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升华与凝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③记住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能够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难点】
碘的升华实验。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探究 交流
【教学用具】
樟脑丸(或卫生球) 碘 热水 冷水 带橡皮塞的试管 烧瓶 多媒体课件 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以此引入新课
2、探究新知
(一)升华
衣柜中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在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着的衣服也可以变干,这是为什么?
原来如此
固态的樟脑丸、冰都是由固体直接变成气态散发到周围空气中了。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
迷你实验室----碘的升华实验
把少量的碘放入烧瓶中,瓶口加盖玻璃片,然后微微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吗?
停止加热后,继续观察有何现象发生?你能解释吗?
实验探究记录
1、实验过程中,给锥形瓶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
有大量的紫色气体
2、停止加热,在瓶壁和瓶底看到了什么现象?
有固体出现
3、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固体吸热变成气体;气体放热变成固体
4、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可以,但速度变慢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干冰是在一个大气压下以-78oC存在的固体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吸热,周围的空气温度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小冰粒下落,熔化为雨滴。
(二)凝华
深秋和初春,当夜间温度低于0℃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温度较低的树叶、木头和瓦片等物体上凝成白色晶状的小冰粒,这就是霜。21教育网
像霜的形成这样,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在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会有冰花。
冰棍外表的“白粉”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直接凝华为固体附着在冰柜的外表面形成的。
雾凇 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经常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21cnjy.com
信息窗
有霜时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并非被霜冻死,而是由于空气温度低被冻死的。若空气中没有水蒸气,即使温度降到-20℃,也不会出现霜,但农作物会被冻死,这就是“黑霜”。入秋后最早出现的霜叫“初霜”,开春后最后出现的霜叫做“终霜”。21·cn·jy·com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
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熔化、汽化、升华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凝固、液化、凝华过程中,都需要放出热量。
电冰箱的构造与原理
冰箱通电后,压缩机将蒸发器内的制冷剂气体吸出,使其变为温度较高的压缩气体;该气体在冰箱的冷凝器中液化,散热装置向外界放热;制冷剂在蒸发器中汽化而吸收大量热,这样冰箱内的温度就降低了。 www.21-cn-jy.com
信息窗
以前,冰箱或空调常用“氟利昂”作为制冷剂,“氟利昂”一旦泄露,就会破坏臭氧层,臭氧层是地球的天然屏障,使地球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2·1·c·n·j·y
学者认为大量使用氮肥和氟利昂,大型超音速飞机的空中废气,核试验及火山喷发等,都会产生破坏臭氧层的有害气体,现在人们采用各种方法保护臭氧层。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化
牢记七个三:
1、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三个吸热过程:熔化、汽化、升华
3、三个放热过程:凝固、液化、凝华
4、三个互逆过程: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
5、三个温度特殊点:熔点、凝固点、沸点
6、三个不变温度: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凝固时的温度;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7、三个条件:
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液体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三、课堂小结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3、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
熔化、汽化、升华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凝固、液化、凝华过程中,都需要放出热量。
4、课堂练习:
1、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
B.水蒸气凝结成水,是凝固
C.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吸收热量
D.冰晶下落变成水,吸收热量
2、在舞台上常用干冰来制造烟雾效果,以渲染气氛,你认为这种烟雾实际是( )
A.小水珠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3、2021年9月30日上映的国庆档战争电影《长津湖》,仅一周票房破30亿,力压所有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影片中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东线战场上,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重挫美军精锐的陆战第一师,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执行埋伏任务的志愿军睫毛上都出现了白霜这些白霜形成的原因是( )
A.凝固 B.液化 C.凝华 D.升华
4、下列现象,需要吸热的是( )
A.雾凇的形成
B.煮菜时锅盖内侧出现大量水珠
C.放进冰箱里的水结成冰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5、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作业1—3题
板书设计
12.4 升华与凝华
一、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
二、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
熔化、汽化、升华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凝固、液化、凝华过程中,都需要放出热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且难于直接观察。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去学习。借助多媒体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教材并让学生回答自己通过自学能够回答的问题,着重强调了以学生为本,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后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用播放“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视频并让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讨论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在学生很好的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基础上,通过图片展示了人工降雨,舞台烟雾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觉得物理是有用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升华与凝华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4节
气态
液态
固态
汽化
液化
凝固
熔化
温故知新
(吸热)
(放热)
(吸热)
(放热)
升 华
衣柜中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在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着的衣服也可以变干,这是为什么?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
原来如此
固态的樟脑丸、冰都是由固体直接变成气态散发到周围空气中了。
升 华
冬天的冰雕会越来越小
迷你实验室
碘的升华实验
把少量的碘放入烧瓶中,瓶口加盖玻璃片,然后微微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吗?
