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启用前
A佳大联考·2021年12月高二月考测试卷
语文
班级
准考证号
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将自己的姓
考
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
条形码粘贴在
选择题的
题选出答業
题
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笭题区域均无效
选择题的作答:用签
接答在答题
应的答题区域
题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
现代文阅读(35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
材
任何
民族都要从自己的文化中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前
现在的
文化发展进程中预见本民族文化未来的发展前
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未来性,这是民族
国家自信的底气所在。有创造力
是向未来敞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
重要的是坚定对文化未来发展
化自信
中国智慧的开
平等性和包容性,坚
化
类现代化历史
特
界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
文化之间的互相体认、多元共存的时代。这种历史大势客观上产生
样的要求:每
守自身文化发展方向和独特价值,一方
中实现对自身
寺殊性的超越,贡献有和
类未来和平发
化正是在把握这两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近代以来所
其局限性日渐显
具理性
然的关系的冲突也越发尖锐。在这一严峻的发展现实面前,道法自然
勿施于人
者爱
重要的
温
特哲
类整体性问题提
智慧
新性发展
大以来中国的文
践和大国外交
界范围内凝聚起新的
并带来了全球化思维的革新。中国长期
文亻
越性关怀,传递着
验
“中国价值”对世界的影
这些
基
我们有理由相
看
界舞台中心的稳
自信的价值必将日益彰
显出来,既在多种文化互鉴中博采众长,又始终挺立民族文化主体性的
代文化实
定会让古老
界舞台上大放
(摘编自邹文广王毅《对
发展前景的自信》)
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
材料
殳有文化就没有人类。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没有我们的事业向前推进的精
脊梁。人们或
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
件”。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有机统一体,是有
的。中
有根有魂的聚合体
有
有机组成
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磨
难而生生不息的
与思想
中华文明赓续传承
界
因密码”。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
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精
求、精神
就是人们常说的“红色基因
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伟大
孕育出来的,民族
的大
社
涵盖着充分体
共产党党性的党内政治文
硬件”,是
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的根和魂
牛”:主要包括文化创造力和融合力
目文化具
华文化史,同时就
剖
史。早在
戎国时期
下来的思想
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
华
未间断的
为
文明史作
大贡
历史
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
方面对
化积累作
自
此积土为
聚河成海
来没有失去对中华文化和
所以能够历经5000年沧桑而从未中
賴这种创造力、发新力
文化的创造
政治制度的支撑
就是自
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自然结果。富有创新活力
现。中囯文化具有极强的融合力。中
短,具有
的
华文化比较注重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
丰
的文化
中,汉民族注重吸收少数民族文化与文明中的优秀成果,使之成为
华文化与文
分。习
说,我们的同
生活在哪里,身上都
中华
向未来,这种开放
文化态度是中国有坚定
的力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超越文
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文化发展
世界各国各民族开
展积极的文化交流交
(摘编自董国政《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分
从
在的文化发展进程中预见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
我们民族、国家文
化
底气所在
具理性所导致
然的矛盾冲突,只能
文化内蕴的独特哲思来加以解
舍此别无他法
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
信的力量源泉,来
本来,吸收外来
未来的开放
的文化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
项是(3分
国的文化自信,就是肯定中国智慧的开放性、平等性和包容性,所以中国文化在
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独特价值
目文化只要在多种文化
博采众长,并始终挺立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文化
实践,就能让古老的
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语文试题卷第2页(共8页A 佳大联考·2021 年 12 月高二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 D
【解析】A.偷换概念,“创造性”,原文中应为“未来性”。B.“只能靠中华文化内蕴的独特
哲思来加以解决,舍此别无他法”错误,无中生有。C.曲解原文,材料二中说我们文化自信
的底气来自“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2. A
【解析】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二段“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肯定中国智慧的开放性、平等性和
