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PDF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PDF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3 07:49:15

文档简介

历史参考答案
3.A4.D5.B
与“天下不平”);忧道(或忧
道之不传”);忧民(或忧民
成因: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政局动荡;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发展
本思想的影响。(3分,答
其他答案言之有
特点:具有浓
实(或
系统的整体的解忧方案;突破性地区分
进了清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及商品经济发展要求;为晚清反封建斗争提伊
要思想资源(或激励后人救亡图存
答出两点即可)
26.(1)表现:政
私有制,允
自由买卖,农民具有较完整的人身自由;察举制和科

提供了入仕机会;基层自治不断
族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汉代以来,儒学备受尊崇,但佛教、道教
传播;唐宋以来,政府允许城市公共娱乐空间扩
化获得不
分,答出两点即可
有理也
政治文
民本传统;近代中国属于半殖
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宪政
道路被证明
期和全面抗战初期,中共积累了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全

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体现了中共独立探索民主宪政道路的理论成果;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提高了工农大众
民主意识,促进
社会进步力量的团结;有利于陕甘宁边区政权的巩固,为取得民族解放
利创造了有利条件。(5
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复杂,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当地中西医医疔资
政;民众思想深受传统观
影响;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
答出
他答案言之有理

防疫宜
明确;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核
部门和防治部门密切
采用多种

传工作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5分,答出两点给4
意义:增强了国人对新中国政权的认同感;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新中国取得抗疫战斗的胜利创造了条
分,两点
税成为重要财源。鸦片战争
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列强对华进
输出,并
隹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因
额不断增加,这使得海关税收成
的财源之
支出方面,偿付外债成为重要一项。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清政府为偿付赔
外债,从
债务负担,偿付外债成为一项重要的开支和负担。(8分)
闸述:洋务运动之
财政收支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表现

