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戏剧文体专题复习 课件(6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戏剧文体专题复习 课件(6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2 18:5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戏剧文体专题复习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
一、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戏剧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jué)抵”【古代两人相抵较量气力的一种运动,类似现代摔交的一种技艺表演】(即百戏——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知识介绍
“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都以曲词为主,因而总称为曲。
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单曲,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元曲
散曲
杂剧
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
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曲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
曲有曲牌和宫调。曲牌指曲调的名称,宫调指乐曲的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曲牌隶属於宫调,每个宫调包含若干曲牌。
例如:【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 》
秉鉴持衡廉访法,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在内容上,杂剧的每一折均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包括宫调曲牌名称和曲词。剧本里唱词前面都标明宫调与曲牌的名称,如[正宫·端正好]、[商调·集贤宾],“正宫”、“商调”是宫调名称,“端正好”、“集贤宾”是曲牌,即曲子的名称。曲谱是固定的,戏曲家按谱填词即可。
一折戏只能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首尾一韵;还规定一本戏由一个角色唱到底,其他演员只有道白。男主角唱的叫末本,女主角唱的叫旦本。但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流唱的情况。这说明元杂剧在发展中逐渐突破了它自身的局限。
白又叫宾白,即剧中人物的台词、道白。因杂剧以“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元杂剧的宾白,除一般的独白、对白外,还有定场白、冲场白、背白和带白。定场白是角色第一次上场时作的自我介绍,一般用韵语。
如《窦娥冤》第一折里赛卢医第一次上场念:“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然后自报姓名、籍贯、身份之类。这是元杂剧的一种程式,可以看出话本说唱的影响。冲场白是角色再次上场的说白。背白是角色背着同台其他角色向观众的独白。带白是插在曲词中的道白。
科又叫科范,指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等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把盏科”。
  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之外可以加一到两个楔子。
剧本构成——曲词,宾白,科介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结构——四折一楔子
对白、旁白
独白、带白
散白、韵白
Xiē zǐ
中国元曲杂剧行当
生、旦、净、杂
生行,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文小生、武小生)。
老生,中老年人物,因戴胡须,又称须生。
小生,青年人物,不挂胡须,分文小生、武小生。
旦行,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带喜剧色彩。
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面部化装用脸谱,一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角色。
杂行,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在《窦娥冤》中的卜儿(老年妇女),和尚,皇帝等。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悲剧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此外,在各族、各地土生土长的民歌或曲艺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戏,种类繁多,也不断在发展。其中有一支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曲调的戏曲——皮黄,广泛地吸收了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在北京一带盛行起来,这就是京戏。(从清初起,地方戏曲日趋繁盛,出现了丰富的唱腔和多样的剧目。乾隆末年,四大徽班(指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经过安徽、湖北艺人的长期努力,又吸收其它许多剧种的优点,京戏形成了。)近百年来,京戏逐渐形成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在戏曲舞台上的地位很高,被称之为“国剧”。
《西厢记》--王实甫 元
《牡丹亭》--汤显祖 明
《桃花扇》--孔尚任 清
《长生殿》--洪 昇 清
中国四大名剧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小结:中国汉族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被誉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的有:京剧(东方"歌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评剧。其它剧种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戏曲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 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残暴,蓝、绿多为草莽义侠,金、银多为神妖。】
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生活动作的舞蹈化】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pái优"、【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二、西方戏剧概述
西方戏剧的发展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它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戏剧的历史可以按时序划分为:古希腊罗马戏剧、中世纪戏剧、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古典主义时期戏剧、启蒙运动时期戏剧、19世纪戏剧、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在某些历史时期,按照不同的风格类型又可以划分诸多流派。
小结中外戏剧
戏剧与歌舞有血缘关系。欧洲戏剧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歌舞成分逐步减少,而发展成以形体动作和对话为基本手段的戏剧形式;东方民族戏剧在形成和发展中,戏剧成分逐步增强,但大量的歌舞成分却被保留下来,形成了以歌舞抒情性与戏剧性并重的艺术特点。东西方戏剧的这种区别,构成人类戏剧文化的两大支脉。
三、戏剧相关知识
戏剧分类
戏剧语言
戏剧冲突
三、戏剧相关知识
(一)、戏剧是一种 综合性舞台 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 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分类
按表演形式来分往往有歌剧、舞剧、话剧等等;按作品类型来分又有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分也有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等。
(二)、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戏剧文学中重要的是人物语言。戏剧中情节的进展、人物性格的展示和剧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一般都得依靠人物语言来完成。
戏剧人物语言的特性:
第一,富有动作性,能推动剧情发展;
第二 ,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
第三,丰富的潜台词;
第四,易懂,上口。
戏剧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即隐藏在台词中的言外之意,它常用双关、暗示、隐喻等手法。潜台词作为一个重要的戏剧元素,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推进戏剧冲突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潜台词《雷雨》举例
1.针锋相对式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
两人话中都用了“忽然”一词,而且话都说了一半,话中有话。周朴园是在推卸责任,鲁侍萍则是在揭发周朴园的劣迹:不是我无缘无故投河自尽,而是你周朴园为了娶富家小姐而丧尽天良地赶我出门,全然不顾我生孩子才三天,这是何等狠毒!这里鲁侍萍引用周朴园话中的“忽然”来嘲讽周朴园的虚伪,语言精炼而有味,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
2.旁敲侧击式 鲁侍萍这三句台词的意思分别是?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她现在已经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了
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
3.一箭双雕式 周朴园言外之意是?
