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23 14:50:20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大气的受热过程
A
大气吸收(少)大气层吸收(大量)
B
地球表面
1.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表时,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
(/)
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都是短波辐射。(×)
③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的部分波长就越长。(×)
④近地面大气是以对流、传导等方式把热量层层向上传

⑤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截留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原理
大气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地面升温
地面升温
(1)大气增温: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
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
会增温
(2)大气保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
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它把热量传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
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故太阳是地面
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太阳是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
③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
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共
同意义
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
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P激疑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带
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提示: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等使二氧化碳在
大气中的浓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大量吸
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容易引起全球气候变
暖问题
>短波辐射少>长波辐射
太阳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气
大气辐射

射向

地面吸收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大部分太阳
地面增温后形成大气增温后形成大
辐射到达地
地面辐射,大部气辐射,其中向下
面,地面吸
分地面辐射的热的部分称为大气逆
收太阳辐射
量被大气吸收,辐射,它把大部分
增温
使大气增温
热量还给地面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大气吸收地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升高,
大量排放面辐射增多保温作用增强
全球变暖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
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
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
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共60张PPT)
大气热力环流
(高空)
zmBTmmmmmmATTmImmCTI(地面)
冷却
受热
冷却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垂直运动
A地受热空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气膨胀上升高空形成高气压
同一水
平面上
B、C两地冷
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气压产
却,空气下沉
高空形成低气压
生差异
(2)水平运动。
高空:空气从A向B
C′两地扩散
热力
环流
近地面:空气由B、C两形成
地流向A地
3.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间的气压差即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
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风)
2风的形成原因{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影响风的三个力(北半球近地面)
FI
1004百帕
刀风向
1012百帕
F2
F
1020百帕
符号
FI
类型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总是垂直于风向,
方向直于等压线
指向低压
与风向相反北半球向右(南半
球向左)
4.力的作用效果
(1)在高空,风向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
向力,风向可偏至与等压线平行
(2)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
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总是与等压线斜交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②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③一般情况下海面上的风力比陆地上大。
()
④高空的风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
⑤摩擦力只改变风速,不影响风向。
(×)
热力环流的形成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低压
高压
4
低压
a)()①(
WwW
丙(冷)
乙(冷)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结合上图中甲、乙、丙三地图示)
近地面气温高气近地面形成低压,
的地方(甲地)
膨胀}其对应的高空形
上升(成高压
近地面气温低空气近地面形成高压
的地方(乙地、冷却其对应的高空形
丙地)
下沉成低压
(1)海陆风

(百帕)
百帕)
950
950
970
970
900
990
010
白天陆地升温快、夜晚陆地降温快
气温高,形成低气温低,形成高
海压;海洋升温慢
压;海洋降温慢
气温低,形成高气温高,形成低/风
压,因而近地面滨压,因而近地面滨
海区吹海风
海区吹陆风(共66张PPT)
、大气的组成
组成。
是一种混合气体,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1)干洁空气
①组成
氮气78%
氧气21%
其他成分1%
②作用
成分
作用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具有
化碳保温作用
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
(2)水汽: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
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着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3)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大气圈中最多的成分是氧。
(×)
②大气圈中各种成分均匀分布
(×)
③臭氧对人类和动物是无害的。
④空气中只要有水汽就可以形成降水。
(×)
⑤大气中的尘埃物质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

(4)特征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5)与人类活动关系: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底部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对流层是大气层各层中最厚的一层
(×)
②对流层的厚度低纬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大于冬

③对流运动强弱的决定因素是地面温度的高低。(×)
④对流层的厚度为12千米
(×)
2.平流层
(1)位置: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
(2)组成:在22~27千米范围内含有大量臭氧
(3)特征
①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
加而迅速上升
②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③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4)与人类活动关系:适合航空飞行。
3.高层大气。
(1)位置:平流层以上的大气
(2)特征。
①温度先下降后上升
②空气高度电离,形成若干电离层
(3)与人类活动关系: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
信具有重要作用
P激疑在300km的高层大气,1000℃的高温为
什么不会烧毁航天器
提示:空气非常稀薄,导热性能极差
组成
含量
作用
氧二者占干洁空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体积分数
干氮的99%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气/化比碳量狼少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

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含量很少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
伞”,还可杀菌治病
水汽含量很少,因地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杂质因时而异
大气主要成分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因果关系。
(1)二氧化碳。CO2→>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升温
同时释放热能→>射向地面的热量→亠保温作用。
(2)臭氧和氧原子。
①高层大气中的O→>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升温使
大气电离→形成电离层。
②平流层中的O3→>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升温的同
时阻挡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
外线伤害(共62张PPT)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干洁空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臭氧等其他气体
水汽
低层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保温作用
热力环流
固体杂质
地球上的大气
分层依据
大气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分层
地转偏向力
对流层
平流层
分层
摩擦力
高层大气
【合格性考试】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位游客的旅行日记中写道:“飞机平稳地飞行在万
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
则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1、2题
1.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所在的大气层,之所以适宜飞行是
因为该层大气
A.有若干电离层方便通讯
B.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
C.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高
D.气温上冷下热,气流平稳
【解析丑选C,2选A。第1题,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所在的
大气层,之所以适宜飞行是因为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
主,天气睛朗,大气的能见度高。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
部分。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是高层大气。气温上冷下
热,对流旺盛,不平稳。第2题,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
云海”所在大气层是对流层,大气运动特点是对流运动显
著,不是单独的上升运动显著或下沉运动显著
下图中各箭头符号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大气的削弱
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据此
完成3、4题。
太阳


②面④气
宇宙

3.吐鲁番比安徽宣城的纬度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安
徽宣城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箭头数值大小有

A.①
4.华北平原利用烟雾防冻主要是增强图中的哪个箭头数

A.①
B.②
C.④
D.⑤
散逸
-|800km
热层
极光
85 km
气温
中间层
垂直
55 kn

分布

平流层
12 km

积雨云对流

100-80-60-40-200204060温度/℃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慧眼”望远镜运行在大气的中间层
B.极光是太阳活动的一种标志
C.太阳活动可能干扰短波通信
D.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的平流层
6.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D.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解析】5选C,6选B。第5题,中国首枚Ⅹ射线天文望
远镜¨“慧眼”在550千米高的近地圆轨道上,结合图示
中的各大气层海拔,“慧眼”望远镜运行在大气的热层
极光是太阳活动抛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与地球磁场碰
撞产生的现象,不是太阳活动的标志。太阳活动可能
干扰短波通信。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地球大气的对流
层。第6题,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