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A佳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PDF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A佳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PDF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2 19:19:06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联考·2021年12月高二月考测试卷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
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
粘贴在答题
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
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

考试结束
本试题卷和答题

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有仁心仁
民不被其泽,不

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
为政,徒法
不愆(qan,罪过之意)不忘,率由旧章。’遵先
之法而过者

主要表明作者
A.反对施行仁政
主张礼法并用C.强调人性本恶
重视继承传统
2.雅典全盛时期
民都可以参加四年一度的雅典娜女神祀祝大节
雅典人一连几天都要举行赛
走、合唱、舞
赛和朗诵比赛。在
意义上,它是雅典国家的
全民活动。这反映
A.希腊的神具有人性化特
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创
C.民众的宗教活动

民的文化生活具有民主性
果我亻
纠缠大陆法系诸国与英美法系诸国之间的种种差异,我们将无法将西方法律
作为一个整体与非西
假如我们求之于对西方各法律制度均产生
影响的文化因素
基督教
主制以及经济上的资本主义等
在所有这些国家中都
程度。各种形式的西方法律均具有悠久的历
者想要表达的
西方法律受到罗马法的实质性影响
B.两大法系对世界法律影响
C.西方法律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D.政治民主制是西方

人士在东,产处数这数外大管雨充
为党外
实行的这一原
A.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
接体
共“一大”的

C.推动了各级苏维埃政权的陆续建
为新中国
协商制度提供了启
历史试题卷第1页(共6页)
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
区考生刘蜕考
成为当地第一个考中进

镇守荆南的魏
特地赠他70万“破天荒”钱,这就是“破天荒”典故的来
时荆南
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举制存在地域倾斜
C.官僚政
族政
D.社会价值取向被改变
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
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另一类是事务
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
这些做法
A.导致了“政党分肌
现动
对政党的
C.使政
政党更替影
秦简《田律》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
斗,麦
播种一斗
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
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会实际
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C据层
年,超过70%的教育精英
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
迅速转变,商
业技术人员子弟成为教育精英的最主要来源;1949
国精英大学的名额基本被社会中上层家庭子女垄断;1949年后,工农子女不仅
精英大学中占据一定比例,甚至
省属精英大学里成为多数。这一变化本质
民族
迅速发展
B.是近代教育制度变革的结果
C.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
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
德皇亨利
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
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
8年,在
非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
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
“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
维农之囚”反映
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
转变
氵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
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
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德意志揭开序幕
是某一时期英美经济数据,该时期最有可能