关税和厘金为代表的商税比重大大增加,超过
的重要来源
在财政支出方面,海军
定比重,代表了清政
代化方面的努力和投入。(8分
经济近代化的产物,同时也推动
的近代化进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史。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史记》记载:“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传说中的周族祖先)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诗经·思文》亦云:“思文后稷,克配彼天。”这种以周族祖宗神配享天帝神的做法旨在
A.确立封建等级制度 B.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C.神化周王统治权力 D.宣扬封建迷信思想
2.墨子说:“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董仲舒认为“天意之仁而不欲害人”“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两人提出上述言论的共同目的是
A.对君主提出系统的道德诉求 B.创设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
C.批判国家治理中的专制独裁 D.构建稳定有序的社会状态
3.秦朝统一后,赢政“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废王道而立私爱”,在权力万能思想的支配下,显示出雄心勃勃的野心,“他做—切事情都企图前无古人,贪大求全,永不满足”。赢政的行为
A.不利于国家统治秩序的稳定 B.阻碍了政治体制的创新
C.受到了士人阶层的普遍支持 D.冲击了规范的官僚政治
4.据下表可知,西汉时期
A.北方天灾人祸不断 B.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C.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D.政府重视治河救灾
5.魏晋时期,世人多有称颂名士拥有人性之美,尤其是其诗化的人生、挥洒的才情、张扬的个性以及浓烈的情感。这可用于说明魏晋时期
A.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已动摇 B.政治环境变化影响世人价值观念
C.人物品评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D.国家逐步强化社会伦理价值观念
6.下图所示为在陕西西安金乡县唐代主墓中出土的一件彩绘胡姬俑。此俑泥质灰陶,高26厘米。头为刀形高髻(唐朝流行的女士发型),垂于前额,叠发掩双耳。修眉深目,高鼻丰颐,粉眉朱唇。头微右侧,双手拢于袖内,作拱手侍立状。上身着淡黄色窄袖孺衣,内着半臂,下着粉红色齐胸曳地长裙,肩有白色披帛。
该图反映了当时
A.封建等级的森严
B.百姓生活的艰辛
C.民族文化的交融
D.民间风俗的变化
7.《宋会要稿》载,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规定“禁米谷铺户停米邀勒高价。如违,杖一百”。地方法令《约束粜米及劫榜》中规定:对于粮食“闭籴不粜”的商户,要彻底查办,从重处罚。这反映出宋代
A.贯彻礼法并用的策略 B.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C.拓宽农业发展的途径 D.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8.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郑介夫上奏称:“如匠户一项,在京都者,月给家口衣粮盐菜等钱,又就开铺席买卖,应役之暇,自可还家工作。……外路所签匠户,尽是贫民,俱无抵业。……人匠既无寸田尺土,全籍工作营生。亲身当役之后,老幼何所仰给 ”这说明
A.元朝手工业管理制度亟待改进 B.京都匠户取得自由生产经营的权利
C.经济发展改变手工业生产布局 D.外路匠户对官府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9.明太祖时,《大明律》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然而,嘉靖时期,党争不仅使得无数忠肝义胆之士丧命,更让大明流民四起,叛乱不断。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是
A.奸臣的长期掌权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内阁的过度发展
10.下表所示为清代前期市场上主要商品(年均)的统计数据。据此可推知,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村生活 B.外贸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艰难曲折 D.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11.《中国人口史》记载,“(近代)这场战争爆发时,苏、皖、浙、赣、闽五省人口约为1.57亿,战争结束时,该五省人口约为0.86亿,人口损失了大约45%”。这场战争
A.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基础
12.1871年,王韬在初刊的《法国志略》中说:“欧洲各国法律……皆成于国会所定,故其为法以护人民权利为主,民权愈增而国家元气日愈充厚。上下之情通,君民之交固,国家有大事,千万人之心为一心。近世欧洲列国雄视宇内,职是之由。”由此推知,王韬
A.主张改革现行政治 B.肯定西方司法制度
C.推崇西方立宪政体 D.探究法国崛起缘由
13.1873年,租界管理者在报刊上刊登告示:“租界各处马路,原多马车来往;行人宜走两旁,庶免彼此碰撞;特谕老幼男女,各宜遵守莫忘;切勿中道冲行,临时不及避让。”这一告示
A.注重培养市民的交通意识 B.加速新式交通工具在华传播步伐
C.有力冲击了传统伦理秩序 D.表明西式道路频繁出现交通事故
14.著名学者高瑞泉说:“从戊戌变法以后,整整一代求进步的中国人,都以为西学即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可以救中国,就世界观而言,他们都是进化论者。”这表明,进化论
A.为民众应对时局指明了方向 B.助推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C.推动了西学在华传播的步伐 D.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诉求相契合
15.陈独秀在论述文化革新时曾说:“改新的主张十分,社会惰性当初只能够承认三分,最后自然的结果是五分;若是照调和论者的意见,自始就主张五分,最后自然的结果只有二分五。”这说明陈独秀
A.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弊端 B.对文化的革新定具有策略性
C.完全否认文化的传承性 D.希望达成彻底的文化改造
16.在1926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上上,中央局总书记反对把赞成与不赞成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视为区分不同派别的标准,认为目前主要是满足农民减租减息和废除苛捐杂税的要求,而立即解决土地问题的条件不成熟。这一认识
A.滞后于渐趋高涨的革命形势 B.重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明确提出了正确的经济方针 D.为北伐战争的胜利指明方向
17.抗战期间,《申报》对国民党游击队的报道来源既有国民政府发布的官方信息,又有国际舆论的及时转载;既有党政军要人的讲话,又有民间人士的观察思考;既有记者们的深入访谈,又有时人的亲身经历。由此可知,这些报道
A.力图做到翔实和全面 B.夸大了国民党的影响
C.着力揭露侵略者罪行 D.代表官方立场和态度
18.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提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当即得到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同年5月5日,各民主党派致电毛泽东赞同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表明当时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 B.国内主要矛盾逐渐发生变化
C.新中国民主制度得到广泛认同 D.建立新中国符合全民族利益
19.1951年7月7日,《松江日报》第四版以“增加生产,捐献飞机大炮!”为题刊登了一组漫画,向读者阐明这一号召的原因和具体做法。这可用于研究
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情况
B.学习苏联模式的成就与局限
C.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D.中国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方针
20.下表所示是1952~1956年我国农民人均消费构成(按当年价格计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
A.国民经济恢复推动经济发展 B.国家工业化发展任重道远
C.社会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D.农业化合作程度得到提升
21.根据中共八大关于改进体制的决策,1957年党中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和《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和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权限的规定(草案)》。这些改革尽管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但中心思想是扩大地方的权力。据此可知