停止加热后,继续观察有何现象发生?你能解释吗?
1、实验过程中,给锥形瓶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
2、停止加热,在瓶壁和瓶底看到了什么现象?
3、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4、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实验探究记录
有大量的紫色气体
有固体出现
固体吸热变成气体;气体放热变成固体
可以,但速度变慢
迷你实验室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干冰简介
干冰是在一个大气压下以-78oC存在的固体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在饮料中加入干冰
干冰
人工降雨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气体
升华
吸热
空气中的水蒸气
凝华
液化
小冰晶
小水珠
雨
生活中的物理----人工降雨
深秋和初春,当夜间温度低于0℃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温度较低的树叶、木头和瓦片等物体上凝成白色晶状的小冰粒,这就是霜。
像霜的形成这样,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凝 华
水蒸气
凝华
内侧
小冰晶
在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会有冰花。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窗花
冰棍外表的“白粉”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直接凝华为固体附着在冰柜的外表面形成的。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雾淞 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经常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信息窗
有霜时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并非被霜冻死,而是由于空气温度低被冻死的。若空气中没有水蒸气,即使温度降到-20℃,也不会出现霜,但农作物会被冻死,这就是“黑霜”。
入秋后最早出现的霜叫“初霜”,开春后最后出现的霜叫做“终霜”。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
熔化、汽化、升华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凝固、液化、凝华过程中,都需要放出热量。
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冰箱通电后,压缩机将蒸发器内的制冷剂气体吸出,使其变为温度较高的压缩气体;该气体在冰箱的冷凝器中液化,散热装置向外界放热;制冷剂在蒸发器中汽化而吸收大量热,这样冰箱内的温度就降低了。
电冰箱的构造与原理
信息窗
以前,冰箱或空调常用“氟利昂”作为制冷剂,“氟利昂”一旦泄露,就会破坏臭氧层,臭氧层是地球的天然屏障,使地球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
学者认为大量使用氮肥和氟利昂,大型超音速飞机的空中废气,核试验及火山喷发等,都会产生破坏臭氧层的有害气体,现在人们采用各种方法保护臭氧层。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化
气态
液态
固态
汽化
液化
凝固
熔化
(吸热)
(放热)
(吸热)
(放热)
六种物态变化
三对互逆
三个吸热
三个放热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牢记七个三
1、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三个吸热过程:熔化、汽化、升华
3、三个放热过程:凝固、液化、凝华
4、三个互逆过程: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
5、三个温度特殊点:熔点、凝固点、沸点
6、三个不变温度: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凝固时的温度;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7、三个条件: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液体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3、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
熔化、汽化、升华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凝固、液化、凝华过程中,都需要放出热量。
课堂小结
1、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
B.水蒸气凝结成水,是凝固
C.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吸收热量
D.冰晶下落变成水,吸收热量
大显身手
D
大显身手
2、在舞台上常用干冰来制造烟雾效果,以渲染气氛,你认为这种烟雾实际是( )
A.小水珠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A
大显身手
3、2021年9月30日上映的国庆档战争电影《长津湖》,仅一周票房破30亿,力压所有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影片中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东线战场上,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重挫美军精锐的陆战第一师,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执行埋伏任务的志愿军睫毛上都出现了白霜这些白霜形成的原因是( )
A.凝固 B.液化 C.凝华 D.升华
C
大显身手
4、下列现象,需要吸热的是( )
A.雾凇的形成
B.煮菜时锅盖内侧出现大量水珠
C.放进冰箱里的水结成冰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D
完成课后作业1~3题
作业布置
再 见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4 升华与凝华
一、填空题(共8题)
1. 在今年冬季,常州市大雾天气比往年频繁,而霜却比往年少见,“霜”的形成属于 (物态变化名称), (吸热/放热)过程。“霜比往年少见”说明我市今年冬季的平均气温比往年 (高/低)。
2. 寒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看到“窗花”,“窗花”通常会结在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3. 人工降雨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一般是用飞机或者高射炮、火箭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入云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急剧下降,于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就 成小冰晶或 成小水滴,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 为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下落形成雨。
4. 很多冰箱冷藏室里的食品如果不用塑料袋包装会变干,这是 现象;冷冻室内四周会有霜形成,这是 现象;用湿手摸冷冻室里的冰块会粘手,这是 现象。(以上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5. 如图,用久了的灯泡会蒙上浅浅的黑色,这是因为钨丝受热时发生 现象出现气态钨,气态钨又在灯泡内壁上发生 现象的缘故(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
