界观里,那颗悸动而悲悯的心灼灼发光。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应失去带领人类摆脱蒙昧、守望相助走到今天的同理心,心怀苍生冷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就小我。
正行,肩负时代重担,守护灯火万象。
当今世界,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正处于时代节点,应锚定自身坐标,扶正自身行为,以满腔热忱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中,揆诸苍穹,部分青年行事不正,沉迷于物质享受,浸淫于耳目娱乐,流连于声色犬马,亦自称“佛系青年”,殊不知,此等行径,是缺乏担当的表现。回溯东京奥运之旅,雏凤清于老凤声,少年心事堪拏云。清华学霸杨倩摘得首金,零零后小将全红婵“水花消失术”震惊世界……我辈应以之为精神标杆,行为合乎青年风貌,融入大我。
直心正行,修德如莲,我们的面貌,决定了中国的面貌;我们的道德修养,决定了中国上升的高度,孔音昭德,何以得之?
成就昭德,直心正行,决不是坐而论道,也不能脚不沾泥,春和景明之时,惟有惜时如金,晴耕雨读。左思费十年赋在三都,摩诘兀兀穷年浸润北大,“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星燧贸迁,寸阴尺壁,我们应砥砺奋楫争先的斗志,烁就拨云见日的毅力,焚膏继晷,朝乾夕惕,终能负箧登顶,望明烛天南,苍山负雪。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我们新时代青年重任在肩,要想“乱云飞渡仍从容”,要想“挥斥方遒”,惟有正心直行,得昭德而“霜蹄千里骏,风翮九霄鹏”!
6 / 6兰陵县第四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 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工夫研 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工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工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 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 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 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 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 —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 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 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 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 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 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 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 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
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马工程《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光潜认为艺术家进行创作都需要经历模仿和创造两个阶段,这是通往艺术殿堂的 必由之路。
B.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强调对艺术的领悟能力,后者强调手腕 使用技巧。
C.亚里士多德认为,为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的事物。
D.艺术模仿既可指模仿别人的艺术作品,学习该门艺术的学问和技巧;又可指模仿现 实人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今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
B.艺术创作者,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就一定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
C.历史叙述已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生活真实;诗歌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艺术真实。
D.能不能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是区分文艺作品和非文艺作品的根本标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塞缪尔 约翰逊)
C.美术一旦脱离了真实,即使不灭亡,也会变得荒诞。(托卡莱尔)
D.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采薇(节选)
鲁迅
这半年来,不知怎的连养老堂里也不大平静了,一部分的老头子,也都交头接耳,跑进跑出的很起劲。只有伯夷最不留心闲事,秋凉到了,他又老的很怕冷,就整天的坐在阶沿上晒太阳,纵使听到匆忙的脚步声,也决不抬起头来看。
然而这不平静,却总是滋长起来,烙饼不但小下去,粉也粗起来了。养老堂的人们更加交头接耳,外面只听得车马行走声,叔齐更加喜欢出门,虽然回来也不说什么话,但那不安的神色,却惹得伯夷也很难闲适了:他似乎觉得这碗平稳饭快要吃不稳。
十一月下旬,叔齐照例一早起了床,要练太极拳,但他走到院子里,听了一听,却开开堂门,跑出去了。约摸有烙十张饼的时候,这才气急败坏的跑回来,鼻子冻得通红,嘴里一阵一阵的喷着白蒸气。
“大哥!你起来!出兵了!”他恭敬的垂手站在伯夷的床前,大声说,声音有些比平常粗。
伯夷怕冷,很不愿意这么早就起身,但他是非常友爱的,看见兄弟着急,只好把牙齿一咬,坐了起来,披上皮袍,在被窝里慢吞吞的穿裤子。
“我刚要练拳,”叔齐等着,一面说。“却听得外面有人马走动,连忙跑到大路上去看时——果然,来了。首先是一乘白彩的大轿,总该有八十一人抬着罢,里面一座木主,写的是‘大周文王之灵位’;后面跟的都是兵。我想:这一定是要去伐纣了。现在的周王是孝子,他要做大事,一定是把文王抬在前面的。看了一会,我就跑回来,不料我们养老堂的墙外就贴着告示……”
伯夷的衣服穿好了,弟兄俩走出屋子,就觉得一阵冷气,赶紧缩紧了身子。伯夷向来不大走动,一出大门,很看得有些新鲜。不几步,叔齐就伸手向墙上一指,可真的贴着一张大告示:
“照得今殷王纣,乃用驿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此示。”
两人看完之后,都不作声,径向大路走去。只见路边都挤满了民众,站得水泄不通。两人在后面说一声“借光”,民众回头一看,见是两位白须老者,便照文王敬老的上谕,赶忙闪开,让他们走到前面。这时打头的木主早已望不见了,走过去的都是一排一排的甲士,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这才见别有许多兵丁,肩着九旒云罕旗,仿佛五色云一样。接着又是甲士,后面一大队骑着高头大马的文武官员,簇拥着一位王爷,紫糖色脸,络腮胡子,左捏黄斧头,右拿白牛尾,威风凛凛:这正是“恭行天罚”的周王发。
大路两旁的民众,个个肃然起敬,没有人动一下,没有人响一声。在百静中,不提防叔齐却拖着伯夷直扑上去,钻过几个马头,拉住了周王的马嚼子,直着脖子嚷起来道:“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
开初,是路旁的民众,驾前的武将,都吓得呆了;连周王手里的白牛尾巴也歪了过去。但叔齐刚说了四句话,却就听得一片哗啷声响,有好几把大刀从他们的头上砍下来。
“且住!”
