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2 22: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秋学期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语文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所谓“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或是“见人点个头”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人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不相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的权力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有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份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上一代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对每个人来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前人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曾于在病重之际还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符的床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方式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选自费孝通《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中的“礼”并不代表文明、慈善或礼貌,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
B.法律是靠有形权力来维持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
C.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变动少,前人的经验可以直接取用。
D.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它本身的敬畏感使得人主动服礼,这是人的本能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礼治”一词,文章先否定了人们对“礼”的表面认知,然后进行深入阐述。
B.文章把“礼”与“法”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在行为规范及维持力量上的同异之处。
C.文章例举“曾子易箦”,意在佐证“礼”有慎独克己的力量,与法律和道德不同。
D.文章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礼治社会的由来和发展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历史吃人”与本文所说的“礼也可以杀人”异曲同工。
B.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使得过去的经验经过代代相传成为传统,进而维持了礼的存在。
C.当传统经验无法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须由法律发挥作用。
D.当今需兼顾礼治与法治,因为中国从乡土社会而来,又处在变迁迅速的世界环境中。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向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里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信任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摘自《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近10年来,80、90后出生的农二代开始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出现一系列显著的代际性变化,如在社会特征上体现出很强的入城不回村倾向。
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一如既往地离土出村,而且更多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务工经商。基于2003~2012年数据的研究发现,农二代前往东部省份务工的概率高出农一代大约10%;农二代明显偏好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比例高达54.9%,农一代在地级以上城市务工的比例则仅为26%。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比重仍在持续上升,据2015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6.3%;在跨省份流动农民工中,80%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省份内流动农民工则有54.6%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农二代对在城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对加强子女教育的期望提高。农二代举家迁移比重上升,2010~2014年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和占比都在不断增长,2014年,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比例达到21.27%。农二代发生“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的概率显著高于农一代。有研究表明,在长三角等地区,改善子女教育是农民工选择家庭迁移的首要动机。
在城里购房与在乡下建房呈此涨彼落之势。根据2016年农民工监测报告,进城农民工的购房比例在不断提高,当年购房者占农民工总数的17.8%,其中购买商品房的为16.5%。农二代购房意愿也比本地农业户籍居民高出很多。一些买不起房的家庭甚至在县城租房陪读。与农一代出外打工挣钱、孩子留守乡村的模式相比,农二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减低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
相关研究表明,农二代对城市的融入意愿显著高于农一代,他们普遍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农二代在休闲娱乐方式上越来越多元化,并乐于通过商场、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在过年等节庆与仪式,或者说这类乡土社会的文化与社会关系汇聚的场合,农二代却更少“在场”,不少人在春节期间返乡也很多住在县城或乡镇的酒店,再开车回到村里,并且不会选择长时间停留。
作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批离开村庄的人群,他们的“出村不回村”,正在令乡土中国日益变为回不去的“故土”——乡村制度、传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及以“礼治秩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规范都在这一场村庄转型中面临严重的冲击与挑战。
(摘自《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乡土社会中,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
B.在西洋人眼中,中国人天生讲信用,有契约精神,这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
C.与农一代不同,近十年来农二代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
D.农二代更多在城里购房而不太愿意在乡下建房,其购房意愿高于本地农业户籍居民。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在论证“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时,运用了对比论证,这样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B.材料一作者以遇见过的研究语言的朋友所说的情况,论证了乡土社会流动性小的特性。
C.材料二在说明具体问题时,善于用数据说话,这样使文章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D.材料二在解释农二代有很强的入城不回村的倾向时,层层递进,使文章富有深度。
6.依据材料二,请简要概括“农二代”入城不回村的原因。(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平凡的世界(节选)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莱。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因此程序并不复杂,现在值日生只是按饭表付给每人预订的一份。莱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莱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各班的甲菜和丙菜都只用小脸盆盛一点,看来吃得起肉菜的学生没有几个。丙菜也用小脸盆盛一点,说明吃这些菜的人都没有多少。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海海漫漫的,显然大部分人都吃这种既不奢侈也不寒酸的菜。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除个别人的衣装和他们的农民家长一样土气外,这些已被自己的父辈看做“先生”的人,穿戴都还算体面。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
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因此大家也并不在乎这种事。通常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各自和要好的同学蹲成一圈,说着笑着就把饭吃完了。
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大部分的值日生也都先后走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看来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因为她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馍和一个玉米面馍,碗里也像是乙菜。这说明跛女子算得上中等人家。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她在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我们可以想来这必定是一个穷小子,他不仅吃这最差的主食,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一份啊!