失业人数
6.8
唐朝780年开始实行的“两税法”
舍人税地”,依据土地资源而不是
税。宋朝至清朝基本继承了这一财税
从法律上确认和保护土地所有权,把征税重点
放在土地上。唐朝以后经济政策的调
制了土地兼并的蔓延与发
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
C.保护
济的成长与壮
导致在税粮
现“科差
历史试题卷第2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A D A C C D C D B A A D C B
1.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认为要让百姓受到恩惠,就要行先王之道,遵循昔日典章,故 D项符合题
意;A项,作者并未反对国君的仁爱之心与仁爱之誉,排除 A项;题干未体现礼法并用主张,排除 B;材料
未涉及对人性的探讨,排除 C项。故选 D。
2.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全盛时期,全雅典的公民都可以参加四年一度的雅典娜女神祀祝大节,且
雅典人可以以各种娱乐方式庆祝,在社会意义上,它是雅典国家的一种全民活动。这反映出雅典公民的文化
生活具有民主性,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希腊的神具有人性化特征”,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参加
雅典娜女神祀祝大节活动,不是参与文化创作,排除 B项;材料反映的是公民的文化生活,不是“民众的宗
教活动丰富多彩”,排除 C项。故选 D项。
3.A【解析】根据材料“如果我们过于纠缠大陆法系诸国与英美法系诸国之间的种种差异,我们将无法将西
方法律作为一个整体与非西方国家法律加以区分。”“各种形式的西方法律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说明西方
法律都受罗马法的影响,历史传统悠久,突出西方法律的共同点。故选择 A。
4.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三三制”原则,为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启示和借鉴。D正
确。为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的是《论人民民主专政》,A不正确;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是要推翻资产阶级
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所以B不符合史实;三三制是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不是土地革命时期。C不正
确。
5.A【解析】经济是基础,隋朝已经科举取士,荆南地区直到唐宣宗时方才“破天荒”的有学子刘蜕考中进
士,这是当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造成的,故选择 A项;科举制从开始就对全国学子开放,排除 B项;官僚政
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郡县制的推行,C项错误;社会价值取向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D项。
6.C【解析】由材料可知,文官具有中立性,不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是常任官员,流动性不强,不受政党
更替影响,有利于政治的平稳有序,C项正确;政党分肥制是文官制度出现之前的现象,排除 A项;材料强
调的是文官制度,并未提及议会,排除 B项;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 1721年,排除 D项。故选 C项。
7.C【解析】从材料中的“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来看,说明秦朝试图通过
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来保障农业获得较好收成,反映出秦律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故答案为 C项;规定农
耕播撒种子的数量是为了粮食收成,而不是保护私有财产,排除 A项;这一规定不能反映条目繁杂琐细,也
没有涉及苛酷的刑罚,排除 B项;这一规定没有涉及对贵族特权的处置,也与社会转型无关,排除 D项。故
选 C项。
8.D【解析】1905年之前,我国封建经济在各种经济成分中占据优势,官员和地方士绅掌握大量财富,有条
件对子弟进行系统的教育。1905年后,商品经济和民族工业得到发展,专业人士和商业精英倍加重视子弟的
教育问题。民国时期,社会变迁,社会中上层家庭重视非常子女的教育问题。1949 年到 1952 年,我国建立
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确立,工农
和工农子女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教育,故 D符合题意;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故 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
的教育现象与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相关,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B不符合题意;工农子女和商人子弟成为教育精
英,本身就表明社会阶层流动加快,是表面现象,故 C不符合题意。故选 D。
9.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都是教权和王权的斗争,而从“卡
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王权的不断上升,教权逐渐依附于王权,说明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
国家胜利,C 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教权和王权,并未提及社会生活层面,而且理性影响到生活是在启蒙运
动之后,排除 A项;材料反映了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B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B项;宗教
改革发生在 16世纪,排除 D项。故选 C项。
10.D【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材料表格数据反映了英美消费品价格上涨、失业人口增加
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 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与表格中所列现象一致。故选 D。
1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意,唐宋以后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土地的集中和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导致
土地买卖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流动,B 项正确。唐宋政府的这些措施加速了土地兼并的
发展,排除 A项;土地集中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壮大,C项错误;D项出现于元朝。
12.A【解析】为了争夺领土、王位和霸权,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
各国纷纷卷入其中,展开激烈的斗争。为结束这一混乱局面,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最终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
13.A【解析】由表内数据可知,两年中,炼炉大幅度减少,而冶炼能力并没有下降,产量没有减少,这说明
明朝的冶炼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故 A项正确。无法判断图表中的矿炉是官营还是私营,排除 B项;材料仅涉
及数量减少,无法得出限制规模的结论,排除 C项;冶炼业内容的劳动关系无法判定是否为雇佣关系,故 D
项排除。
14.D【解析】“愿与俄国人携手”,抛弃资本家迷梦,与各国人民一起“打破国家的种族的阶级的差别”,反