谁都知道这是姜太公的声音,岂敢不听,便连忙停了刀,看着这也是白须白发,然而胖得圆圆的脸。
“义士呢。放他们去罢!”
武将们立刻把刀收回,插在腰带上。一面是走上四个甲士来,恭敬的向伯夷和叔齐立正,举手,之后就两个挟一个,开正步向路旁走过去。民众们也赶紧让开道,放他们走到自己的背后去。
到得背后,甲士们便又恭敬的立正,放了手,用力在他们俩的脊梁上一推。两人只叫得一声“阿呀”,跄跄踉踉的颠了周尺一丈路远近,这才扑通的倒在地面上。叔齐还好,用手支着,只印了一脸泥;伯夷究竟比较的有了年纪,脑袋又恰巧磕在石头上,便晕过去了。
【注】鲁迅创作于1935年12月,故事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不食周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文本二:
《故事新编》有哪些不同于其他传奇体小说的特点?这指的是鲁迅实现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的创新经验。人物语言须有谈资,而谈资与场面又相关。《故事新编》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谈资多来自典籍。比如《理水》写大禹走后,京师日渐好转了,老百姓聚居在一起谈论大禹功绩、大禹何人,《随巢子》、《古岳读经》里大禹化为熊、大禹如何捉无支邪等传说成为谈资。人物出场还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如《非攻》中子夏的徒弟公孙高、学生耕柱子、曹公子、管黔敖、公输般等,这些人物连带着引出行义、送天下、钩拒、木鹊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还有叙述者对人物的描绘和对现场情境的议论等,也巧妙借自典籍语汇。如《奔月》中描写后羿拉弓射月形容为“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岩下电”来自《世说新语·容止》有“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如果单有浓郁的古代典籍色彩,至多是古色古香,《故事新编》的奇幻色彩是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又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奔月》中女乙(对后羿)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女辛说:“有时看去简直好象艺术家”。“战士”、“艺术家”等是地道的当代人用语,放到传说中的后羿嫦娥,顿生奇幻感。由此,古代典籍所带有的斑斑锈迹,与充满现代气息的人物语言的结合产生了奇幻色彩。
(摘编自刘俐俐《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文艺理论研究》)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就以养老堂的不大平静展开情节,既与下文伯夷的不问闲事形成对比,又为后文矛盾激化预设了伏笔。
B.叔齐不安的神色让伯夷觉得养老堂的安稳日子即将结束,表现出一味追求闲适安逸的伯夷的微妙的心理变化。
C.文中写大路两旁的民众不动不响,以静写动,体现出现场气氛的紧张,为下文叔齐、伯夷拦阻周王做了反衬。
D.鲁迅描写甲士们对叔齐、伯夷前后态度的变化、前后两次“立正”及“挟”“推”等行为,于幽默中显讽刺。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众”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他们追随周天子伐纣的积极态度。
B.姜子牙因其二人阻拦周王出兵伐纣而称其为“义士”,从中可以看出姜子牙对周王的出兵伐纣的举措也是不认可的。
C.鲁迅先生描写的叔齐、伯夷“不食周粟”举动与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所为,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D.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命名上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推陈出新的独特意味。
8.请赏析文本一中的画线句。(4分)
9.文本二指出了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请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4题。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 “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直行,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 ”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①。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太宗赞之。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②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徵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 ”徵拜谢曰:“被卞圣德自天,留心政术。实以庸短,承受不暇,岂有益于圣明?”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 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 诚信》)
[注]①格:来,至。意谓信服,归顺。②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泛称少数民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 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B. 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 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C. 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 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D. 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 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人庶,即民庶,古代遇到君主名字不直接写出,此处避讳李世民而用“人”。
B. 中国,在古时指中原地区,有时也指京师,即首都;文中的意思指的是后者。
C. 朝贡,又称进贡,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顺从或者结盟。
D.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应该具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魏征认为诚信是君子的行为,也是国君地位的保障,能使上下一心,远民归顺。他的看法得到唐太宗的赞许。