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变得愈加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
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这也许就是那几个黑面馍的主人?看他那一身可怜的穿戴,想必也只能吃这种伙食。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了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的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子的遮掩,才使人觉得袜子是完好无缺的。)
他径直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值日生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一瘸一跛地离开了。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拿。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已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毛钱的甲等菜也只是以白菜土豆粉条为主,只有几片大肉就够馋人了。这样的菜也没有几个人吃得起,显示了那个时代当地的贫苦。
B.那一队一队热闹打饭的同学和故意来晚避免与同学见面的人对比鲜明,表明同学间阶层分明,界限明显。
C.第十段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D.只有饿极了的人才会狼吞虎咽,此时,就算是最差的黑面馍馍就着菜汤也是美味佳肴了。
8.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9.文中最后来拿两个黑面馍馍的青年叫孙少平,是本小说的主人公之一,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他有哪些特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赵王敖得出,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后数岁,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 ”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 ”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与偿之。”于是王乃尽偿之。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叔以官卒。太史公曰:孔子称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B.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C.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D.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文中意为升官。一般指官职的调动,有贵右贱左之说,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B.赭衣,在古代只有囚犯才穿的衣服,用赤土染成赭色,后来借用为囚犯的代称。
C.景帝,这是用谥号来指称帝王,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庙号、年号、封号等来指称。
D.卒,古代是指大夫死亡,一般士的死叫“不禄”,地位不同,称呼也就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叔为人率直,清廉公正。他以严谨廉洁为追求,喜欢与有名望的人交游,被层层推荐给赵王张敖,任职郎中,因德行突出而得到赵王看重。
B.田叔忠诚侠义,不惧死亡。高祖傲慢无礼,赵王臣属阴谋刺杀却被发觉,赵王被逮捕时,田叔甘冒罪及三族的威胁,装扮成家奴追随赵王。
C.田叔为官有才,善于理事。他被赵王张敖推荐给高祖时,才能胜过朝廷所有大臣,故而先后被任命为郡守和诸侯国相,施政才能被皇帝赞赏。
D.田叔处事圆通,柔中带刚。田叔刻意公开袒护鲁王,从而使鲁王羞愧而自愿偿还百姓;又故意不在馆舍休息,以此来讽劝鲁王不要大肆游猎。
13.田叔替景帝调查袁盎被刺杀的事情,景帝为什么称他“大贤”而任命他为国相?(6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1~2题。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 ①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②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荼 :落叶小灌木,春末夏初开白花。②龙孙:竹笋的俗称。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开篇即描绘了“樱桃、荼 、龙孙、乳燕、流莺”等景物,赞美春天之美,表达了自己的爱春之情。
B.“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一句,写词人由春天的盛景表现出伤春之情,表达春天不久即将归去的愁闷。
C.词的下片开篇承接“肠千结”,具体而细致地抒发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是因为“层楼、春山”阻隔了春天的信息。
D.“蝴蝶”与“子规”二句,化用前人诗句,将词人的哀愁引入更为深广的境界,思家念国之悲真挚哀婉。
15.这首词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从炼字、修辞或表现手法等方面,选取一例,结合诗句内容加以赏析。(8分)
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6.(1)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曹操《短歌行》“_________”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提起“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少基层干部可谓苦不堪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政务 APP逐渐变味变样,不仅没有起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反而占用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让广大基层干部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_____。形式主义之风为什么总是_____?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不坚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所谓“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从根子上只有铸就思想防线,制度防线,才能杜绝各种断的变种、防止形式主义反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下,各地各部门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开展了专项整治。事实证明,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_____,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要______、见底见效,面对难题要敢抓敢管、敢于担责,才能让更多基层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咬牙切齿 方兴未艾 花拳绣腿 雷厉风行