周朴园: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格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贵是个不好对付的人,要是让他知道我们的事情,他一定会敲诈我的,会把我的事捅出去,毁了我的家庭,毁了我好父亲好丈夫好绅士的形象。我不希望他知道这个事情。还有,你和鲁贵都是我的仇敌,都是不地道的人。
4.谐音双关式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此时,鲁侍萍周萍母子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认,只能欲说还休,这是多么大的悲哀啊!这次她来周家的主要目的是看看自己的儿子周萍。作者巧妙地利用谐音“凭”和“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婉转曲折地表达了鲁侍萍当时愤恨、痛苦、失望、悲哀的复杂感情。读懂潜台词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把握其形象或性格或心理、或情感。
(三) 、关于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
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突.
戏剧冲突的三种类型:
1.自然情况下造成的(灾难、命运)。《战洪图》、《水下村庄》
2.自然情况下心灵方面所引起的(社会、文化)。
3.心灵本身的分裂和矛盾(个体心灵)。(《推销员之死》)
戏剧冲突的表现方式
A.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称之为外部冲突)。
B.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称之为内部冲突)。
人物之间的冲突与内心冲突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C.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
戏剧冲突的构成
戏剧的矛盾冲突一般包括序幕、开端、
发 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尾声)等几
个部分。【与小说有很多相似之处】
《雷雨》矛盾冲突举例
(周朴园认识鲁侍萍,经过鲁侍萍一番揭露,周朴园一阵心虚但发现并无大碍以后)
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低头)哦。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必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周朴园: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的谈一谈。
鲁侍萍: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侍萍: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周朴园:那双方面都好。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鲁侍萍:他在你的矿上做工。
周朴园:我问,他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
周朴园:什么 鲁大海 他!我的儿子?
鲁侍萍:就是他!他现在跟你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
周朴园:(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
鲁侍萍:你不要以为他还会认你做父亲。
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什么
这是《雷雨》中极为精彩的一段台词。它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冲突极为激烈,但含而不露;二是矛盾冲突的发展环环相扣,由浅而深,并逐步推向高潮。因而构成一部价值极高的艺术精品。矛盾的关健在于,一方面,鲁侍萍对周朴园有着深刻的认识,不相信周朴园会发慈悲,并且还想方设法要揭露周朴园的真实本性。另一方面,周朴园又想极力掩饰自己虚伪的面孔,抹平他可能遇到的麻烦。正是二人各自不同的矛盾又构成了一对新的更大的矛盾。
就鲁侍萍来说,当他听说周朴园还在爱她时,她当然也希望是一件好事情,但是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之后,她已经变得麻木了,也显得十分平静。但她对周朴园始终是杯着戒备之心的,周朴园提议谈一谈时,鲁侍萍马上就警觉起来,认为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可谈了。而当周朴园想用金钱来打消鲁侍萍母子对他的仇很之时,鲁侍萍义正辞严地表示了拒绝。因此就鲁侍萍来说,她的矛盾就是既希望周朴园确实存在一点善之心,但她又相信这并不是现实的。
在周朴园方面来说,他的心里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表示对鲁侍萍的怀念,但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当他提议与鲁侍萍“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道到拒绝时,他立刻变被动为主动,既攻击一下鲁待萍,又语带双关地谈到了与鲁侍萍有关的鲁贵:“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并以此作为自己转换话题的一个借口。没想到通过鲁侍萍的口居然发现了鲁大海就是他自己的儿子,并且反对他时,周朴园立刻翻脸不认人,想用钱来买通鲁侍萍母子。这段台词极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朴园的阴险嘴脸。