6. 凝华过程需要 热。冬天的早晨,玻璃窗上出现冰花,这是室 (选填“内”或“外”)蒸气凝华而成的。
7. 据报道,阿根廷科技人员发明一项果蔬脱水的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原理是:先将水果蔬菜冷冻后,放入低压的环境中,使冰直接从固态变为 态。
8. 雨、雪、露、霜、冰雹及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不同状态,请指出属于固态的是 ,属于液态的是 ,属于气态的是 。霜的形成是 (选填“吸热”或“放热”),是 现象。(写出物态变化名称)
二、选择题(共7题)
9.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的是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雨笼山峦
C. 秋天,霜打枝头
D. 冬天,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
10. 下面是冬天常见的几种物态变化现象,其中伴有吸热过程的是:
A.冰棍上冒出的“白气”
B.卫生间里的固体清香剂放置久后变小
C.寒冬里,天空飘着鹅毛大雪
D.带着眼镜从室外走入室内镜片会蒙上水珠
11.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12. 如图,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A. 露的形成 B. 雾的形成 C. 冰化成水 D. 霜打枝头
13. 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霜,这
A.冰的熔解现象,吸热 B.冰的汽化现象,吸热
C.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放热 D.水蒸气的凝固现象,放热
14.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B.江面上大雾的形成
C.水在慢慢地结冰 D.灯泡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灯丝变细
15.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北方冬天洁白的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收热量
B.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是汽化现象,放出热量
C.阳光下的雪人“流汗”是升华现象,吸收热量
D.用舌头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冰棒粘舌头是凝固现象,放出热量
三、实验题(共1题)
16. 在 标准大气压的条件下,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时,光光和军军同学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碘的熔点约为 ,沸点约为 。关于碘的加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用热水加热;.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 )。
他们认为:
、用热水加热温度最高为 , (选填“能”或“不能")达到碘的熔点,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不会发生先 再 现象,更容易说明碘升华现象;
、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 )温度超过了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先熔化再沸腾到碘蒸气,升华现象不明显。
经过多次实验验证,确认 方式更为科学合理。
答案
一、填空题(共8题)
1. 【答案】凝华;放热;高
【解析】霜是热的水蒸气在冷的固体表面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霜比往年少见说明气温比往年高,不容易凝华。
2. 【答案】内;凝华
【解析】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会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冰花,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3. 【答案】升华;凝华;液化;熔化
【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固体变成气体叫升华。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气体变成固体叫凝华,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气体变成液体叫液化。小冰晶变成水滴,固体变成液体叫熔化。
4. 【答案】汽化;凝华;凝固
【解析】冷藏室里食品如果不用塑料袋包装会变干,是因为食品中的水分会发生汽化(蒸发)现象,形成水蒸气。
冷冻室内四周会有霜形成,这是水蒸气直接凝华为小冰晶。
用湿手摸冷冻室里的冰块会粘手,是由于手上的水分凝固为冰,与冰块粘在一起。
5. 【答案】升华;凝华
【解析】日光灯在使用过程中,部分钨丝在高温下会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发生升华现象,遇到温度低的灯泡内壁会发生凝华,直接变为固态附着在管的内壁,所以玻璃管变黑。
6. 【答案】放;内
7. 【答案】气
【解析】阿根廷科技人员发明一项果蔬脱水的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原理很简单:先将水果蔬菜冷冻后,放进低压的环境中,利用冰升华现象,使冰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
8. 【答案】雪、霜、冰雹;雨、露;水蒸气;放热;凝华
【解析】根据物质三种状态的特征,可得:
()霜、雪、冰霍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故属于固态;雨、露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属于液态;水蒸气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属于气态。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
二、选择题(共7题)
9. 【答案】C
10. 【答案】B
【解析】冰棍上冒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液化放出热量。故A错误。
卫生间里的固体清香剂放置久后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B正确。
寒冬里,天空飘着鹅毛大雪,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出热量。故C错误。
带着眼镜从室外走入室内时镜片会蒙上水珠,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液化放热。故D错误。
11. 【答案】A
【解析】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A选项说法不正确;
“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B选项说法正确;
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C选项说法正确;
取出冰箱的冰糕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故D选项说法正确。
12. 【答案】C
13. 【答案】C
【解析】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霜;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低的冻肉时,在其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此过程放热。故ABD错误;C正确。
14. 【答案】D
15. 【答案】D
三、实验题(共1题)
16. 【答案】 ;不能;熔化;沸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