B.深思痛绝 方兴未艾 歪门邪道 雷霆万钧
C.深思痛绝 死灰复燃 花拳绣腿 雷厉风行
D.咬牙切齿 死灰复燃 歪门邪道 雷霆万钧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但其实还是个老问题
B.虽然还是个老问题,但其实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
C.即使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但其实也是个老问题
D.即使实际是个老问题,但是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从根子上铸就思想防线、制度防线,才能杜绝各种新的变种、防止形式主义反弹。
B.从根子上只有筑牢思想防线、制度防线,才能杜绝各种新的变种、防止形式主义反弹。
C.从根子上只有铸就思想防线、制度防线,才能防止形式主义反弹、杜绝各种新的变种。
D.只有从根子上筑牢思想防线、制度防线,才能防止形式主义反弹、杜绝各种新的变种。
20.刘勇考上大学,给曾经对他有很大帮助的老师发了条短信表示感谢。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10分)
老师:
您好!
在高中阶段,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我能有今天,是您悉心教导的结果。您有深厚的教学造诣,令同学们刮目相看。我将永远铭记您的教导,认真读书,好好改造,不辜负您的期望。
您的学生 刘勇
2018年9月20日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 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①_____________;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②____________,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③___________。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四、材料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界那么大,每个人都想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人心是更加辽阔的世界,你又如何到达?还好,读书就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能了解世界,更能走进内心,尤其是能让你知道你是谁,你到底要什么,你打算去哪儿。坦白地说,读书不会让这个世界一夜之间变好,但是会让你慢慢变好。如果你慢慢变好了,世界会不会因此变得更好一点儿呢?”白岩松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2.B;3.A
解析:1.A项,“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礼的内容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分析,选项忽视限制性成分“用现代标准看”,又丢掉了“可能”。B项,“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错误。结合“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的权力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有政治权力”分析可知,“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于文无据。C项,“前人的经验可以直接取用”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分析可知,原文只是讲可以信任这些经验。故选D。
2.B项,“文章把‘礼’与‘法’进行对比”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等分析可知,两者是并列关系,没有形成对比。故选B。
3.A项,“异曲同工”错误。《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历史吃人”,是对整个封建文化的揭露和批判,而封建文化的本质就是“吃人”,如政治统治中的惨无人道的刑罚和屠杀、日常生活中的愚昧无知的野蛮行径、在特别情境中的愚忠愚孝的行为,这是对人的自由个性的践踏,主要是指精神的“吃人”。本文所说的“礼也可以杀人”是指“礼”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两者是不同的。故选A。
4.D
5.D
6..①经济(就业)因素,大中城市更具吸引力;②重视家庭生活,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③重视子女教育,避免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④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休闲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
解析:1.A.“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说法绝对;B.“这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错误,原文为“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C.原文是“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故C错。
2.不是“层层递进”,而是并列地解说了不回村的四层理由(或行动)。
7B;
8.点名时令,快到惊蛰了;渲染寒冷的氛围;统领全文,确立感情基调;暗喻社会的春天也需要时日,需要耐心等待。
9.贫寒穷苦;内心自卑脆弱;自尊好面子;坚强刚毅。需要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
