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8.1《荷花淀》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8.1《荷花淀》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2 22:1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荷花淀


痛苦、灾难、血腥......
导入
提起战争,同学们想到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李白《从军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战争”给我们的印象总是痛苦的、悲哀的。
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烈火硝烟……
《荷花淀》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读课文,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读后的感受。
第一章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是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七七事变”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并坚持写作。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作者简介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作家群,他们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他的作品显示出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背景补充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事件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
在中国共产觉的领号下,白洋淀人民组织起水上游击队,配合武装部队作战。他们平时努力劳动,坚持生产,一遇敌人进犯,就迅速地组织起来投人战斗,有效地打击了敌人。
荷花淀是河北中部白洋淀的一部分。白洋淀,属海河流域,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2017年,国家设立雄安新区,白洋淀大部为其所辖。
《荷花淀》是孙犁精心创作的赞美白洋淀儿女的小说,写于1945年春,叙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农村妇女送夫参军,自己也成长为勇敢的战士的故事,刻画了冀中根据地女性崭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冀中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小说层次清晰,自成三个部分。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探夫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助夫杀敌(高潮、结局)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阅读文本,理清本文线索。
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本文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来安排情节的
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本文用诗意的笔法写战争,表现出作者的创作个性。
初步认识本文的特点
第二章
研读文本
划出景物描写的段落,分析描写特点
1、第一至三自然段
2、第40自然段
3、第61自然段
意象:月亮、苇眉子、白洋淀、苇地、芦花、苇叶、芦苇、雪地、云彩、薄零、荷叶荷花香
意境:清新明丽
披文入情赏美景
1、第一至三自然段
思考1:一般而言,意境的营造离不开意象,在前三个自然段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 并为此段环境描写起个名字。
月下女人编席图
一幅至纯至美的图画
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夜景美: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人情美: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披文入情赏美景
1、第一至三自然段
思考2:深入挖掘 “月下女人编席图”的美的内涵。
除此之外,你还看出什么美?
诗化了的劳动场面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水生嫂就在这样清新宁静的气氛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披文入情赏美景
1、第一至三自然段
思考3: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披文入情赏美景
2、第40自然段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儿失望、有点儿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了感染,增强了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
披文入情赏美景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景和人高度契合。
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像“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心,洋溢着对人民战争的歌颂。
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3、第61自然段
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到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
第三章
人物形象
(1)分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讨论: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可分为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三层。
体味语言,赏析对话
(3)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人物语言 人物心理、人物情感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
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他们几个哩?”
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人物语言 人物心理、人物情感
“怎么了,你?”
“还在区上。爹哩?”
察言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岔开话题,无话找话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日寇,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上前线太危险了,埋怨水生事先不和家里商量……但她更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由此看出水生嫂的深明大义。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
么办?”
丈夫参军去打日寇,她没有理由阳拦,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中间用句号强调
的是 “我不拦你”,更能突出水生嫂的深明大义,如果是逗号的
话可能更强调家里的困难了
人物语言 人物心理、人物情感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识大局、明大义。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决心挑一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
一个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夫妻话别”情节的作用,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物形象
水生嫂: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
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的一位革命战士。
体味语言,赏析对话
(4)细品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
人物语言 人物心理、人物情感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埋下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心细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性急、心存侥幸)
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
真情。(害羞忸怩)
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青年参军和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
水生嫂等人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
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
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渴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总结
关注细节,领会匠心
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乎水生嫂的意料,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
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关注细节,领会匠心
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糅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给残酷的战争安排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
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文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的 “横样子”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冲出了荷花淀。”(第63至64自然段)
《荷花淀》隽永如诗,清新如画,虽不着一个“爱”字,却将水乡儿女的民族大义与夫妻间的浓情蜜意,融进凝练精妙的细节描写之中,实为一曲洋溢着激情,饱蘸着至爱的英雄之歌。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