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一、单选题
1.下列化肥中不属于氮肥的是( )
A. NH4Cl B. K2SO4 C. NH3 H2O D. CO(NH2)2
2.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在这个反应中,水、氢气、氧气的质量比是( )
A. 9:1:8 B. 1:8:9 C. 36:2:34 D. 9:8:1
3.下列肥料属于复合肥的是( )
A. K2CO3 B. NH4HCO3 C. KNO3 D. Ca(H2PO4)2
4.欲鉴别氢气、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甲烷五种气体,现有一盒火柴,还要用到下列( )
A. 装有蒸馏水的烧杯 B. 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C. 装有无色酚酞试液的烧杯 D. 干而冷的烧杯
5.“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物质的分类中正确的是( )
A. 空气、熟石灰、碘酒----混合物 B. 硫酸铵、氯化钾、尿素 ----氮肥
C. 硫酸铜、碳酸钙、纯碱---- 盐 D. 消石灰、小苏打、苛性钠 ----碱
6.下列物质能在pH=13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NaNO3、NaCl、KNO3、(NH4)2SO4 B. H2SO4、HCl、AgNO3、Na2SO4
C. KMnO4、CuCl2、Fe2(SO4)3、NaNO3 D. K2SO4、NaCl、K2CO3、NaOH
7.下列各组中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但看不到明显变化的是( )
A. KNO3、CuCl2 B. CuSO4、NaOH C. AgNO3、HCl D. Ca(OH)2、HNO3
8.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KCl固体中少量的MnO2 加适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 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 将生锈的铁丝长时间浸泡在足量的稀盐酸中
C 鉴别硫酸铵和硫酸钾固体 取样,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D 鉴别CuSO4、CaCO3、NaCl三种白色固体 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观察
A. A B. B C. C D. D
9.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2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NaCl BaCl2 Na2SO4 B. Na2CO3 NaCl Na2SO4
C. CuSO4 NaCl NaNO3 D. Na2SO4 HCl KCl
二、填空题
10.非接触红外人体测温仪,对人体体温的检测能及时发现新冠病毒。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
(2)硫酸铜和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说明金属活动性:铜比锌________(填“强”或“弱”)。
(3)写出NH4Cl中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该物质在农业上可用作________。
11.对光亮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表面变黑,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黑色物质的来源产生了兴趣,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小明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是烟灰.
小亮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可能是空气中的氧气与铜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小玲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既有烟灰又有氧气与铜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查阅资料】
A、酒精不充分燃烧会产生炭黑(即黑烟).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加热条件下能与金属铜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取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内,然后用 夹持试管,放在酒精灯的 部位加热 铜片变黑 推知 (填“小明”“小玲”或“小亮”)猜想错误.说明黑色物质的出现可能与空气中的 有关
实验二:取一支 20mL 的试管,将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中,塞上胶塞,并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的空气,封好胶塞并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趁热取下胶塞,观察现象 ①取下胶塞前的现象: ②取下胶塞后的现象: 小亮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
(I)实验一将铜片放入试管中加热,目的是排除 干扰.
(II)实验二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空气的目的是 .
(III)证明黑色物质不是烟灰,你还可以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IV)通过对黑色物质来源的探究,我们知道了金属铜的化学性质是 .
12.实验桌上现有包白色粉末,可能是氢氧化钠、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铜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现将其放入一干净的烧杯M中,加入足量的水后,固体全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为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讨论猜想】进过分析,针对白色粉末的组成,大家提出如下猜想:
小红:氢氧化钠、硫酸钠; 小华:氢氧化钠、碳酸钠;
小明:碳酸钠、硫酸钠; 小亮: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
【实验探究】四位同学共同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烧杯M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A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有气泡产生. 的猜想不正确
2).另取烧杯M中的少量溶液于另一试管B中,向其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小亮的猜想正确
3).继续向试管B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实验完毕后,同学们将试管A、B中的物质倒在同一烧杯中,然后过滤,滤液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有 .
