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A佳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A佳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2 18:19:28

文档简介

密★启用前
A佳大联考·2021年12月高二月考测试卷
语文
班级
准考证号
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将自己的姓

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
条形码粘贴在
选择题的
题选出答業

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笭题区域均无效
选择题的作答:用签
接答在答题
应的答题区域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
现代文阅读(35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

任何
民族都要从自己的文化中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前
现在的
文化发展进程中预见本民族文化未来的发展前
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未来性,这是民族
国家自信的底气所在。有创造力
是向未来敞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
重要的是坚定对文化未来发展
化自信
中国智慧的开
平等性和包容性,坚

类现代化历史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
文化之间的互相体认、多元共存的时代。这种历史大势客观上产生
样的要求:每
守自身文化发展方向和独特价值,一方
中实现对自身
寺殊性的超越,贡献有和
类未来和平发
化正是在把握这两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近代以来所
其局限性日渐显
具理性
然的关系的冲突也越发尖锐。在这一严峻的发展现实面前,道法自然
勿施于人
者爱
重要的

特哲
类整体性问题提
智慧
新性发展
大以来中国的文
践和大国外交
界范围内凝聚起新的
并带来了全球化思维的革新。中国长期
文亻
越性关怀,传递着

“中国价值”对世界的影
这些

我们有理由相

界舞台中心的稳
自信的价值必将日益彰
显出来,既在多种文化互鉴中博采众长,又始终挺立民族文化主体性的
代文化实
定会让古老
界舞台上大放
(摘编自邹文广王毅《对
发展前景的自信》)
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
材料
殳有文化就没有人类。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没有我们的事业向前推进的精
脊梁。人们或
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
件”。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有机统一体,是有
的。中
有根有魂的聚合体

有机组成
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磨
难而生生不息的
与思想
中华文明赓续传承

因密码”。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
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精
求、精神
就是人们常说的“红色基因
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伟大
孕育出来的,民族
的大

涵盖着充分体
共产党党性的党内政治文
硬件”,是
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的根和魂
牛”:主要包括文化创造力和融合力
目文化具
华文化史,同时就

史。早在
戎国时期
下来的思想
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

未间断的

文明史作
大贡
历史
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
方面对
化积累作

此积土为
聚河成海
来没有失去对中华文化和
所以能够历经5000年沧桑而从未中
賴这种创造力、发新力
文化的创造
政治制度的支撑
就是自
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自然结果。富有创新活力
现。中囯文化具有极强的融合力。中
短,具有

华文化比较注重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

的文化
中,汉民族注重吸收少数民族文化与文明中的优秀成果,使之成为
华文化与文
分。习
说,我们的同
生活在哪里,身上都
中华
向未来,这种开放
文化态度是中国有坚定
的力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超越文
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文化发展
世界各国各民族开
展积极的文化交流交
(摘编自董国政《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在的文化发展进程中预见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
我们民族、国家文