包容性,坚信中国文化在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价值”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3. C
【解析】A、B、D三项都传递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深远追求,传递着中国文化
的超越性关怀,传递着“中国经验”和“中国价值”对世界的影响力,而 C项涉及的是政治
斗争和经济博弈,和中国文化没有关系。
4.(1)首先提出论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重要的是坚定对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
(1 分)(2)接着从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等方面论证了“文化自
信就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自信”的观点。(2分)(3)最后总结全文,展望未来,重申论点。
(1 分)
【解析】材料一共 4个自然段,呈现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 1段从民族文化
的未来性说起,揭示民族、国家文化底气之所在,从而提出论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更为重要的是坚定对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第 2、3 段为分说,第 2 段先明确指出中国
的文化自信是什么,然后结合世界大势,分析论述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都要一方面坚守自
身独特价值,另一方面“实现对自身文化特殊性的超越”,而中国文化“在把握这两方面的
张力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从而强调了中国文化的未来性;第 3段结合西方发展困境的分
析,得出了中华文化内蕴的独特哲思,为 21 世纪人类整体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这些古
老的智慧通过创造、创新、传播,传递着“中国经验”和“中国价值”对世界的影响力的结
论,从对世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之所在。第 4段为总结,展望未来,重
申论点。
5. 材料一是从中国文化是什么的角度,确立了“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自信”的立论,
根据材料一第 1段“有创造力的文化都是向未来敞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重要
的是坚定对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一句中连用两个“是”可以分析出;(3 分)而材料
二则是从中国为什么有文化自信的角度,确立了“我们有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的立论,从
材料二第 1段“人们或许会问: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哪里?”一句可分析得出。(3分)
【解析】本题问的是“立论角度”,而不是“论述角度”。立论角度,是指作者从哪个角度说
明自己的思想(提出要论述的观点)。论证角度,就是从不同层面去论述想要说明的事物,
也就是多角度看问题。从材料一第 1段“有创造力的文化都是向未来敞开的,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更为重要的是坚定对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一句中连用两个“是”可以看出,
材料一的立论角度是“是什么”;材料二第 1 段“人们或许会问: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
哪里?”这一句是设问,实际上是问:我们为什么会有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以说材料二
是从“为什么”的角度立论的。
6. B
【解析】感情(爱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7. A
【解析】“马车”不是小说的线索,而是连接人物的纽带。
8.(1)通过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展现艾迪性格特点。比如,他毫不犹豫地点燃所带 6000 磅
钞票,表现他仗义疏财、热心救人的美德。(1分)
(2)通过别人的评价侧面描写表现艾迪高贵的灵魂。比如小说结尾博格对艾迪说:“你失去
1
了 6000英榜,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1分)
(3)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艾迪的高贵品质。如洛克难舍包名画的塑料与艾迪毫不犹豫地点
燃所带英镑的对比,突出了艾迪不计得失、一心救人的高贵品质。(2分)
(其他答案酌情给分,比如答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的;但必须答手法,没有答手
法的不能给分)
【解析】本题题干中“如何刻画”是关键词,它强调的是从塑造人物形的手法方面答题,如
果答人物形象的特点,就答非所问了。
9.(1)巧合一:艾迪与情敌洛克先后上了同一辆马车。作用:使人物产生联系,便于形成对比,
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
(2)巧合二:苏菲的哥哥在暴雨中因先前坐的马车故障而上了艾迪他们的马车。作用:推动
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为小说的结尾做铺垫。
(3)巧合三:恰好到前方是一个斜坡的地方,马不走了,并且洛克猛踹了马的屁股。作用:
不仅表现了洛克急躁的性格,还推动了故事情节趋向高潮。
(4)巧合四:正在手术时,打火机油快耗光了,急需照明材料却难以找到。作用:不仅推动
了情节发展,而且有助于形成艾迪与洛克的对比,从而突出艾迪的高贵品质。
(每点 2分,答出巧合的情节 1分,答出作用 1分,答出其中三点得 6分;其他答案只要合
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巧合是文学创作中较为普遍的艺术手法,但往往会对作品产生很多特殊的作用。运
用恰当的话可以使小说添色不少。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运用巧合可以展开故事情节,
引出人物;其次,运用巧合可以暗示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第三,运用巧合可以为后文埋
下伏笔;第四,运用巧合可以使情节紧张,吊起读者的胃口;第五,运用巧合可以使人们的
期望得到满足。
