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岳阳楼记》同步练习(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岳阳楼记》同步练习(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3 22:3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岳阳楼记》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
1.阅读《岳阳楼记》完成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连月不开 开我东阁门 别开生面
B.则有去国怀乡 待君久不至,已去 扬长而去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洞若观火
D.北通巫峡 政通人和 通宵达旦
(2)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在2、3段中作者提到“迁客骚人”的“悲”“喜”,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4)请结合《岳阳楼记》末段和链接材料末段,从运用的表达方式以及所抒发的情感两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链接材料】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节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
【注释】①按图:按照地图,文中指看着地图。②惠利:指恩惠利益。③作者:建造者。
2.阅读《岳阳楼记》,回答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叹为观止
B.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良辰美景
C.予观夫巴陵胜状 射者中,弈者胜 引人入胜
D.则有去国怀乡 乃记之而去 扬长而去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选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4)“一切景语皆情语”,选文与链接材料同写到岳阳楼的景色,其写作目的却各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有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3.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加点词语。
①百废具兴    
②前人之述备矣    
③日星隐曜   
④沙鸥翔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借“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表达自己“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和奉献精神。
C、作者善于以简驭繁,巧妙的转换内容和写法,比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二字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展开议论。
D、选文第③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湖景色,一阴一明,表明了作者观景心情由悲到喜的变化。
(4)有人说:《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链接材料中的“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所表达的感情是完全不同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链接材料具体分析。
姚崇,字元之,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黄门监①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②。愿公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③公也!”蝗害讫息。
(节选自:《新唐书 姚崇传》)
【注】:①黄门监:唐宦名。②必戾和气:必定会伤害天道和气。③诿:推脱。
4.阅读文言节选,完成问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横无际涯   
②薄暮冥冥    
③春和景明    
④去国怀乡    
⑤不以物喜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①段的景物描写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气势磅礴、水波壮阔的变化气象。又用“然则”引出提问式的议论,开启下文。
B.②③两段富有文采,作者以对偶、排比手法使两段内容形成对比,表现出不同的景象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可理解为“不因为外界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此句表明了迁客骚人的共同情怀。
D.“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可译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作者用这样一句感慨表达了对古仁人崇高思想境界的向往与敬慕之情。
(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这种忧患意识激励后代仁人志士奋发有为。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任选一则说明这种忧患意识各自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代)郑板桥《签竹图题诗》
【注】: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些小:很小。③吾曹:我们。
材料二
道光十八年,鸿胪寺①卿黄爵滋②请禁鸦片烟。则徐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宣宗深韪③之,授饮差大臣,赴广东查办。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二万余箱,亲莅虎门验收,焚于海滨。四十余日始尽。道光二十四年,(林则徐)新疆兴治电田。周历南八城,濬④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请给回民耕种,改屯兵刃操防。
(取材于《清史稿 林则徐传》)
【注】:①鸿胪寺:古代官署。②黄爵滋:清代官吏,倡导禁烟的先驱之一。③题:是,对。④濬:疏通,挖深。
5.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
①云归而岩穴暝   
②杂然而前陈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②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
(4)文章第②段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描写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事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弘之气。
《醉翁亭记》洋溢着    的和谐之音。
6.文言文阅读。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而或长烟一空 一碧万顷
C.把酒临风 执策而临之
D.南极潇湘 此乐何极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前人之述备矣    
③宠辱偕忘    
④微斯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5)杨绛先生曾说过“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又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怎样的精神品质呢?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岳阳楼记》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
1.阅读《岳阳楼记》完成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B 
A.连月不开 开我东阁门 别开生面
B.则有去国怀乡 待君久不至,已去 扬长而去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洞若观火
D.北通巫峡 政通人和 通宵达旦
