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 (满分为110)
一、积累·课本巩固25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diao)_____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cui)_____。’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mo)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靠得住。
(2)世间——有缺乏智慧的人,——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3)天时不如地利,————————————。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5)且壮士不死既已,死即举大名而——————————
3、诗歌赏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是( )(2分)
A,贞观之治 B,安史之乱 C,陈桥兵变 D,黄巾起义
(2)某同学在默写该诗时,将“家书抵万金”误作“家书抵万斤”。请你向该同学解释这句诗的含义,帮助他纠正错误。(2分)
4 仔细揣摩下面两个语段的内容和写法,再仿写一个80字左右的语段。(3分 )
有一个人去应征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放进了垃圾桶,被考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一个小弟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坏了的脚踏车,小弟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车主将车子领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到他的公司当了领班。——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吃点亏就可以了。
答:
(5),结合“晚秋的景色是最美的”,这句话,谈谈你对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最美不过夕阳红”含义的理解。2分
答:
5、文学常识填空。5分
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 》、《 》、《 》、《 》
任意写出其中一部名著的作者:
二、探究·阅读理解
(一)(13分)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予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菲利普王、爱德华斯世、阿尔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的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了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却非常动人。
(1)“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的“此”与“彼”分别指代什么?(4分)
答:
(2)选文中提到许多个有关“美”的概念,其中与“最高的美”内涵基本相同的有——————————————————————————。(2分)
(3)文艺理论家克罗齐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他不属于事物,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第2段中的哪一个观点?(4分)
(4)下面句子的意思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二)伟大的证伪(16分)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被当成真理说了好多年。
直到有一天,人们在澳大利亚的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于是,真理变成了谬误。只要世界上存在一个例外,“天下乌鸦一般不黑”见识一个错误的陈述。
提出“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人,原本是想说出一个真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确被当成了真理,开始到了白乌鸦被发现的那天,证明证明这个说法不对,这种饭店的证明就是证伪。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波普尔,在他著名的“证伪主义”理论中,对真理有一个解释。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可能被证伪的理论。如果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
还有一个公论:沙漠里的鸵鸟,发现危险以后,便将头埋进沙里。这个说法是罗马历史学家普利尼奥最先提出来的。据说,他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后来,人们证明,鸵鸟之所以把头埋进沙子里,并不是因为躲避危险,而是在用嘴挖洞,准备孵蛋。
这个已经成为公论的说法尽管被证伪了,但它曾经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证伪——事实上也的确被证伪了。所以真理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
最近,中国考古学界有一个重要的证伪,专家花五年时间得出结论,历史上“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
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就开始对阿房宫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结果证实,阿房宫现存遗址只是没有建成的强殿,共50万平方米,相当于半个平方公里。同时,考古发掘还证实了,真理并没有大火焚烧的痕迹。出来前殿遗址之外,就只有东汉的瓦砾。可见,历史上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只不过是在想象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
人类知识点进步,就是从不断的证伪中推动发展的。历史上有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通过证伪而逼近真相。前两年,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证实:“从太空的确,看不到万里长城。”这也是一个伟大的证伪,它破除的,是人们心中的某些虚妄。
只是,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被证伪了,往往让人觉得扫兴,甚至有点伤自尊。但是,证伪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感应证伪和承认事实,无论如何不不敢面对现实,自欺欺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1、通读全文,概括文中用来证伪的例子。(6分)
(1)天下乌鸦一般黑。
(2)
(3)
(4)
2、文中对“真理”有新的论述,请你摘录下来。(4分)
(1)
(2)
3、结合文章内容,写出“证伪”的“伟大”之处。(4分)
(三)桃花源记 (12分)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桃花源
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走的含义。(4分)
(1)、缘溪行——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便要还家———— 4即郡下,诣太守
2、下列句子中诵读节奏有无的一项是( )(2分)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问/所从来,具/答之。D.后/遂/无问津者。
3、用简洁的话写出渔人的行踪。(2分)
(发现)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闻之,欣然规往。—————————————————————————
四、( 6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⑨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④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⑥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⑦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⑩,亲戚畔⑧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加点的词。(3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翻译句子。(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三、创作,表达分享(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