底气所在
具理性所导致
然的矛盾冲突,只能
文化内蕴的独特哲思来加以解
舍此别无他法
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
信的力量源泉,来
本来,吸收外来
未来的开放
的文化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
项是(3分
国的文化自信,就是肯定中国智慧的开放性、平等性和包容性,所以中国文化在
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独特价值
目文化只要在多种文化
博采众长,并始终挺立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文化
实践,就能让古老的
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语文试题卷第2页(共8页A 佳大联考·2021 年 12 月高二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 D
【解析】A.偷换概念,“创造性”,原文中应为“未来性”。B.“只能靠中华文化内蕴的独特
哲思来加以解决,舍此别无他法”错误,无中生有。C.曲解原文,材料二中说我们文化自信
的底气来自“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2. A
【解析】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二段“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肯定中国智慧的开放性、平等性和
包容性,坚信中国文化在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价值”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3. C
【解析】A、B、D三项都传递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深远追求,传递着中国文化
的超越性关怀,传递着“中国经验”和“中国价值”对世界的影响力,而 C项涉及的是政治
斗争和经济博弈,和中国文化没有关系。
4.(1)首先提出论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重要的是坚定对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
(1 分)(2)接着从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等方面论证了“文化自
信就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自信”的观点。(2分)(3)最后总结全文,展望未来,重申论点。
(1 分)
【解析】材料一共 4个自然段,呈现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 1段从民族文化
的未来性说起,揭示民族、国家文化底气之所在,从而提出论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更为重要的是坚定对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第 2、3 段为分说,第 2 段先明确指出中国
的文化自信是什么,然后结合世界大势,分析论述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都要一方面坚守自
身独特价值,另一方面“实现对自身文化特殊性的超越”,而中国文化“在把握这两方面的
张力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从而强调了中国文化的未来性;第 3段结合西方发展困境的分
析,得出了中华文化内蕴的独特哲思,为 21 世纪人类整体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这些古
老的智慧通过创造、创新、传播,传递着“中国经验”和“中国价值”对世界的影响力的结
论,从对世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之所在。第 4段为总结,展望未来,重
申论点。
5. 材料一是从中国文化是什么的角度,确立了“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自信”的立论,
根据材料一第 1段“有创造力的文化都是向未来敞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重要
的是坚定对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一句中连用两个“是”可以分析出;(3 分)而材料
二则是从中国为什么有文化自信的角度,确立了“我们有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的立论,从
材料二第 1段“人们或许会问: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哪里?”一句可分析得出。(3分)
【解析】本题问的是“立论角度”,而不是“论述角度”。立论角度,是指作者从哪个角度说
明自己的思想(提出要论述的观点)。论证角度,就是从不同层面去论述想要说明的事物,
也就是多角度看问题。从材料一第 1段“有创造力的文化都是向未来敞开的,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更为重要的是坚定对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一句中连用两个“是”可以看出,
材料一的立论角度是“是什么”;材料二第 1 段“人们或许会问: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
哪里?”这一句是设问,实际上是问:我们为什么会有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以说材料二
是从“为什么”的角度立论的。
6. B
【解析】感情(爱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7. A
【解析】“马车”不是小说的线索,而是连接人物的纽带。
8.(1)通过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展现艾迪性格特点。比如,他毫不犹豫地点燃所带 6000 磅
钞票,表现他仗义疏财、热心救人的美德。(1分)
(2)通过别人的评价侧面描写表现艾迪高贵的灵魂。比如小说结尾博格对艾迪说:“你失去
1
了 6000英榜,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1分)
(3)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艾迪的高贵品质。如洛克难舍包名画的塑料与艾迪毫不犹豫地点
燃所带英镑的对比,突出了艾迪不计得失、一心救人的高贵品质。(2分)
(其他答案酌情给分,比如答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的;但必须答手法,没有答手
法的不能给分)
【解析】本题题干中“如何刻画”是关键词,它强调的是从塑造人物形的手法方面答题,如
果答人物形象的特点,就答非所问了。
9.(1)巧合一:艾迪与情敌洛克先后上了同一辆马车。作用:使人物产生联系,便于形成对比,
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
(2)巧合二:苏菲的哥哥在暴雨中因先前坐的马车故障而上了艾迪他们的马车。作用:推动
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为小说的结尾做铺垫。