13.图为黑龙江省农科院种植的玉米,请填写下列空白:
将玉米粒磨成面粉后,可以做一些面食,如:玉米饼、玉米面条等,这些食物为人类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 ;该营养素对生命活动的作用是 ;在玉米苗的生长过程中,有人说这块地应该施些钾肥才会使它生长的更好,你猜猜这部分玉米出现了 、 症状;你建议施用一种化肥的化学式是 .
14.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请回答:
(1)从组成角度看:氯化钠是由________组成.
(2)从微粒角度看:氯化钠是由________构成(用微粒符号表示).
(3)从制备角度看:将海水进行________可得到粗盐.除去粗盐中含有的SO42﹣、Ca2+、Mg2+等杂质,常加入过量的①Na2CO3溶液、②BaCl2溶液、③NaOH溶液,三种试剂的加入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液能生成氯化钠,工业上不用此反应制备氯化钠的原因是________ .
(4)从变化角度看:将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能生成一种碱、氢气和氯气(Cl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高中化学反应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另一类是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都没有改变的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判断上述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5.鸡蛋主要由蛋壳、蛋壳膜、蛋白、蛋黄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 , 里面覆盖一层蛋壳膜。我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此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1】
(1)鸡蛋白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是 。
(2)【查阅资料】
A.蛋壳是经过自然形成。科学手段检测蛋壳中含CaCO3约82%—85%,蛋白质15%—17%,并含多种微量元素;
b.蛋壳膜中蛋白质约占90%—93%。
【提出问题2】
蛋壳中的CaCO3含量是多少呢?小华拟将该蛋壳放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完成测定;小明拟通过蛋壳与稀盐酸反应完成测定。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设计方案】他们分别称取12.0 g蛋壳设计了以下不同的实验方案:
小华的方案:
称取12.0 g蛋壳研磨成粉末置于通风橱中,灼烧至质量不再减少,再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16g。则:产生的CO2质量 g,蛋壳中的CaCO3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3)小明的方案: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其他成分均不与稀盐酸反应,装置内试剂均足量)
【实验步骤】
① 出编号仪器的名称:a , b ;
② 按上图连接好装置后,并 ;
③ 向B装置中加入蛋壳样品后,先通入空气一会儿;
④ K1 , K2(填“打开”或“关闭”),向蛋壳样品中滴入10%的盐酸,直到B中 为止(填实验现象);
⑤ 再通入一会儿空气,目的是 ;
⑥ 将装置C中的固液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其质量;
⑦ 重复上述实验。
(4)【实验数据】重复实验,3次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C中沉淀质量(g) 19.68 19.75 19.67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① 上述数据能否用托盘天平称量 。(填“能”或“不能”)
② 若无A装置,直接通入空气,则测定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③ 实验重复3次的目的是 。
④ 请利用3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计算该蛋壳中的CaCO3含量 (已知:BaCO3相对分子量为197,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请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该空2分)
(5)【实验反思】
①下列各项措施中,能提高小明测定准确度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在装置A、B之间增加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B.缓缓滴加稀盐酸
C.在装置B、C之间增加盛有饱和NaHCO3的洗气瓶
②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小明的方案更合理,你认为小华方案存在较大误差的原因主要是 。
16.下图是某同学用来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时所采用的过滤操作图,试回答:
(1)有标号仪器的名称是a ;b ;c 。
(2)该图中存在的三处明显错误是:
① 、② 、③ 。
(3)小王同学在做水的净化实验时,经过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请你帮助他找出失败的原因 (答一条即可)
(4)过滤时,发现过滤速度很慢,请你帮他查找原因: (答一条即可)
17.一同学用某种粗盐进行提纯实验,步骤见图.
请回答:
(1)步骤①和②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
(2)步骤③判断加入盐酸“适量”的方法是________;步骤④加热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这是为了防止________,当蒸发皿中有较多量固体出现时,应________,用余热使水分蒸干.
