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拿
来
主
义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作者介绍
1940年1月,毛泽东在延安新创刊的《中国文化》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对鲁迅给予高度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1881-1936)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鲁迅(1881-1936)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鲁迅(1881-1936)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鲁迅(1881-1936)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鲁迅(1881-1936)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1881-1936)
宋庆龄知道了鲁迅去世的消息,立马动身前往鲁迅家,并且迅速组织了“治丧委员会”,亲自挑人选。分别是:蔡元培、内山完造、宋庆龄、史沫特莱、沈钧儒、萧参、茅盾、胡愈之、胡风、周作人、周建人。
鲁迅(1881-1936)
为鲁迅扶灵抬棺的有16个人,都是社会名流,来到一个比一个厉害,别是:胡风、巴金、黄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吴朗西、陈白尘、肖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萧军。
鲁迅的佳句名言
1.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5.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6.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7.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8.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教学学习目标
一、朗读课文,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
二,探究“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三,学习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议论文中对问题论证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
本文的背景
1934年6月4日,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当时,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社会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一方面,有人采取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并急于盲目输出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彰显信心,掀起一股文化复古主义的逆流;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长期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产生了恐惧心理,甚于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1934年5月28日《大公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去国外举办美术展览和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出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拿来主义》,就是鲁迅针对这些现象,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
杂文的特点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
特点: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驳论
驳论是指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驳论是通过驳斥敌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式。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一,找出生字词,
二,找出文中特殊概念,并说出其在文中的含意
三,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次意思,
四,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
生字词
孱(càn)头 自诩(xǔ) 脑髓(suǐ)
蹩(bié)进 宅(zhái)子 冠(guān)冕
残羹(gēng) 冷炙(zhì) 磕(kē)头
吝(lìn)啬(sè) 玄(xuán)虚 国粹(cuì)
大度:大方,气量宽宏
玄虚:这里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
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2)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主义”
第二部分(3-5)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主关系,辩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6.7)着重揭露“送来”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去”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8-10)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应该“占有”“挑选”和创新,最后得出结论
研探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在文章开头提出?
2.作者主要批判的是什么?
3.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特点、利弊及实质。
4.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5.我们该如何对待文化遗?
6.什么是拿来主义?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在文章开头提出?
明确:1.本文的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因为这是批驳式有议论文,在批驳的基础上亮出自己的观点。本文开头几段揭露国民政府“送去主义”的可耻行径及“送去主义”的危害。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同时作者又举例说明,那些不算“拿来”,亮出自己的观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作者主要批判的是什么?
明确:①批判了“闭关主义”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使中国丧失了发展的良好机会,逐步被西方甩开,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②批判了“送去主义”为赢得西方欢心更是送古董、送艺术品,使中国丧失了大量金钱、珍贵文物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鲁迅先生对此非常气愤,对这种卖国行径行进了辛辣的讽刺。
③批判了“抛给”“送来”等送来主义。抛给嗟来之食,含有轻蔑的意味,实质是送来,是别人剩余的,我们是被动接受的,比如,送来的鸦片、废枪炮、西方腐朽的文化等。其目的是摧毁国人,摧毁中国。
3.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特点、利弊及实质。
闭关 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特点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只是送出去,有往无来 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等
实质 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眉外投降) 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利敝 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 文化堕落、主权丧尽、贻害子孙 在受其害、对外国文化文化的一概排斥
4.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斥、全盘否定,虚无主义
废物 欣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崇洋媚外,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5.我们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喻体 本体 如何对待
鱼翅 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 吃掉
鸦片 文化遗产中精华和糟粕互见的部分 送药房
烟枪和烟灯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送博物馆
或毁掉
姨太太 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也是糟粕 走散
深研课文
一,梳理全文的写作思路,依照段落顺序,简单概括。
明确:先从现实入手,列举种种媚外行径(1段),
然后提出自己观点(2段)接着“送去”危害,提出“拿
来主义”。先列举“送来”(6段),指出那不算“拿来
主义”,正确的“拿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
拿来”(7段)把文化遗产比喻成一所大宅子,先列举
三种错误的拿来态度(8段)再列举四种“拿来”态度。
最后不到渠成地总结:“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
用,或存放,或毁灭”(10段)。并再进一步阐明拿来
主义的意义和实施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全
文思路清晰而且自然流畅。
深研课文
二,文章有破有立,结合文章说说其中的破、立的内容。
明确:一,“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错误观点,指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立”主是确立自己的观点。
二,全文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
1段批判“闭关主义”的危害及“送去主义”的可耻行径,是破。2段提出“拿来主义”,是立。3、4段指出“送去主义”危害,是破。5段提出“拿来主义”,是立。6段指出“送来”的危害,是破。7段提出中心论点,是立。8段彰明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是破。9段彰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立。10段提出“拿来主义”的人要有胆识和品质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看看文章中的“破”与“立”
破
立
2段:提出“拿来主义”
3.4段:指出“送去主义”危害
5段:提出“拿来主义”
1段:列举种种媚外行径
10段:人要有胆识和品质,提倡拿来主义的重要
9段: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7段:提出中心论点
6段:指出“送来”的危害
8段: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只送去不拿来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排外 媚外、卖国 爱国和平交往
利弊 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文化堕落 主权丧尽 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理解课文的说理艺术
1.事中蕴理,把“理”包蕴在叙事之中。用“捧”“挂”等词表明作者的否定态度;“活人替代古董”不以意间表明自己的倾向
2.比喻说理,比喻说理是鲁迅杂文形象说理的重要方面。他的比喻贴切自然,妙不可言。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鱼翅,鸦片,烟枪炮,姨太太等。
2.对比说理,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一方面对比对照,一方面又互相反衬。
3.妙用反语,体现语言的讽刺、幽默、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