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教材P63~64)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知道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3.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生活中存在各种热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设计探究实验。 2.能够通过测量获取证据,根据温度变化的记录,制作折线图。 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4.能够获取多个证据支持提出的观点,尝试多种方式认识事物。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3.在进行多人合作时,主动在小组内沟通交流。 4.能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观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2.理解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应用了科学的规律。 3.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使两个物体的温度趋向平衡。 难点:设计并完成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大烧杯、60 ℃左右的热水、凉水、试管、温度计、铁架台、温度计夹子、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感温粉末、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将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浸在热水中,牛奶会变热。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呢?(预设:热水的温度比牛奶的温度高,所以将热量传给了牛奶,牛奶就变热了。) 2.揭题:大家的猜测听起来挺有道理的,那么热水将热量传给牛奶的过程中,它们的温度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板书: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设计意图】通过“热水为什么可以加热冷牛奶”这一源自生活的科学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可能发生热量传递,顺势揭示课题。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的温度变化 1.提问:将冷牛奶浸入热水中,牛奶的温度会如何变化?热水的温度又会如何变化?(预设:牛奶的温度会升高,热水的温度会降低。) 2.追问:那最终会如何呢?热水的温度会不会降低到比牛奶的温度更低呢?(预设:不会,牛奶和热水接触一段时间后,温度最终会趋向一致。) 3.过渡:如何验证你们的猜想?(预设:通过实验验证。)为了避免牛奶的浪费,接下来我们就用凉水代替牛奶来进行实验。 探索二: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 1.提问:我们如何模拟“将冷牛奶浸入热水中”?(预设:在试管中装入凉水,然后浸入烧杯里的热水中。)那怎么看它们温度的变化呢?(预设:分别将两支温度计固定在试管和烧杯中,每隔一定时间记录读数。) 2.交流:请大家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凉水与热水接触一段时间后温度会趋向一致。(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讨论。) 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三:将温度变化情况绘制成折线图 1.过渡:大家测量的数据和自己之前的猜测一致吗?(预设:一致。)记录表中的数据能直接看出凉水和热水温度变化的大小吗?(预设:不能直接地看出凉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大小,需要通过计算比较。) 2.提问:如何能直观地比较出凉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呢?(预设:可以将数据绘制成图像。) 3.活动:指导学生将实验中测量的数据制成折线图。 【设计意图】通过预测和实验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温度变化的过程,使学生知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两者的温度最后会趋向一致,帮助学生理解热量在不同温度的物体间的传递。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 2.讲解: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更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例如感温纸带、感温粉末、温度传感器等。 3.演示:将感温粉末分别加入凉水与热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一些科技材料可以让科学探究变得更方便,同时也可鼓励学生在课后用感温粉末等材料继续开展探索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聚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后的温度变化,再通过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达成共识,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然后指导学生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并通过深入地探讨,最终得出结论。最后,向学生演示用感温粉末(或感温纸带、温度传感器)观察水的温度变化,使学生体会到一些科技材料或仪器可以让科学探究变得更方便。
课后作业 见对应课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