解析:7.“表明同学间阶层分明,界限明显。”错误,表现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贫穷的是大多数人,还有极少数极度贫困的。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环境描写作用能力。“细檬檬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先分析景物描写内容,根据内容分析景物特点,“时 令已快到惊蛰”点明时令快到惊蛰。“细檬檬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快到惊蛰了,但是却仍在下雪,可见“春寒料峭”,“ 温暖的春天还没来”。再分析作用。开头段景物描写- -般作用是点明时间,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此处也点明时令,渲染了寒冷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此处的“寒冷”还有象征意义,象征社会的寒冬,此处的景物描写也暗示着社会的春天也还没有到来,需要耐心等待。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他的穿着打扮,他吃的饭,他最后一个来拿饭的行为,以及落泪的细节描写,还有他来读书的选择等方面分析概括其特点。他吃的是最下等的“焦黑的高粱面馍”,而且买不起菜,只能偷着“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他的肖像描写“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衣着“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这些都能够看出他“贫寒,穷苦”。再看他来吃饭的时间,等别人都走了,他才“姗姗来迟”,偷偷刮别人剩下的菜汤时“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这都体现了他“自尊,好面子”。还有偷着喝菜汤时的细节描写,“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样令人惊心”“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这些写出了他“内心自卑,脆弱”。但就是在这种贫穷的状态下,他依然选择到“县立高中”,这个全县最高学府来读书,说明他要改变贫困的命运,这体现了他“面对穷困的坚强、刚毅”。
:10.D;11.C;12.C;
13.因为田叔查清了案件的事实,认定了梁王有罪责;又给皇帝处理此案提供了周全妥当的建议,使皇帝不会陷入维护国法和使太后悲戚的两难境地。
解析:10.“鲁王好猎”从结构上看主谓宾都全,后面应当断开,“相常从入苑中”意思是“田叔经常跟随进入狩猎的苑囿”,不能将“入苑中”与前面断开,排除B、C两项;“王辄休相就馆舍”中“就馆舍”作“休相”的后置状语,不能与前面断开,“相出”主谓都全,后面应当断开,排除A项。
11.“封号”错,指称帝王可以用谥号、庙号、年号,有时可以谥号庙号连用。习惯上,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如汉武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明清两代的皇帝基本不改元,因此多用年号来称谓皇帝。
12.“才能胜过朝廷所有大臣,故而先后被任命为郡守和诸侯国相”不当。根据原文“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可见是皇上认为他的才能胜过朝廷所有大臣且“先后”在原句中并未体现,原句封官的也不只是田叔,而是孟舒、田叔等十多个跟随赵王张敖的人。
13.首先找到原文:“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此处表明他完成了景帝交给的任务,查清了案件的事实,认定了梁王有罪责。“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由此可知,他给出了合理建议,让景帝不要管这件事,又替景帝分析了原因,使景帝不会陷入维护国法和使太后悲戚的两难境地。因此景帝称赞他“大贤”,任命他为国相。
【文言文大意】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田叔为人正直苛刻,并以此自得,喜欢和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赵国人把他推荐给赵相赵午,赵午又在赵王张敖那里称道他,赵王任命他为郎中。任职几年,他峻切刚直清廉公平,赵王虽赏识他,却没有来得及提升他。恰逢陈豨在代地谋反,汉七年,高祖前去诛讨,途径赵国,赵王张敖亲端食盘献食,礼节十分恭敬,汉高祖却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大骂他。当时赵相赵午等几十人都为此发怒,对赵王张敖说:“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皇上竟是如此对待您,请求您准许我们造反。”赵王臣下就私下里互相谋划弑杀皇上。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廷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于是赵午等人全都选择了自杀。这时汉朝廷又下诏书说:“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赵王张敖得以释放出狱,就进言推荐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十分高兴,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田叔做汉中郡守十多年。几年后,梁孝王派人暗杀从前吴国丞相袁盎。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报告。汉景帝说:“梁王有派人暗杀袁盎这事吗?”田叔回答说:“臣死罪!梁王有那件事。”皇帝说:“有罪证吗?”田叔说:“皇上不要过问梁王的事。”皇帝说:“为什么呢?”田叔说:“现在梁王如不伏法被处死,这是汉朝的刑法不能实行啊;如果他伏法而死,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眠不安,这又是您的忧虑啊!”汉景帝非常赏识他,让他做了鲁国的丞相。田叔刚刚到任,多位百姓主动找他,控诉鲁王夺取财物的有一百多人。田叔抓住为首的二十个人,每人笞打五十大板,其余的人各打手心二十,对他们发怒说:“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吗?怎么敢毁谤君主呢!”鲁王听说后,非常惭愧,从内库中拿出钱来让国相偿还他们。田叔说:“大王自己抢夺来的,却让国相去偿还,这(会显得)君王做坏事而国相去做好事,国相不能参与偿还的事。”于是鲁王就尽数偿还给百姓。鲁王喜欢打猎,田叔经常跟随进入狩猎的苑囿,鲁王总是要他到馆舍中休息,田叔就走出苑囿,常常坐在露天地里等待鲁王。鲁王多次派人请他去休息,他终究不肯去休息,说:“我们鲁王暴露在苑囿中,我怎能独自到馆舍中呢!”鲁王因为这个缘故不再大举出外游猎。几年后,田叔在鲁国国相的任上死去。太史公说:孔子用称赞口气说“住到这个国家一定参与它的政务”,这样的话说的也是田叔吧!
