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区2021年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
高一历史试题
2021.11
说明:1、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本试卷分选择题、综合题两部分。所有答案均应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1年9月2日,四川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独特的青铜金面具(如图)。与此同时,该遗址中还出土了与同时期的夏商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
A.古蜀文明领先中原
B.夏商直接管理古蜀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古蜀黄金冶炼发达
2.《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能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指
A.分封制
B.世官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上言论出自
A.《论语》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4.秦朝,尚书是掌通奏章的文书小吏,后逐渐能劾奏朝臣,参与选官。至西汉元帝时,竟号称“国家枢机”。尚书地位和权力的变化
A.推动监察机构力量的壮大
B.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顺应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
D.开创了贤臣政治的先河
5.下表所示为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些人物典故及其简介。这些典故反映出东晋
典故 涉及人物 简介
“王右军” 王羲之 王羲之系琅琊王氏子弟,凭借王氏在东晋王朝的影响力,曾出任右军将军
“寄奴(小儿)” 刘裕 刘裕出身寒微,幼年丧母后,寄居在舅家,小名唤“寄奴”,东晋末年为将时,曾被同朝为官的宰相蔑称为“寄奴小儿”
A.士族政治影响深远
B.军功集团左右朝政
C.阶层流动相对顺畅
D.文学艺术较为繁荣
6.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
A.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
B.胡汉交融是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
C.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
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被政府强行推广
7.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
A.印度佛教隔绝了家庭亲情
B.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
C.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
D.佛教吸收本土思想文化
8.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因漕运(运河)一时断绝,长安君臣濒临饿死。随后江南转运南米三万斛抵达,德宗赶到东宫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据此可知
A.大运河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B.唐德宗贞元二年因发生战乱致使漕运断绝
C.唐朝已不能有效地掌控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D.江南财赋已成为晚唐都城的重要经济来源
9.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
D.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
10.下面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图中“ ”处应填
A.东晋 B.南宋 C.元 D.北宋
11.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唐代妇女的地位高于男性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政治统一有利于女性解放
D.理学深刻影响民众观念
12.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
A.宣政院
B.西藏行省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13.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的衰落
B.专制皇权的强化
C.世家大族的衰落
D.科举制度的完善
14.徐光启说,“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进而认为,“惟市而后可以靖倭,惟市而后可以知倭,惟市而后可以制倭,惟市而后可以谋倭”。据此可知,他主张
A.开放贸易制倭
B.鼓励商业发展
C.实行海禁政策
D.打击海上走私
15.康雍乾时期,清朝采取了多种措施巩固疆域,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示意图中(1)处应填入下列措施中的哪一项
A.册封达赖和班禅
B.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C.平定葛尔丹叛乱
D.签订《尼布楚条约》
16.从1741年到1850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只增加了不到26%,而同期的中国人口增加了近3亿。这主要得益于
A.商人群体和商业市镇的兴起
B.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C.曲辕犁适应了不同土壤的耕作
D.政治的稳定利于农业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统一是中国古代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代”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希望达到什么政治述求?为此他提出了哪些主张?(8分)
(2)材料二指向秦始皇做的哪些历史事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事件的积极影响。(7分)
18.影视剧剧本有许多历史失真的地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剧本一 西汉统治者完全否定了秦代的政治制度。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分封亲属和功臣为王侯,又设置郡县;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来制约地方诸侯。
剧本二 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西汉蔡伦造改进纸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传播。
剧本三 汉武帝派遣班超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之路。
剧本四 东汉的王莽最大胆的改革是经济改革,面对土地兼并的情况,王莽下令禁止私人拥有大块土地,颁行均田制,规定土地国有并分给纳税农民,禁止蓄奴。
请找出以上剧本中五处不符合汉朝史实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每点2分,只写出信息不说明理由不给分)
19.科举制的推行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新兴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源自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士人治国的强烈需求,是对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政治文化的选择的继承,是建立在以儒家价值观念为核心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评体系。
——摘编自何宗海《科举制在唐朝的变异及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统治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诸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宋朝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殿试仅考策论,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著《宋代科举》
材料三 丁韪良多次强调科举制中所体现的“进步”元素。一方面,中国人自幼年开始读书,经历各个阶段,向秀才、举人、进士等更高层次不断努力的过程,体现了个人对“进步”的追求;另一方面,科举制经历不同历史时代,其考试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完善,体现了该制度本身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科举制也在制度层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摘编自王剑《论丁韪良对中国科举制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科举制产生的条件。(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所体现出的“进步”元素。(6分)
20.唐朝以来,中国的商业发展引人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 北宋熙宁年间,岁入缗钱六千万,南宋熙丰年闻为六千五百三十万缗,略高于北宋。北宋庆历中,每年商税收入为一千九百七十万缗,熙丰年间更多一些,约占缗钱的三分之一。
——《简明宋史》
材料四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信息。(6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的商业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3分)
(3)根据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2021年秋学期金坛区高一历史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16题
CDBCA
ADDDB
DABAC
B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15分)
(1)“三代”是指夏、商、周。(3分)
政治述求:追求“天下共主”:实现大一统。(2分)
政治主张:仁、以德治民、礼治(3分)
(2)历史事件:统一六国,建立秦朝:革除旧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4分)
影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3分)
18.【答案】(任答五点得10分)
第一处错误:西汉统治者完全否定了秦代的政治制度;理由:汉承秦制第二处错误:并启用身边的尚书令、侍中、常侍为中朝,来制约地方诸侯。理由:中朝是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第三处错误: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理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四处错误:造纸术的改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传播说法错误;理由: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第五处错误:汉武帝派遣班超两次出使西域;理由: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第六处错误:东汉的王莽;理由: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为新。
第七处错误:颁行均田制;理由: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开始推行的。
19.
【答案】(14分)
(1)隋朝实现大一统:士族地主走向没落,庶族地主参与国政(新兴统治阶级参政的需求);统治者热爱传统文化;士人治国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对以往政治文化的继承发展:儒学价值观提供考评依据。(任答五点得5分)
(2)分层次考试;政府主导:拄重实用性(重视策论):范围扩大(取消部分限制);避免姻亲关系(注重公平)(任答三点得3分)
(3)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利于社会公平公正。(任答三点得6分)
20.【答案】(13分)
(1)信息: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市”繁荣,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任答三点得6分)
(2)地位: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1分)
原因:政府重视商业发展,商业环境宽松,设立专业机构。(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新现象: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分)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