10. B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原文标点为:“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
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译为:皇上(汉武帝)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
中人张骞凭借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出发,途经匈奴所控制的地区,被匈奴单
于俘获,扣留在匈奴十多年。
11. A
【解析】年号的首创者是汉武帝,不是秦始皇。
12. B
【解析】“会伊穉斜逐于单”中的“会”不是“会同”的意思,而是“恰逢、正赶上”之意,
全句意思是:正赶上匈奴伊樨斜单于驱逐太子于单。
13.(1)张骞寻得机会逃脱了,后又被匈奴俘获。
(2)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态度傲慢,礼数不周。
【解析】
(1)采分点:“间”,机会;“亡”,逃亡;被动句,各 1分,句意 1分。
(1)采分点:“既”,已经、在……之后;“甚”,很;“倨”,傲慢,各 1分,句意 1分。
14.(1)乌孙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2)乌孙长期以来臣服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
(3)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每点 1分)
【解析】原文说:“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
匈奴,不欲移徙。”意思是说:乌孙自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因长期以来一直臣
服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
15. C
【解析】虽然诗人有“苦不早”之感,但“苦不早”和“著鞭跨马”主要是表现出诗人的满
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16.(1)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因皇帝征召踌躇满志的激情,表现了一种激越豪迈
2
之风;(2)这种激情经过前十句一层层渲染蕴蓄,最后犹如火山爆发般达到高潮,全部喷发
而出;(3)这样收束全诗,就如一下截住飞奔的马,得意之情毕现。(每点 2分)
【解析】要回答好这一题,必须先弄清“结句以直致见风格,所谓词意俱尽,如截奔马”的
意思,这句话是说:结尾两句以直抒胸臆(直致:直而没有曲折)见风格,这就是所说的诗
的情感一下喷发而出,要想收尾,就如截住飞奔的骏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派丰收的
景象,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三、四两句写诗人因奉诏入京而欢愉,情绪感染了家人;
五、六句运用“高歌”“起舞”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自己心花怒放神态,抒发了极度高兴的
心情;七、八句是说: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
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九、十句运用典故,
自比朱买臣,以为像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经过前
十句一层层渲染蕴蓄,诗人终于忍不住了,便直抒胸臆,一泻其踌躇满志的豪情,以这样的
方式收束全诗,实为独特。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8.B
【解析】一鸣惊人:比喻平时不被人注意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不同凡响:形容事物
不平凡,很出色。第一个空形容的对象是宣纸,故应该用“不同凡响”。恰如其分:指说话
办事十分恰当,正好达到合适的限度。恰到好处:恰好达到了最适当的地步。“地理地质、
纬度湿度”只能与“恰到好处”搭配。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
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准则,不敢稍做变通。
根据语境,应该用“循规蹈矩”(的原意)。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精益求精:形容追
求好上加好,永无止境。根据语境,应该用“精益求精”。
19.C
【解析】A.错用关联词,“即使”应改为“虽然”;成分残缺,应为“对于……来说”;语序
不当,“青春不衰”与“花信尚存”对调。B. 错用关联词,“也”应改为“但是”;语序不当,
“青春不衰”与“花信尚存”对调。D. 错用关联词,“即使……也”应改为“虽然……但是”;
成分残缺,应为“对于……来说”。
20.(1)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非常工整的对偶(对仗)。(1 分)(2)从“捞纸的步幅”和“晒
纸的姿势”两个方面形象而细腻地展现了宣纸师傅劳动的情景,表现了宣纸工人精益求精的
工匠精神。(2分)(3)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极具感染力。(2分)
【解析】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
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特征: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21.D
【解析】括号前的语境是“在 VR头盔里面待得越久”,与之衔接紧密的应该是“可能越发习
惯一个人的状态”,而“会觉得与孤独对话就是人生的常态”是更深一层的状态,故可排除
A、B两项;C项“甚至会觉得人生的常态就是与孤独对话”中的“常态”语序与前一句“状
态”不对应,故也应排除。
22.参考示例:(1)从认知到认同的过程(2)元宇宙带来的伦理问题(3)诸多风险亟需立法监
管(答对一条给 2分;其他答案只要意思相同,符合语境,表达通顺,就可给满分)。
【解析】第一空:通过前面语境中的“经历”和后面语境中的“认知”“认同”几个关键词
可推导出;第二空:从后面语境中“比如谣言传播、婚姻伦理、声誉问题等等”推导出答案;
第三空:根据“比如元宇宙可能引发的隐私泄露、经济诈骗,甚至是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等”
推导出答案。
23.【审题立意】
写作驳论文,一定要抓住错误观点的本质进行反驳,驳得越彻底,才能立得越有力。
3
针对第一类家长的观点,可以驳斥其观点片面,国家出台的政策是具有普适性和强制性的,
它是针对所有人的,若部分人我行我素,这个政策就没有效力和意义,你能补课,我怎么就不