(2)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在2、3段中作者提到“迁客骚人”的“悲”“喜”,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4)请结合《岳阳楼记》末段和链接材料末段,从运用的表达方式以及所抒发的情感两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链接材料】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节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
【注释】①按图:按照地图,文中指看着地图。②惠利:指恩惠利益。③作者:建造者。
【分析】参考译文:
原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链接材料: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能写一篇记。”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隐约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问来人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堤起名字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
大概深深考虑老百姓的人,在谋划一些事情时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很少的力气却取得很多的功效。抵挡天下的险阻,消除不可预测的担心,施恩于当地百姓并且惠及于荆州、湘潭、贵州、四川,凡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可以得到这个堤的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交通要道,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总共要有多少呢!假使修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子京太守给人和物带来的恩惠和便利,难道是可以用数字计算的吗?事情不担心干不成,而担心容易毁坏。自古以来那些有道德有才干的仁人,总想着为百姓兴利除弊,他们留下的遗迹到处都能见到。如果后来者都能像初建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直到今天依然能够得到实惠,普天之下还有不受恩惠的事情发生吗?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放晴/打开/开辟;
B.都是离开;
C.景观/看/看;
D.通向/顺利/整个。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要词语有:浮光,浮动的光;跃金,跳动的金子;静影,静静的月影;璧,圆形的璧玉。整句的意思是: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3、4段写了迁客骚人以外物的好坏自己的遭遇或喜或悲,和后面“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4)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方式的分析以及思想情感的把握。通过阅读《岳阳楼记》末段和链接材料末段可知,两段都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用抒情议论句点明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怀。原文作者以“古仁人”自况,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而通过链接材料“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中的这个句子可知,可知侧重的是表达对滕侯以民为本的情怀的赞美。
答案:
(1)B
(2)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便于将迁客骚人的恶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4)都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流露作者思想感情。原文抒发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材料侧重表达滕侯以民为本的情怀。
2.阅读《岳阳楼记》,回答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D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叹为观止
B.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良辰美景
C.予观夫巴陵胜状 射者中,弈者胜 引人入胜
D.则有去国怀乡 乃记之而去 扬长而去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选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4)“一切景语皆情语”,选文与链接材料同写到岳阳楼的景色,其写作目的却各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有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分析】【参考译文】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链接材料]登上南昌的滕王阁,(看到)赣江水从西边来流向北方,滕王阁与水相对,是高大雄伟的景观。但是比不上武昌的黄鹤楼。虽然水流的走向与滕王阁没有什么差别,但(黄鹤楼的)建造精巧,显得奇特而美丽,立在黄鹄矶的上面,并且三面临水,又因西对晴川楼、汉阳城而更加美丽。总之又都不如岳阳的岳阳楼。君山开来,万顷的洞庭湖,水天融合在一起,广大而无边无际,并不像滕王阁、黄鹤楼,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就能看完,所以它的风景最美,三座楼都面向西,岳阳楼更加雄伟。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A.不同。景象/观赏/所看到的。
B.不同。日光/景色/景色
C.不同。美好/胜利/美妙的境界。
D.相同。去,离开。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庙堂,此处指朝廷,朝堂;江湖,指僻远的地方。句意: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理解句子意思,再进行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表现了范仲淹超越个人的忧乐观,及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的情怀。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4)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岳阳楼记》写景是为后文议论服务的,重点是由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引出对古仁人博大情怀的议论。链接材料的写景,意在突出岳阳楼景色之壮观的。二者目的不同,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
(1)D
(2)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
(3)体现了作者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前,乐在天下人后的“先忧后乐”思想,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4)选文: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突出“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政治理想。材料:结合“登南昌滕王阁……然不若武昌黄鹤楼……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可见乙文是通过描写岳阳楼景观,并与滕王阁、黄鹤楼进行对比,意在突出岳阳楼的雄伟壮观,表达作者对岳阳楼的赞美之情。
3.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加点词语。
①百废具兴  同“俱”,全,皆 
②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完备 
③日星隐曜 光辉,日光 
④沙鸥翔集 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借“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表达自己“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和奉献精神。
C、作者善于以简驭繁,巧妙的转换内容和写法,比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二字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展开议论。
D、选文第③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湖景色,一阴一明,表明了作者观景心情由悲到喜的变化。