答案:14.C;
15.示例:“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运用象征手法,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此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的险恶、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解析:14.C项,“具体而细致地抒发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不当。“肠千结”一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乡的深沉悲痛。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
15.本题主要考查词的语言艺术表达。从炼字、修辞或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择其中一方面分析。选择时需要注意手法明显的内容,明确手法,结合词的内容分析,点明情感。
16.答案:(1)对酒当歌;潦倒新停浊酒杯;往往取酒还独倾;一尊还酹江月
(2)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解析:
17.C
18.A
19.D
解析:17.咬牙切齿:由于极端愤怒或忍住极大的痛苦而咬紧牙齿。深恶痛绝:极端地厌恶、痛恨。句子强调“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人厌恶,应选“深恶痛绝”。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死灰复燃:已经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经失败了的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句子强调形式主义活跃起来,应选“死灰复燃”。花拳绣腿:指姿势好看而搏斗时用处不大的拳术。歪门邪道:不正当的途径;坏点子。句子强调形式主义只顾表面而没有实际用处,应选“花拳绣腿”。雷厉风行: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句子强调解决问题要迅速,应选“雷厉风行”。故选C。
18.“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而“即使……也”表假设,所以排除C项,D项。括号后的句子是“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这应该是老问题,与“但其实还是个老问题”相衔接。故选A。
19.句子有两处语病,均为语序不当,一处是“从根本上”修饰“铸就思想防线”,应该紧邻“铸就思想防线”;二是“杜绝各种断的变种、防止形式主义反弹”中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先“反弹”在“变种”。故选D。
20.答案:①“你”改为“您”;
②“你能帮助我学习”改为“我在您的帮助下学习”;
③“深厚的教学造诣”改为“很高的教学水平”;
④“刮目相看”改为“非常敬重”;
⑤“改造”改为“学习”。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是学生给老师发的短信,考生要注意语言使用的场合、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在高中阶段,你能帮助我学习”中“你”使用不当,此处是称老师,应使用“您”;“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前一句的主语是“你”,后一句“深感荣幸”的主语应是“我”,此处偷换主语,故可以把前一句也改成以“我”为主语,即“我在您的帮助下学习”;“你的教学造诣是那样深厚”中“造诣”不当,此处是说“教学水平”,一般说“教学水平很高”;“刮目相看”使用不当;“好好改造”中“改造”使用不当,应改为“学习”。
21.答案::[示例]①自己才能生存;②不侵犯别人的利益;③但底线却不能缺失;
解析:①横线处后面是分号,根据上文“只有让别人生存”和下文“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可知,①处应填入“自己才能生存”。从②处前后句子可以看出,三个句子之间有递进关系,中间句应该是“不侵犯别人的利益”。③处后面强调了底线的重要性,说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东西,再根据“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可推断出③句是对上一句的转折。
22.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从主要对象的角度思考立意是最为保险的办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考生要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然后分析材料的类型,如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本题就属于名言类材料,名言的中心话题是“读书”与“旅行”“成长”“世界”的关系,考生可以从其中选择一组关系进行思考立意。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