能补课?由此可以立论为:令行禁止,“双减”必行;补课之风必须休矣;家长要顺风而行等等。
针对这类家长的观点,还可以批驳其短视,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没有看到实质,“双减”的意义
在于: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健康成长。从长远看,“双减”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由此可以立意为:借我一双慧
眼,看清教育的本质;不要因为自己的短视害了孩子的一辈子;“双减”政策意在长远;等等。
针对第二类家长的观点,可以批驳他们舍本逐末,这类家长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把握在
校学习的主阵地,而把校外培训作为孩子追梦的“救命稻草”,显然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由此可立意为:孩子教育切不可舍本逐末;学习之路千万条,自主学习最重要;校外培训并非
“最好的助推器”;等等。
针对第三类家长的观点,可以批驳其肤浅,“双减”就仅仅是让学生“劳逸结合”吗?由此
可立意为:“双减”不等于“劳逸结合”;“劳逸结合”是表象,“健康发展”乃本质;等等。
【审题要求】
本作文题要求“写一篇驳论文”。而驳论文的基本格式是“摆出靶子——分析驳斥——确
立自己的观点并分析说理——总结全文”。所以凡不符合驳论文文体要求的作文,一律不能评
为一、二等作文。另外,只能针对作文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进行反驳,不能面面俱到。写作时,
要做到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作文等级及记分参考标准】
一等: 优, 54 分及以上;
二等: 良, 45 分~53 分;
三等: 合格,36 分~44 分;
四等: 问题作文,24~35 分;
五等: 差, 24 以下直到 0 分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 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扣完 5 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 3 处以
上错误的酌情扣分; 不足字数者,每少 30 字扣 1 分;无标题扣 2 分。
(二) 残篇评定
1.400 字以上的文章, 按评分标准评分后,扣字数分。(少 30 个字扣 1 分)
2.200—400 字的文章, 在 12—25 分之间评分, 不再扣字数分。
3.200 字以下的文章, 在 12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 不评 0 分。
5.只写标题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
6.完全空白的,评 0 分。
(三) 抄袭、套作评定
1.抄袭量在 95%以上的记 0 分。
2.抄袭量在 80%—95%之间的, 在 10 分以下评分。
3.抄袭量在 50%—80%之间的, 在 10-20 分之间评分。
4.套作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后, 根据套作情节轻重扣 20—30 分, 最低记 5 分。
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 126年)。起初,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
山之间,是个强国,匈奴冒顿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
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皇上(汉武帝)
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凭借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出发,途经匈奴
4
所控制的地区,被匈奴单于俘获,扣留在匈奴十多年。张骞寻得机会逃脱了,后又被匈奴俘获。
被拘留了一年多,正赶上匈奴伊樨斜单于驱逐太子于单,匈奴国内混乱,张骞才与堂邑氏的奴
仆甘父一起逃回长安。皇上命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
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个人活着回来。汉武帝元狩元年(前 122年),当初,张骞从月氏国回来
后,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风俗民情。汉武帝听说大宛和大夏、安息等都是大国,盛
产珍奇物品,人民定居,与中国很相似,只是军事力量薄弱,喜欢中国的财物,他们北面是大
月氏、康居等国,兵力较强,可以用贿赂引诱他们归附。如果能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
将会扩大土地万里,远方来的人通过九重翻译来朝见,招来不同习俗的国家(归附),使天子的
声威恩惠遍于天下。(汉武帝)非常高兴,认为张骞的话是对的。汉武帝元鼎二年(前 115年)。
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将匈奴驱逐到沙漠以北,从盐泽往东,见不到匈奴的踪迹,去
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数以万计的
牛羊,还随身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
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态度傲慢,礼数不周。张骞
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能回到原来东面的故地居住,汉朝就把公主许配给昆莫
做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匈奴一定会被打败。”乌孙自认为离汉朝太远,不
知汉朝大小;因长期以来一直臣服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
东面去。张骞在乌孙国滞留很久,一直没得到明确的答复,便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
大夏、安息、身毒、于阗等附近的国家进行联络。乌孙派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国,又派数十位
使节,数十匹马,随张骞到汉朝答谢,密令他们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那一年张骞回来了,到
达长安后,汉武帝任他为大行。一年多以后,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各国的使臣
一起回到长安,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