A.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困难期 B.此举为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C.党中央重视自主探索实践 D.苏联模式逐渐被我国摒弃
22.1977年8月23日,美国国务卿万斯在北京同中国外长黄华举行正式会谈。万斯代表美国政府声明,美国同台湾的防御条约即将“终止”,美国将从台湾撤走其全部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这意味着
A.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C.中美两国建交进程加快
D.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消除
23.右图所示为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刊载的《“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安顺县)顶云公社部分干部座谈会》《“定产到组,超产奖励”行之有效》两篇通讯。这反映了
A.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B.安徽农村改革的深远影响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与完善 D.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
24.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筹办,并成立外汇调剂中心,随后,其他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也相继成立外汇调剂中心。1986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深圳进行扩大外汇调剂范围的试点。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C.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D.证券市场正式形成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战国中期,“国家无序”和“天下不平”的局面使自觉承担“平天下”的孟子内心十分沉重。他不仅为继承和发扬儒家道统、学说而忧,以身作则,不断与各学派之人争辩,以正人心,而且先后游历不同的诸侯国,面对杀气腾腾正在靠武力的方式争王称霸的诸侯们,坚定地宣扬自己“王道”的治国理论,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法家商鞅的变法改革思想在秦国取得功效,而孟子的“王道”却难以被统治者重视,这深深地激发了孟子“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的感慨。面对生活在灾难重重中的民众,孟子对他们的生存和命运总是怀着那份“不忍人之心”。他立足社会现状分析出现这种贫富差距的原因,得出经济不平等是战争频发的根本原因的结论。
——摘编自李月梅《孟子忧患意识研究》
材料二
顾炎武的诗文、著作、学术思想等方方面面无不渗透和体现着他的忧患意识。政治方面,他强烈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主张限制君权,分权众治,提出君主应放权给地方政府,加强地方自治,改革地方弊政,严把官吏的任免,大力发展国家经济,从而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存问题。社会及民生方面,顾炎武面对“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严重局面和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他主张“藏富于民”,提倡满足人民日常最基本的需要,逐步改变百姓穷困的生活。思想方面,顾炎武抨击了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他认为应该务当世之务,主张文人应拥有羞耻之心,遵守起码的学术道德,学以致用,反对空谈。顾炎武的“天下”观念没有局限于传统忧患意识中一姓之兴替,而是指出亡国是亡国,亡天下是亡天下,将天下兴亡,置于整个天下的安危得失中。梁启超对顾炎武推崇备至,反复宣传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
——摘编自李敏《顾炎武忧患意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忧患意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当我们说中国古代的君主集权制是一种有限民主制的时候,我们必须把自己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在当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来理解自由、民主及专制的问题。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抑或是在文化上,当我们将其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制相比时,都可以看到它所具有的很大民主成分。正是中国大一统制度所具有的这种巨大包容能力,使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获得了比中世纪欧洲宽松得多的环境条件,从而使中国古代人民享有很多欧洲中世纪人民所不敢想象的自由和民主。 ——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材料二
毛泽东认为,现在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既不是欧美式的宪政,“也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同时,他认为,“目前准备实行的宪政,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就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反动派的专政”(1940年2月20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不同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政权,尽管二者都实行民主集中制。苏维埃政权是苏联模式的简单照搬,党组织的意志直接面对国家行政机关,并起支配作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作为民意机关的参议会,参议会由民选及政府聘请的参议员组成。参议会比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人员构成上要广泛得多,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救国会员、无党派人士,甚至还有居住在边区的国际友人。
——摘编自唐江丽《毛泽东关于“宪政”到底说了什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世纪欧洲相比中国古代“有限民主制”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民主宪政方案的依据,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八路军一二九师主力开赴晋东南创建太岳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安子文为书记的太岳行署。除晋南为平原外,根据地多属山地和丘陵,交通不便,是一个典型的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地区。民众没有传染病隔离概念及不讲卫生的生活习惯,加之当地医疗卫生防疫力量由分散、个体的民间中医和零星的西医组成;中西医在医学理论;技术等方面多有不同,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行医方式无力应对群发性疫病。鉴于群众害病多烧香拜佛或请法师等陋习,太岳行署采取整合原有的医疗资源、交流医学知识,调控医药市场,研制土药,建立中西医研究会组织等措施,以构建有效的医疗卫生体系,但因战乱等因素,当地薄弱的医疗防疫体系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摘编自成永亮《抗战初期太岳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防疫状况分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多地出现了鼠疫,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鼠疫防治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应对疫情的各项政策措施及科学的防控办法,增强群众对疫病的科学认识。中央防疫委员会正式发出《关于防治鼠疫的宣传工作指示》,要求“各地防疫委员会宣传部门与防治部门应密切结合,在进行防治工作的同时,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防疫的动员工作。各地政府利用报刊、手册、话剧、戏曲等方式和途径开展工作,使人民及时获得疫情信息,以降低人民群众因疫情引起的恐慌情绪。基于群众的觉悟程度与文化水平的不同,国家要求各地职能部门根据不同对象开展宣传工作。这为我国取得抗击鼠疫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杨戏戏、徐国旺《新中国初期抗击鼠疫宣传工作的特点及其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初期太岳根据地医疗防疫体系难以提升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抗击鼠疫宣传工作的特点及意义。
(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甲午战争至1900年清政府财政收支情况表 (单位:万两)
——摘编自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