四、阅读指导
通过前面的学习可知,我们在考场上看到的并不是戏剧,而是剧本。 剧本首先是供演出用的“脚本”或“台本”,其次才是供人阅读的文学作品。因而,读剧本跟读其他文学作品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读剧本需用场面思维。剧本是由一个个戏剧场面和一幕幕戏构成的。读剧本时,凭经验想像出来的最先也是一些生动活泼的戏剧场面,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这是剧本欣赏跟小说、散文欣赏的基本区别。如果是戏曲,有经验的读者还能从剧本的舞台提示中联想到人物造型及唱腔舞姿。  
通过人物解读剧本。剧本是代言体的,就是说剧作家不能像小说家或诗人那样直接站出来说话,他只能通过摹仿人物的言行举止,代人物立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所以,在剧本中,对话是主体,“我”是永恒的主语。读者只能通过人物来感知剧作家所要表现的东西。  
通过台词认识人物。好剧本,人物台词高度个性化,不仅表现为说什么,而且还表现在怎么说上。好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人物的语言都具有这个特点。这点也与小说中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有相同之处。
古代戏曲阅读指导
首先,中国戏曲的“政教意识”非常浓厚这是我们把握中国戏曲的主题思想时应该注意到的内容。如写爱情题材的剧作,(《西厢记》、《墙头马上》),所揭示的主题则是如何处理“情—礼(伦理规范)”的关系,而且最终还要落实到“发乎情,止乎礼”上,以“礼”来包含和平衡“情“,使之走向对“礼”的皈依之途。崔莺莺与张生二人、裴少俊与李千金二人,虽早已私自结合,但只有在男主人公金榜题名之后,再明媒正娶一番,方能得到社会上“礼”的认可。
其次,中国戏曲的结构多是开放式的链线状的叙事体结构,使之成为渐变的艺术之一;中国戏曲的这一特点,又使之具备了下面几种美学特征,这也是我们鉴赏时不可忽略的重心。
① 传奇性
中国戏曲的叙事性结构,使得作家们有大量的时空间去进行现实主义的冷静叙述的同时,还能施展超现实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丰富的比喻、双关、象征等浪漫主义手法,从而使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崇尚写实,而富于传奇色彩,即追求情节事件的新奇。古代戏曲又名“传奇”,即可见一斑。
②抒情性
中国戏曲叙事结构的松散绵长,使之中间得以夹杂大段大段优美动听的抒情唱段,把角色的感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古典戏曲在追求“新奇”的同时,又尤具“情真”。
③意境美
中国古典戏曲表现“情真”时,多以诗词入曲,借用诗歌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曲词极富于意境美。与人物感情无关的客观之景,是不入戏曲的,所以,“景语”又是“情语”,即使全是“景语”,景也必须是情的形象化身。因此,景中含情,因情见景,形成了中国戏曲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除了情景交融之外,中国戏曲中还有一些是“以乐景写哀”或“以哀景写乐”而“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牡丹亭》“游园”是“以乐景写哀”的成功典范;“以哀景写乐”最成功的是《西厢记》中的“闹斋”。
④鲜明的对比性
我国古代的戏曲家们也深谙此理,他们在处理各情节段落的关系时,多是按照这种辩证的原理来组织情节,使悲与欢、苦与乐、离与合交杂相错,互相搭配,相反相成。也正是在这种鲜明对照中,情节得以推动,人物性格和命运得以突显。
重视宾白的作用
重曲轻白是明清以来许多脱离舞台的文人们的陈腐之见,其实,宾白【指古代戏曲中的道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在戏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宾白是叙事的手段和联系曲文的纽带。戏曲中往往于紧要情节处安插宾白,因为“若叙事,非宾白不能醒目”(杨恩寿《词余丛话》),若去掉宾白,再好的曲文也成了断线之珠,难以成戏。
2、宾白是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
例如《窦娥冤》第三折中女主人公的善良性格就是借她在赴刑场途中与解官的对白中表现出来的。
3、戏曲中的滑稽宾白,即科诨,可以调节戏剧气氛,增加演出的神奇效果。李渔因而把它比喻为“看戏之人参汤”,有提神功效。例如《牡丹亭》“闺塾”中春香的科诨,弄得老师狼狈不堪,令人发笑。
一般地讲,曲多用于抒情,白多用于叙事,情与事难分难解,情中寓事,事中含情,曲白相生,佳白配以妙曲,方显精神,妙曲补以佳白更见情致。所以品味戏曲语言时,我们一定要曲白整体品味,才能真正领略到作品中的万种风情,无限风光。
小结:读懂戏剧需用场面思维,注意把握戏剧语言,尤其是读懂潜台词,通过台词认识人物,通过人物解读剧本
读古代戏曲,要有政教意识,注意把握戏曲的传奇性、抒情性、意境美、对比性等特征,还要重视宾白的作用。
五、考查题型与应对策略
可以用选择题考查