(4)有人说:《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链接材料中的“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所表达的感情是完全不同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链接材料具体分析。
姚崇,字元之,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黄门监①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②。愿公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③公也!”蝗害讫息。
(节选自:《新唐书 姚崇传》)
【注】:①黄门监:唐宦名。②必戾和气:必定会伤害天道和气。③诿:推脱。
【分析】参考译文:
①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②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③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④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⑤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他进也忧虑,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⑥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链接译文:
姚崇,字元之。开元四年,山东遭受重大蝗灾,民众又祭又拜,眼看着蝗虫吞食青苗却不敢捕杀。姚崇奏请捕杀蝗虫黄门监卢怀慎说:“大凡天灾,哪里可以用人力去制止呢!再说大量杀虫,必定会伤害天道和气。希望您能好好想想。”姚崇说:“如今蝗虫幸而还可以驱除,如果放纵不管,谷物都要被吃光了,百姓该怎么办?如果杀虫救人(天降灾祸),灾祸都归于我吧,我不会推卸给你!”蝗害最终平息。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全,皆。
②句意为: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备:详尽,完备。
③句意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日光。
④句意为: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览,观看,欣赏。得无,恐怕,是不是。句意为:(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②中重点词语有:安,哪里。制,制止。句意为:大凡天灾,哪里可以用人力去制止呢!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ABC.正确。
D.有误,“一阴一明”并非作者的观景心情。
故选:D。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政治理想;文本二中姚崇的话“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可以看出姚崇为了避免百姓遭受蝗灾,甘愿自己受罚,也体现了他先百姓,后个人荣辱得失的政治情怀。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①同“俱”,全,皆;②详尽,完备;③光辉,日光;④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2)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②大凡天灾,哪里可以用人力去制止呢!
(3)D
(4)不同意;两者本质是一样的,个人得失没有百姓重要;材料中姚崇为了避免百姓遭受蝗灾,甘愿自己受罚也要为百姓请命杀虫的行动,可以看出他先百姓,后个人荣辱得失的选择。
4.阅读文言节选,完成问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横无际涯 边 
②薄暮冥冥  迫近 
③春和景明  日光 
④去国怀乡  离开 
⑤不以物喜  因为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①段的景物描写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气势磅礴、水波壮阔的变化气象。又用“然则”引出提问式的议论,开启下文。
B.②③两段富有文采,作者以对偶、排比手法使两段内容形成对比,表现出不同的景象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可理解为“不因为外界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此句表明了迁客骚人的共同情怀。
D.“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可译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作者用这样一句感慨表达了对古仁人崇高思想境界的向往与敬慕之情。
(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这种忧患意识激励后代仁人志士奋发有为。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任选一则说明这种忧患意识各自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代)郑板桥《签竹图题诗》
【注】: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些小:很小。③吾曹:我们。
材料二
道光十八年,鸿胪寺①卿黄爵滋②请禁鸦片烟。则徐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宣宗深韪③之,授饮差大臣,赴广东查办。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二万余箱,亲莅虎门验收,焚于海滨。四十余日始尽。道光二十四年,(林则徐)新疆兴治电田。周历南八城,濬④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请给回民耕种,改屯兵刃操防。
(取材于《清史稿 林则徐传》)
【注】:①鸿胪寺:古代官署。②黄爵滋:清代官吏,倡导禁烟的先驱之一。③题:是,对。④濬:疏通,挖深。
【分析】参考译文: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材料一诗文翻译: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材料二:
道光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请求禁止鸦片烟。林则徐说:“这个祸害不除去,十年之后,不只没有筹措的军饷,而且没有可以使用的士兵。”宣宗深深同意,授予林则徐钦差大臣的身份,到广东查办。(随后)下檄文责令英国领事义律,接受查抄,并收缴英商待贩烟土。驱除整批地购入烟土的船只,收缴烟土两万多箱,林则徐亲自到虎门验收,在海边焚毁,历时40天才销毁完毕。道光二十四年,林则徐在新疆治理屯田。遍游南面的八个城,疏通水源,开辟沟渠,开垦田地三万七千余顷,请求给回族百姓耕种,更改屯兵制为操防制。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无边无际。际涯:边。
②句意为:到了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③句意为: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日光。
④句意为: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去:离开。
⑤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喜悲。以:因为。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则,就是;观,景象。句意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②重点词:斯,这;偕,一起;把,端。句意为: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和内容分析。
ABD.正确;
C.有误,从第四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知,这里写的是古仁人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而迁客骚人则是有“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怀。