(3)巧合三:恰好到前方是一个斜坡的地方,马不走了,并且洛克猛踹了马的屁股。作用:
不仅表现了洛克急躁的性格,还推动了故事情节趋向高潮。
(4)巧合四:正在手术时,打火机油快耗光了,急需照明材料却难以找到。作用:不仅推动
了情节发展,而且有助于形成艾迪与洛克的对比,从而突出艾迪的高贵品质。
(每点 2分,答出巧合的情节 1分,答出作用 1分,答出其中三点得 6分;其他答案只要合
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巧合是文学创作中较为普遍的艺术手法,但往往会对作品产生很多特殊的作用。运
用恰当的话可以使小说添色不少。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运用巧合可以展开故事情节,
引出人物;其次,运用巧合可以暗示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第三,运用巧合可以为后文埋
下伏笔;第四,运用巧合可以使情节紧张,吊起读者的胃口;第五,运用巧合可以使人们的
期望得到满足。
10. B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原文标点为:“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
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译为:皇上(汉武帝)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
中人张骞凭借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出发,途经匈奴所控制的地区,被匈奴单
于俘获,扣留在匈奴十多年。
11. A
【解析】年号的首创者是汉武帝,不是秦始皇。
12. B
【解析】“会伊穉斜逐于单”中的“会”不是“会同”的意思,而是“恰逢、正赶上”之意,
全句意思是:正赶上匈奴伊樨斜单于驱逐太子于单。
13.(1)张骞寻得机会逃脱了,后又被匈奴俘获。
(2)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态度傲慢,礼数不周。
【解析】
(1)采分点:“间”,机会;“亡”,逃亡;被动句,各 1分,句意 1分。
(1)采分点:“既”,已经、在……之后;“甚”,很;“倨”,傲慢,各 1分,句意 1分。
14.(1)乌孙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2)乌孙长期以来臣服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
(3)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每点 1分)
【解析】原文说:“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
匈奴,不欲移徙。”意思是说:乌孙自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因长期以来一直臣
服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
15. C
【解析】虽然诗人有“苦不早”之感,但“苦不早”和“著鞭跨马”主要是表现出诗人的满
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16.(1)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因皇帝征召踌躇满志的激情,表现了一种激越豪迈
2
之风;(2)这种激情经过前十句一层层渲染蕴蓄,最后犹如火山爆发般达到高潮,全部喷发
而出;(3)这样收束全诗,就如一下截住飞奔的马,得意之情毕现。(每点 2分)
【解析】要回答好这一题,必须先弄清“结句以直致见风格,所谓词意俱尽,如截奔马”的
意思,这句话是说:结尾两句以直抒胸臆(直致:直而没有曲折)见风格,这就是所说的诗
的情感一下喷发而出,要想收尾,就如截住飞奔的骏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派丰收的
景象,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三、四两句写诗人因奉诏入京而欢愉,情绪感染了家人;
五、六句运用“高歌”“起舞”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自己心花怒放神态,抒发了极度高兴的
心情;七、八句是说: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
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九、十句运用典故,
自比朱买臣,以为像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经过前
十句一层层渲染蕴蓄,诗人终于忍不住了,便直抒胸臆,一泻其踌躇满志的豪情,以这样的
方式收束全诗,实为独特。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8.B
【解析】一鸣惊人:比喻平时不被人注意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不同凡响:形容事物
不平凡,很出色。第一个空形容的对象是宣纸,故应该用“不同凡响”。恰如其分:指说话
办事十分恰当,正好达到合适的限度。恰到好处:恰好达到了最适当的地步。“地理地质、
纬度湿度”只能与“恰到好处”搭配。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
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准则,不敢稍做变通。
根据语境,应该用“循规蹈矩”(的原意)。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精益求精:形容追
求好上加好,永无止境。根据语境,应该用“精益求精”。
19.C
【解析】A.错用关联词,“即使”应改为“虽然”;成分残缺,应为“对于……来说”;语序
不当,“青春不衰”与“花信尚存”对调。B. 错用关联词,“也”应改为“但是”;语序不当,
“青春不衰”与“花信尚存”对调。D. 错用关联词,“即使……也”应改为“虽然……但是”;
成分残缺,应为“对于……来说”。
20.(1)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非常工整的对偶(对仗)。(1 分)(2)从“捞纸的步幅”和“晒
纸的姿势”两个方面形象而细腻地展现了宣纸师傅劳动的情景,表现了宣纸工人精益求精的
工匠精神。(2分)(3)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极具感染力。(2分)
【解析】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
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特征: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21.D
【解析】括号前的语境是“在 VR头盔里面待得越久”,与之衔接紧密的应该是“可能越发习
惯一个人的状态”,而“会觉得与孤独对话就是人生的常态”是更深一层的状态,故可排除
A、B两项;C项“甚至会觉得人生的常态就是与孤独对话”中的“常态”语序与前一句“状
态”不对应,故也应排除。
22.参考示例:(1)从认知到认同的过程(2)元宇宙带来的伦理问题(3)诸多风险亟需立法监
管(答对一条给 2分;其他答案只要意思相同,符合语境,表达通顺,就可给满分)。
【解析】第一空:通过前面语境中的“经历”和后面语境中的“认知”“认同”几个关键词