1.下列对繁漪“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着儿子无奈地含着泪,哀求自己,繁漪只好“拿起药”。
B.繁漪为儿子在周朴园面前表现得懦弱,气愤地“落下眼泪”。
C.繁漪内心屈辱,她再度挣扎、反抗,于是“又放下”药碗。
D.在“拿起”与“放下”之间,繁漪经历了强烈的感情变化。
通过动作探究人物心理和动作原因
2.下列与人物有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朴园是一个独裁者,他专制、冷酷,由不得任何人对他有半点反抗。
B.繁漪是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也是专制家庭中敢于反抗的女性。
C.周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听从父亲命令,自觉跪下来恳求继母喝药。
D.周冲是一个单纯、善良的青年,他不满父亲的蛮横,同情母亲的遭遇。
C从文中看周萍跪下来的原因是被逼无奈,并且周萍从整部戏剧看是一个很“叛逆”的形象。
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胡传魁和阿庆嫂再相逢后,阿庆嫂只寒暄了一句就问胡传魁“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意在询问胡传魁此次回到沙家浜的真实目的。
B.“我借贵方一块宝地”点明阿庆嫂是个外乡人,“参谋长树大根深”是阿庆嫂向刁德一表明自己知道他在本地是很有势力的。
C.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既显示了他对阿庆嫂的热情,意思是“我会照应的”,同时也在观察阿庆嫂。
D.胡传魁是个草根出身的司令,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气。阿庆嫂讲话也很得体,把自己的恩惠轻轻带过,而且还特意半开玩笑地说“后怕”。
能否读懂潜台词
能否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3.结合文意,赏析下面唱词的语言特色的正确一项是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
B.运用对偶、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点出了自己与客人的关系,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形象生动。
C.运用夸张、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形象生动。
D.运用对偶、象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充满了作者的寓意。
答案 B
考查修辞与句意理解
选择题小结
从以上道题目来看,考查能力层级有理解和鉴赏两种,选项设置上,以内容理解 居多。与其他文学类文本的选择题设置方式大致一样。
内容方面的理解可以涉及潜台词、细节描写、人物的形象、情感、心理等。
鉴赏可以与语言特点中的修辞手法结合。
是否能与其他艺术手法结合?这个要由所选文本本身特点来决定。常见艺术手法,除了在以前专题中讲过,在最近空中课堂的修辞和现代诗歌专题中我们再次复习过了,在此不再赘述。
应对策略
1、读懂潜台词
2、通过人物语言,认识人物形象
3、注意把握舞台说明中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提示
4、牢固掌握各种修辞和艺术手法。
主观题
1.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2)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
大家能发现这道题目的考查本质 吗?
虽然题干中有“舞台说明”这样表明此题来自戏剧的字样,但是,结合画线句子看,该题实质上是考查动作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换言之,从这个动作中你可以看到人物怎样的性格或心理或感情。
2、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非常明显,考查题目的好处。而这个题目是对选段部分主要事件的高度概括。
3.《雷雨》节选段落中戏剧冲突表面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突.。 表面上是周朴园强制繁漪喝药与后者不愿喝药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周的专制独裁与繁的追求个性自由之间的冲突斗争,所以最终这个题目落脚到人物性格上来了。
周朴园 (低而缓地)倒了来。
繁 漪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4.周朴园的台词,特别是画线部分,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考查人物性格特征,抓手是人物台词。
周朴园是封建家庭的一家之长,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身份,说一不二的地位,上下尊卑的秩序,不惜用威逼手段使妻子就范,专横、专制,根本不考虑家庭成员的感受。
主观题小结
从以上题目来看,主观题设置以对人物形象或性格的考查为主,虽然提问方式多样。准确把握戏剧中人物形象,要求我们
1、读出言外之意,即潜台词
2、通过人物语言,认识人物形象
3、抓住舞台说明中对人物动作、神态等的提示。
4、通过戏剧冲突看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