B. 唐太宗即位之初,面对众言的建议,选用了魏征的主张,减少战争、提倡文治、施行仁义,从而使天下安宁。
C. 唐太宗善于纳谏,把德、礼、诚信作为治国之纲,把修文布德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显示出君主的圣明。
D. 文中魏征的上疏,在语言形式上骈散结合,在行文说理方面富有论辩力量,这与《谏太宗十思疏》风格相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4分)
(2)陛下圣德自天,留心政术。实以庸短,承受不暇,岂有益于圣明?(4分)
14.选文第一段中,“朕所不取也”的原因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刘司户蕡
李商隐①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鴻初起势, 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②谁先入,楚路高歌③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注]①李商隐: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②汉廷急 诏: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③楚路高歌:楚国狂人接舆曾游孔子之门,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山石和石墩受到浪花猛烈冲击,桅杆在江风中摇晃显得日暗天昏的景象,暗示了时局。
B.颔联“已断燕鸿”和“更惊骚客”,前一“已”字,后一“更”字,写出了刘蕡两次遭受的重大挫折。
C.颈联先用贾谊的典故表达对刘蕡才华的赞许,后借接舆的典故写出了刘蕡对平反 昭雪的渴望。
D.全诗感慨苍凉,在愤激之中,寓有深讽;景语之中,渗透情语;寓哀怆愤激于深沉凝重之中。
16.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尾联中“欢”而“复泣”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诗中许多文质兼美的诗句仍然活在今天的语言里,如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 ”,今人常以此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既描写了日观亭以西诸峰在日出之后的颜色和形状,又衬托出日观亭之高。
(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阐明了魏征治国施政的根本主张,是全文论述的总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国风音乐的旋律都十分好听,有的如泣如诉,有的婉转悠扬,韵味十足,犹如天籁。之所以如此动听,是因为国风音乐的旋律多以宫、商、角、徵、羽五音阶为基础而谱就。还有一些国风音乐的旋律吸收了京腔元素,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
国风音乐除了能带给人听觉上的享受,还颇有画面感。借助汉语表意的特性,国风音乐的歌词中往往 大量意象,如小桥、流水、冷月、红烛、青山、鹧鸪,当音乐响起时, 美妙的乐声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欣赏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带入一种“古风意境”,仿佛 。
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 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这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不断咀嚼歌词的含义,对作品进行欣赏,才能获得 的审美体验。
虽然歌词借鉴了古诗文,但又不像文言文那样晦涩难懂;虽然旋律吸收了传统戏曲元素,但又不像戏曲音乐那样拖沓缓慢。正是由于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时代元素的缘 故,国风音乐才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呈现出清新的面孔。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包含 身临其境 内敛 与众不同
B. 包涵 身临其境 收敛 出类拔萃
C. 包含 设身处地 收敛 出类拔萃
D. 包涵 设身处地 内敛 与众不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正是由于国风音乐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时代元素的缘故,才呈现出清新的面 孔,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
B.国风音乐正是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时代元素,才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 呈现出清新的面孔。
C.正是国风音乐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时代元素的缘故,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 喜爱,才呈现出清新的面孔。
D.国风音乐正是由于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时代元素,才呈现出清新的面孔,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
20.通感,即将一种感觉写成另一种感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彭华康告诉记者,返回舱的着陆过程对保 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不小的挑战。当舱体距地面10公里左右时, ① ,当速度降到 7米每秒左右时,虽然具备了直接撞击地面的条件,但是这种速度仍然 ② 。为此,五院载人飞船研制队伍设计了一套“组合拳”,( ),进一步减缓降落速度,通过返回舱底部吸能外壳、减震材料和座椅缓冲机构组成的减震系统来吸收能量,以 ③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米时进行悬空急停
B.在距离地面1米时让返回舱进行悬空急停
C.让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米时进行悬空急停
D.在距离地面1米时返回舱进行悬空急停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选自《说文解字》)
甲骨文中的“德”字,左边“彳”字表示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边“感”,由直和心构成。在古文字运用中,“德”与“得”通用。
请整体把握上述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