映出当时全国各界联合会要用社会主义方式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D项正确;全国各界联合会的宣言中没有
明确要建立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四阶级革命联盟,即革命统一战线,A项错误;改变
中国革命的“斗争目标”和开展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 两项错误。
15.C【解析】台谏合一,强化了御史纠弹宰相的职能,弱化了谏官对皇帝的谏诤职能,对宰相的监谏力度加
大,说明宰相权力进一步弱化,君权加强,故选 C。
16.B【解析】20世纪 50年代,日本大量使用农药,尤其在果树和菜地的农药使用量上日本占世界之首。新
的化学技术给伪造品提供了机会。一点褐色颜料加上一只死蜜蜂或者一点蜂窝,放到一罐实验室生产的葡萄
糖里,就成了厂家廉价销售的蜂蜜。从印度旁遮普农民的血液、母乳以及地下水和地里栽种的蔬菜中,都检
测出了农药残留物。这些都涉及食品安全,故选 B。材料没有讲到粮食不足与饥饿问题,所以 A不对;也没
有体现食物生产的现代化,C不对,虽然农药与化学工业有关,但不是材料的主旨,D不对。
17.(1)原因:①明朝前期纸币制度运行失败;②铜钱短缺,币制混乱;③赋税征银强化了对白银的依赖;
④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输入中国,助力中国向货币白银化转型;⑤商品经济的发展。(9分,每点 2分,答
对五点给满分)
(2)影响:①政府丧失货币发行权,长期陷于财政困境;②白银严重依赖进口,货币主权失控;③经济交易
成本上升,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转型。(6分)
【解析】充分利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还要注意结合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现状。
18.(1)特点:采用机器生产;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劳动力高度集中(或规模大);分工更加精细;
实行规范化管理。(4分,答对四点即可)影响: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转型;为英国
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激化了阶级矛盾,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使人们
的时间观点增强;促进教育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升;造成环境污染;传染病与职业病危害工人的健康。
(4分,答对四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适当给分)
(2)特点:以高新科技为主;美国和苏联科技优势突出;中国奋起直追。(3 分)原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
破;二战的影响和推动;美苏战后争霸的推动;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中国遭受科技威胁和歧视。(4分,答对
四点即可)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 18世纪 70年代到 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
期……”,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是:采用机器生产;根据材料二“……1786 年,奥德诺与
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 4200 镑,固定资本 3789 镑;1789 年总资产 5421 镑,固定资本 3916 镑……”,
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是: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根据材料二“……阿克菜特的克罗
坍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 300多人,到 1816年翻一倍,达到 727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
工厂生产的特点是:劳动力高度集中;根据材料二“……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
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 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
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是: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
管理。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转型;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
了基础;形成了大量工业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激化了阶级矛盾,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等方面分
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可总结出特点:以高新科技为主;美国和
苏联科技优势突出;中国奋起直追世界科技潮流;第二小问原因: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战的影
响和推动;美苏战后争霸的推动;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中国遭受科技威胁和歧视。
19.(1)原因:中国维护领土统一的决心;中美意识形态的差别;美国的霸权主义心理;“冷战”的国际大背
景。(6分,任答对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同等给分)
(2)意义:彰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有力震慑了“台独”分裂势力;重申了一个中国原则;
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正面预期,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发展轨道;展现了我国的大国外交风范。(4分,言之
有理即给满分)
【解析】第一问要根据 1972年的国际国内背景,从中美双方的角度分析;第二问要密切结合当前海峡两岸现
状与复杂曲折的中美关系来展开。
20.示例:
观点:晚清王朝无法成功适应来自西方的冲击,导致灭亡。(3分)
阐述:鸦片战争后,伴随列强的步步侵略,中国主权不断丧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文
明的冲击,19世纪 60至 90年代,清政府地方势力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他们引进西方机器与技术,创办军事
工业与民用工业,但奉行“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失败。甲午战后,维新思想兴起,他们提
倡西学,主张变革政治,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史称戊戌变法,但变法触犯了守
旧势力的利益,很快失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废科举、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
奖励实业,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清王朝走向灭亡。(9分)
【解析】观点可以立足大的方面,如:清政府的系列应对策略不能使中国摆脱困境,无法实现民族独立与富
强;近代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可以从某一个方面,如:孙中山三民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影
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