(3)猜想和验证:
猜想 验证的方法 现象 结论
猜想Ⅰ:固体A中含CaCO3、MgCO3 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并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于试管口 ________ 猜想Ⅰ成立
猜想Ⅱ:固体A中含BaCO3 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先滴入________,再滴入Na2SO4溶液 有气泡放出,无白色沉淀 ________
猜想Ⅲ:最后制得的NaCl晶体中还含有Na2SO4 取少量制得的NaCl晶体溶于试管中的蒸馏水,________ ________ 猜想Ⅲ成立
18.
(1)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准备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
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
②选用装置B、C组合在实验室制取CO2 , 其验满的方法是 。 若改用装置F制备CO2 , 其优点是 。
(2)小雨同学在探究Al、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实验中,设计方案如下图:
①B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
②A试管中小雨在很长时间内都未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③实验成功后,小雨把两支试管中所有物质并倒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仍有不溶性固体,为此,小雨继续展开探究。
(3)[提出问题]不溶性固体中含有哪些成分?
[实验并得出结论]过滤,向滤出的不溶性固体滴加足量的稀硫酸,有气泡冒出,则该不溶性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是 。
(4)[反思与评价]小军同学用表面积相等的以上三种金属片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稀盐酸反应完成同样的探究,却意外发现铁片中加稀盐酸后,溶液变为黄色,试分析其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5)[拓展应用]小军实验结束后,将废液集中,经检测其中盐酸过量,还需处理至pH=7后排放,处理废液时除需pH试纸外可供选择的下列物质中不适合的是 。 (填序号)
a.NaOH溶液 b.AgNO3溶液 c.NaHCO3溶液 d. 生石灰 e.石蕊试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2.【答案】 A
3.【答案】 C
4.【答案】 B
5.【答案】 C
6.【答案】 D
7.【答案】 D
8.【答案】 B
9.【答案】 D
二、填空题
10.【答案】 (1)塑料
(2);弱
(3)-3;氮肥
11.【答案】 试管夹;外焰;小明;氧气;铜片不变黑色;铜片变黑色;酒精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灰;铜不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直接在酒精火焰上加热铜片,然后用湿布擦,无法擦去黑色物质;加热时铜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12.【答案】 小红;出现白色沉淀;沉淀一部分消失,并生成气泡;HCl和NaCl
13.【答案】 糖类;(在人体内)经氧化放出能量,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的体温提供能量;叶边缘发黄;倒伏;KNO3
14.【答案】 钠元素和氯元素 ;Na+ Cl﹣ ;蒸发结晶;②③①或③②①或②①③;碳酸钠、盐酸的成本比氯化钠高;2NaCl+2H2OCl2↑+H2↑+2NaOH;氧化还原反应
三、实验探究题
15.【答案】 (1)蛋白质
(2)4.84;91.7%
(3)分液漏斗;锥形瓶;检查气密性;关闭;打开;不再产生气泡;将生成的二氧化碳全排入到C中
(4)不能;偏大;减小实验误差;83.3%
(5)B;蛋壳中蛋白质灼烧也会产生气体
16.【答案】 (1)烧杯;漏斗;铁架台
(2)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上边缘
(3)滤纸破损
(4)滤纸没有紧贴漏斗
17.【答案】 (1)过滤
(2)滴加盐酸至恰好无气泡放出为止;局部过热造成固体(或溶液)飞溅;停止加热(或熄灭酒精灯)
(3)有气泡放出;烧杯底变浑浊(合理即可);滴入稀硝酸(或稀盐酸);猜想Ⅱ;不成立滴入BaCl2[或Ba(OH)2、或Ba(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18.【答案】 (1)A、D;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熄灭,则CO2已满;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2)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铝丝表面未砂纸打磨
(3)Fe和Cu;Fe+H2SO4=FeSO4+H2↑
(4)Fe2O3+6HCl=2FeCl3+H2O
(5)a、e
(
第
一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