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3 18:27:21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两极格局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对立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欧洲的联合
成立欧盟
◆美国的发展
◆日本崛起
第一经济大国
第二经济大国
单元知识复习
1.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推广,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
2.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成就与局限,分析失败原因;
3.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
4.理解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一、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1.由一国到多国
(1)东欧:
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
(2)亚洲:
中国、朝鲜、越南等
(3)拉美:
古巴
(1)“经互会”的建立
时间:
1949年
国家:
苏联+东欧七国
作用:
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②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经互会
马歇尔计划
目的:
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2.东欧国家的发展
(2)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
①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
苏联模式:政治上权利的高度集中和经济上的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按照苏联模式对东欧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友好同盟
(1)1949年 中苏建交;
(2)1950年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
(1)措施:
①政治上:
赫鲁晓夫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马克思主义反对颂扬领导人,并不是毫无妥协的”。
—斯大林 苏共二十大闭幕讲话
“我们想塑造一个上帝,结果却塑造出一个恶魔”。
—阿里斯托夫 苏共二十大闭幕讲话
②经济上: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依然是计划经济
(2)结果: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2.勃烈日涅夫改革(1964年)
(1)措施:
①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勃列日涅夫
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
——勃烈日涅夫时期在苏联史上的定位
(2)结果:
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畸形发展状态: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和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②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
①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效果不佳;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围绕计划与市场孰轻孰重的博弈,前期,戈尔巴乔夫仍然延续着斯大林体制的路线,采取以计划为主的经济模式,而在后期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措施放开市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得太晚了
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1990年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规定苏共不再有法定的领导地位。
1990年7月苏共28大以后,苏联正式宣布实行多党制。原因是戈尔巴乔夫大力提倡意见多元化、政治多元化......
①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②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剧。
(2)结果:
2.东欧剧变
(1)原因:
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尖锐
③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己的历史。
②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在中国的实施表现有哪些?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表现: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柏林墙被拆除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
(3)实质:
剧变所在
原名 新名 时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10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1989.12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 1989.12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0.4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0.10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11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1991.4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1992.4
东欧国家更名简表
3.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
(2)解体标志
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1991年底,苏联解体。
(3)影响: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
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这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僵化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53年 1964年
措施
结果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失败
失败
①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1985年
失败
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重心:
先经济改革
后政治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三次改革对比
知识延伸
中苏改革对比与启示:
(1)成败的根本原因
①苏联的改革失败——只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其弊端长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②中国的改革成功——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突破了苏联模式。
(2)成败的启示
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⑤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阴谋;
⑥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随堂检验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改革总体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 ) A.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制残余影响着俄国经济社会发展 B.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终止新经济政策 C.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缓慢 D.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D
随堂检验
2.下表为苏联在“七五计划”和“十一 五”计划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对其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形成了重型化国民经济结构
B.赫鲁晓夫改革成效显著
C.苏联模式阻碍了经济发展
D.苏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 年平均增长速度
1961-1965 8.5 6.6 8.6 2.3 6.4
1981-1985 3.3 3.2 3.7 1.1 3.1
C
随堂检验
3.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在于( )
A.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
B.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
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原因
D.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B
随堂检验
4.某同学进行探究性历史学习,出现“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两极瓦解”等关键词,由此判断该同学在研究( )
A.罗斯福新政 B.诺曼底登陆
C.经济全球化 D.苏联解体
D
随堂检验
5.1991年底苏联解体,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是( )
A.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B.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C.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
D.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B
随堂检验
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改革总体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 )
A.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制残余影响着俄国经济社会发展
B.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终止新经济政策
C.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缓慢
D.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