故选:C。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两个人物的哪些行为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结合“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可知,作者把竹叶萧萧作响之声听成了民间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时刻关心百姓疾苦、时刻关心百姓生活的心情,把百姓的愁苦放在最前面,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结合“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知,作者虽然位卑,但是不忘忧国,把百姓的每件小事都放在心头,体现了作者为官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展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材料二结合道光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请禁鸦片烟。则徐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可知,林则徐在朝廷上毫不犹疑地支持黄爵滋的禁烟主张,力主内除烟弊,外抗强权,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结合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船,呈出烟土二万余箱,亲莅虎门验收,焚于海滨,四十余日始尽”可知,林则徐不惧外国侵略者的压力,亲莅虎门销烟,表现出对禁烟的坚决态度,体现出他迫切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民族精神与责任担当。结合“道光二十四年,(林则徐)新疆兴治屯田。周历南八城,漘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请给回民耕种,改屯兵为操防”可知,即使被贬新疆,林则徐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兴修水利,开垦良田,坚持操防,他置个人荣辱于度外,始终将百姓及国家安危放在第一位,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林则徐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全力奉献国家、民族,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情怀。
答案:
(1)①边;②迫近;③日光;④离开;⑤因为。
(2)①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②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3)C
(4)示例:材料一:诗人从写竹入手,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作为普通官吏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只要是有关民众疾苦,无论事情大小,都会放在心上。这首诗体现了郑板桥为民解忧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材料二:林则徐忧虑国家命运,在朝廷上毫不犹疑地支持黄爵滋的禁烟主张,力主内除烟弊,外抗强权,亲莅虎门销烟,体现出他迫切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民族精神与责任担当。被贬新疆,他兴修水利,开垦良田,坚持操防,这些都体现了他置个人荣辱于度外,始终将百姓及国家安危放在第一位的忧患意识。
5.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
①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②杂然而前陈者 摆放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表承接关系 
②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关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
(4)文章第②段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描写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事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弘之气。
《醉翁亭记》洋溢着  与民同乐 的和谐之音。
【分析】【参考译文】
①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②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③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④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暝:昏暗。
②句意:杂乱地摆放在前面。陈:摆放。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种基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
①句意: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而:表承接关系。
②句意: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而:表转折关系。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得,领会。寓,寄托。句意: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由“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可以看出: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根据“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与民同乐”。
答案:
(1)①昏暗;②摆放。
(2)①表承接关系;②表转折关系。
(3)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4)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
(5)与民同乐
6.文言文阅读。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而或长烟一空 一碧万顷
C.把酒临风 执策而临之
D.南极潇湘 此乐何极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②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③宠辱偕忘  一并 
④微斯人  如果没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5)杨绛先生曾说过“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又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怎样的精神品质呢?
【分析】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辨析。
A.不同。因为/来。
B.不同。全,都/一片。
C.相同。临,面对。
D.不同。尽头/穷尽。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①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属,同“嘱”,嘱托。
②句意: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备,详尽。
③句意: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偕,一并。
④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越,到了。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具,同“俱”,全,都。句意: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重点词:以,因为。物,外物。句意: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4)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这两句的意思是: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由此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跃金”来描摹有风时湖面上浮动的月光,用“沉璧”来描绘无风时倒映在湖中的月影,不仅词藻华丽,比喻形象,且意境也极为优美。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通过阅读最后一段,可知: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承载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答案:
(1)C
(2)①同“嘱”,嘱托;②详尽;③一并;④如果没有。
(3)①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有风时月光浮动在湖面上,无风时月影倒映在湖中的景象,词藻华丽,意境优美。
(5)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