可推导出;第二空:从后面语境中“比如谣言传播、婚姻伦理、声誉问题等等”推导出答案;
第三空:根据“比如元宇宙可能引发的隐私泄露、经济诈骗,甚至是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等”
推导出答案。
23.【审题立意】
写作驳论文,一定要抓住错误观点的本质进行反驳,驳得越彻底,才能立得越有力。
3
针对第一类家长的观点,可以驳斥其观点片面,国家出台的政策是具有普适性和强制性的,
它是针对所有人的,若部分人我行我素,这个政策就没有效力和意义,你能补课,我怎么就不
能补课?由此可以立论为:令行禁止,“双减”必行;补课之风必须休矣;家长要顺风而行等等。
针对这类家长的观点,还可以批驳其短视,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没有看到实质,“双减”的意义
在于: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健康成长。从长远看,“双减”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由此可以立意为:借我一双慧
眼,看清教育的本质;不要因为自己的短视害了孩子的一辈子;“双减”政策意在长远;等等。
针对第二类家长的观点,可以批驳他们舍本逐末,这类家长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把握在
校学习的主阵地,而把校外培训作为孩子追梦的“救命稻草”,显然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由此可立意为:孩子教育切不可舍本逐末;学习之路千万条,自主学习最重要;校外培训并非
“最好的助推器”;等等。
针对第三类家长的观点,可以批驳其肤浅,“双减”就仅仅是让学生“劳逸结合”吗?由此
可立意为:“双减”不等于“劳逸结合”;“劳逸结合”是表象,“健康发展”乃本质;等等。
【审题要求】
本作文题要求“写一篇驳论文”。而驳论文的基本格式是“摆出靶子——分析驳斥——确
立自己的观点并分析说理——总结全文”。所以凡不符合驳论文文体要求的作文,一律不能评
为一、二等作文。另外,只能针对作文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进行反驳,不能面面俱到。写作时,
要做到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作文等级及记分参考标准】
一等: 优, 54 分及以上;
二等: 良, 45 分~53 分;
三等: 合格,36 分~44 分;
四等: 问题作文,24~35 分;
五等: 差, 24 以下直到 0 分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 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扣完 5 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 3 处以
上错误的酌情扣分; 不足字数者,每少 30 字扣 1 分;无标题扣 2 分。
(二) 残篇评定
1.400 字以上的文章, 按评分标准评分后,扣字数分。(少 30 个字扣 1 分)
2.200—400 字的文章, 在 12—25 分之间评分, 不再扣字数分。
3.200 字以下的文章, 在 12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 不评 0 分。
5.只写标题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
6.完全空白的,评 0 分。
(三) 抄袭、套作评定
1.抄袭量在 95%以上的记 0 分。
2.抄袭量在 80%—95%之间的, 在 10 分以下评分。
3.抄袭量在 50%—80%之间的, 在 10-20 分之间评分。
4.套作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后, 根据套作情节轻重扣 20—30 分, 最低记 5 分。
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 126年)。起初,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
山之间,是个强国,匈奴冒顿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
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皇上(汉武帝)
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凭借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出发,途经匈奴
4
所控制的地区,被匈奴单于俘获,扣留在匈奴十多年。张骞寻得机会逃脱了,后又被匈奴俘获。
被拘留了一年多,正赶上匈奴伊樨斜单于驱逐太子于单,匈奴国内混乱,张骞才与堂邑氏的奴
仆甘父一起逃回长安。皇上命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
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个人活着回来。汉武帝元狩元年(前 122年),当初,张骞从月氏国回来
后,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风俗民情。汉武帝听说大宛和大夏、安息等都是大国,盛
产珍奇物品,人民定居,与中国很相似,只是军事力量薄弱,喜欢中国的财物,他们北面是大
月氏、康居等国,兵力较强,可以用贿赂引诱他们归附。如果能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
将会扩大土地万里,远方来的人通过九重翻译来朝见,招来不同习俗的国家(归附),使天子的
声威恩惠遍于天下。(汉武帝)非常高兴,认为张骞的话是对的。汉武帝元鼎二年(前 115年)。
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将匈奴驱逐到沙漠以北,从盐泽往东,见不到匈奴的踪迹,去
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数以万计的
牛羊,还随身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
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态度傲慢,礼数不周。张骞
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能回到原来东面的故地居住,汉朝就把公主许配给昆莫
做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匈奴一定会被打败。”乌孙自认为离汉朝太远,不
知汉朝大小;因长期以来一直臣服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
东面去。张骞在乌孙国滞留很久,一直没得到明确的答复,便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
大夏、安息、身毒、于阗等附近的国家进行联络。乌孙派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国,又派数十位
使节,数十匹马,随张骞到汉朝答谢,密令他们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那一年张骞回来了,到
达长安后,汉武帝任他为大行。一年多以后,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各国的使臣
一起回到长安,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