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呢?
还有更残酷的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同样是描写战争,却没有刀光剑影血肉横飞,而是另外的一副模样
荷
花
淀
孙犁
初读感受
战争印象
在本文中,我们看不到炮火连天,看不到残墙断垣,
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雨腥风,
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花,
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
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明朗、美丽……
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鲁迅的《好的故事》)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鲁迅的《好的故事》)
白洋淀中有自然形成的千亩荷花淀,每年的农历5—8月份粉、白两种荷花盛开,淀内香气四溢。
学习目标
01
02
03
体会清新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 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感受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他的《白洋淀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写《荷花淀》的目的在于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他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①浪漫主义气息和②乐观精神,情节生动,③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④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孙犁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沟桥事件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白洋淀
写作背景
现代著名作家孙犁(1913—1996),他被人们称为“短篇小说能手”.他是河北安平人,1936年到了白洋淀附近的安新县同口小学教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或是清晨或是黄昏,他经常到白洋淀边散步,慢慢地,他熟悉了这一带的风土人情,熟悉了这里人民的劳动和生活.
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进这一地区,他切身体验到了这里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在抗日的旗帜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虽然热土难离,但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打鬼子,各个村庄的青年农民都自愿地奔赴抗日前线.至于那些青年妇女所表现出的识大体、顾大局,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更使他由衷敬佩.基于这种心理,他写成了《荷花淀》这篇著名的小说.
语言知识强化 · 读准字音
①吮吸( ) ④凫水( )
②梭鱼( ) ⑤围剿( )
③泅水( )
shǔn
suō
qiú
fú
jiǎo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1、概述小说内容
2、课文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 —— —— —— —— —— —— ——
月亮升起来
很晚
鸡叫的时候
第二天
过了两天
快到晌午
正午
这一年秋季
冬天
小说有明显的层次,是三个大部分,你是否赞同?我们给每一部分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概括,——
(提示: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夫 敌?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送夫抗敌
探夫遇敌
助夫歼敌
学夫杀敌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尾声)
送夫抗敌
2、按照小说的发展顺序划分结构层次
探夫遇险
助夫歼敌
学夫杀敌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1—31
32—61
62—85
荷花淀
夫妻话别
探夫遇敌
助夫杀敌
编席候夫
夫妻话别
送夫参军
回家途中
探夫未遇
归途遇敌
助夫杀敌
成立队伍
感受打算
淡 化 的 情 节
情节结构情节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一群青年妇女
抗战中成长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如何确定小说的主人公?
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
人物形象:对人物着墨的多少,抓住细节刻画谁。
情节上: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题思想:作家的创作意图。
任务四
概括人物形象
水生嫂
水生
青年妇女
讨论
初步感知
3、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谁?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
水生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环境描写
人物对话
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社会生活
烘托
塑造
刻画
反映
小 说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他们几个呢?”“怎么了,你?”
“你总是很积极的。”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人物性格:
温柔、体贴、机敏、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
个性化语言
片段1:夫妻话别
“听说他们在这里还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 )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 )
“哪里就碰得这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 )
文静、含蓄
心直口快
稳重、谨慎
性急、冒失
腼腆、忸怩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
个性化语言
片段2:商议探夫
片段3:归途说笑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象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得。”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刚当上小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不甘落后、乐观、自信、迅速成长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
个性化语言
作品的对话描写有何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品中的对话描写简洁朴素,生动传神,符合人物身份和心理,使人读后“如见其人”。
①形象地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②展示了白洋淀女人们的成长历程,③展示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
1. “吮手指”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突然提出参军要走,“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猝不及防,心里受到极大震动,原本让苇眉子在怀里跳跃的编席能手慌乱中竟让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吮”字可让人体味出:事情来得太突然,水生嫂非常吃惊,但她又强忍着感情,努力平衡自己的情绪。水生嫂是识大体、明事理、有觉悟的农村妇女,不能让丈夫说自己软弱、落后、拖后腿。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
传神的细节
2. “临别嘱咐” :“鸡叫的时候……女人流
着眼泪答应了他。”
《荷花淀》中的夫妻话别,是真正的“生离死别”,夫妻各自的内心波澜、悲痛担忧,都隐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了。水生嫂与丈夫面对“生离死别”所激发出的那份浓郁缠绵的夫妻之情,千言万语难尽,作者却惜墨如金,只简单写了几句,可是把那份感情表现得愈加幽深、丰富。离别在即,女人恳切而动情地问丈夫还有什么嘱咐,丈夫最后的嘱咐是: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
传神的细节
这是全篇小说中份量最重、内涵最多的一句话。战争年代,被敌人捉了活的,对一个年轻少妇来说,就意味着被羞辱的命运,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一对恩爱夫妻,他们最担心、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丈夫要求妻子去拼命,正应了那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时夫妻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了瞬间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为了个人的、民族的尊严,他们的选择只能是与敌人“拼命”。此刻女人是流着眼泪答应丈夫的。你看,从内心一惊,到理解丈夫,从鼻子发酸,到狠下决心,答应丈夫的嘱咐,把一个女人丰富、复杂、高洁的情感世界,表现得多么淋漓尽致而又回环曲折。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
从“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读至文末,分析一下女人们的性格。
这一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可以删掉。
如没有这一段,她们就如普普通通的传统妇女一样,表现的只是深明大义和爱丈夫,爱家庭。
有了这段,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全民战争,妇女同样在战斗中锻炼成长,保家卫国。
虚化的人物
性格豪迈,乐观,不服输,不愿被敌人困死家中,也不愿被丈夫看成落后分子。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水生嫂的形象
既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据地妇女进步的特点。
她温柔、贤惠、善良、体贴,又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
鉴赏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渲染……气氛。
第二、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者时代背景。
第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四、烘托人物……的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
第五、深化文章主旨。
1、小说前3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文本研读
景物:高升的月亮、干净凉爽的院子、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像雪地和云彩一样洁白的苇席、一片银白的荷花淀、水面的薄雾、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
作用: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②营造了一种清新欢愉的宁静气氛,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善良温顺的形象;③充分展示了荷花淀的美丽富饶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为后文水生嫂毅然送夫参军、组织队伍、参加战斗等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开阔明丽的景色,使年轻妇女们失望伤心的心情马上变得开朗愉快起来。──①烘托人物心情开始由忧变喜,②同时“水面没有一只船”又暗示情况异常,为鬼子追她们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
作者运用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
①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体现内容),
②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暗示情节),
而且③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人物内心、形象)。
④洋溢着歌颂根据地人民反抗侵略的思想感情(主旨)。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月下白洋淀
正午淀上风光
荷花淀
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
诗 化 的 景物
情景相生
诗情画意
化景为情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
三处景物描写及作用
烘托心情
暗示情节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
浓郁的诗情画意
细腻的人物描写
1、“诗体小说”
2、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小结
这女人
编着席。
不久
在她的身子下面,
就编成了
一大片。
她像
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
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
有时
望望淀里,
淀里
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
潮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水面
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风
吹过来,
带着
新鲜的
荷叶荷花香。
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一样。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顺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思考: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人物形象
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小结
小说通过描写白洋淀地区人的抗日斗争生活和妇女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群勤劳淳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精神和热爱生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章主旨
它是一篇纯美小说,
而又贯注着一种民族精神。
——郝宇民《名作欣赏》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