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复习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八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复习精品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4 08:1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七、八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复习
评价目标
时空学史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中考演练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3.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4.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时空学史
三方代表
三个阶段
四大战役
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集团(独裁内战)、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
战略防御(转战陕北)、战略进攻(挺进中原)、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两条主线
两种经济形式
四大变化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
交通通信、饮食服饰、传媒娱乐、风俗习惯。
时空学史
目的
概况
结果
意义
时间
1945年8月
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签署
“双十协定”
表明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争取和平的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
①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②欺骗人民,赢得政治主动
时间
名称
内容
1945年10月10日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①双方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知识点01:重庆谈判
图说历史
知识梳理
项目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重庆谈判
不同点 背景
结果
作用
相同点 (1)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2)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抗日主张
(3)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
(1)抗日战争后,人民渴望和平
(2)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
(3)蒋介石为发动内战准备时间
蒋介石被迫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揭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使中共赢得人民支持,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1)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2)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结果
重庆谈判VS西安事变
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历史信息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内战爆发
1946年6月,蒋介石围攻中原解放区
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和建立专制独裁政府的本质
1946.6开始→→1946.10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最高峰)→→1947.3全面进攻被粉碎(自卫反击战)
①毛泽东、周恩来-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
华东野战军 ——孟良崮战役
1947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标志
认识
陕北解放区
山东解放区
千里挺进大别山
时间
人物
军队
影响
知识点02:内战爆发
延安
青化砭
蟠龙
羊马河
延川
清涧
绥德
小河
米脂
责口镇
朱官寨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3---1948/3)
沙家店
中共中央进军方向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转战陕北:1947年,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对____________的进攻。
陕甘宁解放区
时间
法律依据
总路线
影响
结果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概况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03:解放区土地改革
图说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背景 时间
重要城市
领导人
作战军队
歼敌人数
结果意义
影响 经过连续作战,国共两党力量发生显著变化,国民党军队被动防御作战,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1948.9-1948.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锦州、黑山、沈阳、营口(东北地区)
徐州、陈官庄、碾庄、双堆集(山东、安徽、河南等省)
北平、天津、张家口(华北地区)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聂荣臻等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东北人民解放军、华北人民解放军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知识点04: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战略防御形势图( 1946年6月一1947年6月)
解放战争战略转折形势图(1947年6月—1948年9月)
渡江战役
南京解放
胜利原因
1949年4月
横渡长江,发动渡江战役,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宣告了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亡,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影响
时间
概况
知识点05: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图说历史
重难点归纳: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历史事件 合作/分裂的标志 合作成果/分裂危害
第一次合作
分裂
第二次合作
分裂
启示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创建黄埔军校及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国共对峙,给日本进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完全胜利
台湾问题悬而未决,祖国至今尚未统一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国共两党更需要以民族大义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
发展阶段 特点 原因 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产生
洋务运动的诱导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产生
发展
外商企业的刺激;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张謇、荣氏兄弟)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的春天
①国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国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及共产党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逐渐凋谢
①国外: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②国内: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为抗战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知识点06: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示意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①发展过程艰难曲折,总体来说还比较落后;
②行业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张謇
荣宗敬
卢作孚
侯德榜
荣德生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①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艰难;②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安。
启示: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无从发展,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②民族独立、社会民主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张謇的大生纱厂
卢作孚的民生公司
项目 民国时期的民族企业 清政府时期的洋务企业
不同点 根本目的
性质
类型
管理方式
相同点 目的 阻碍 作用 民国时期的民族企业VS清政府时期的洋务企业
抵制洋货,发展民族经济,实业救国 。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近代资本主义企业。
带有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企业。
以轻工业为主,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近代先进管理方式。
官督商办、官办。
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实力。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
原因
表现
特点
(1)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传入中国
(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推行了一系列措施
装束上——剪辫、易服(新式旗袍、中山装、西服等)、劝禁缠足
礼节上——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
称谓上——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
(2)饮食、服饰、婚丧、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西餐、洋烟、洋酒、流行时装、烫发流行;文明结婚、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出现;公园、咖啡馆等风行)
不平衡性;总体特征: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2)反映了中国社会面貌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革新,有利于推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有利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促进民主、平等等思想传播
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
(1)交通:19世纪70年代以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知识点07:近代社会习俗变化
茅以昇设计了我国第一座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
詹天佑独立设计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中国的飞机之父——冯如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民国时期上海的街道景色
民国时期中山装
民国时期改进的旗袍
概况
代表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制
学制革新
洋务运动时期——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甲午战争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
教学内容既有中国传统儒学,又有西方学科,中西结合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
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意义
历程
特点
地位
(1)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开设
(2)1912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3)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办学方针,成为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阵地之一
知识点08:近代新式教育发展
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张之洞创办福州船政学堂——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
甲午战后,清政府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
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
1872年创办的《申报》
新文化运动期间创办《新青年》
1897年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中共在解放区创办新华书店
概况
报刊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外文报刊
民国时期著名报纸—上海《申报》、天津《大公报》、上海《新闻报》、延安《解放日报》
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上海《东方杂志》、陈独秀《新青年》、邹韬奋《生活》
1872年在上海创办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比较翔实的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
新式报刊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申报》
影响
创办
地位
作用
知识点09: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图说历史
报刊 《时务报》 (1896年创办) 《国闻报》 (1897年创办) 《民报》 (1905年创办) 《青年杂志》(1915年创办) 《解放日报》 (1941年创办) 《申报》
(1872年创办)
宣传思想
影响
维新变法思想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无产阶级的路线、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
体现了中国政治近代化、思想近代化的探索
见证了解放战争的发展历程
见证、记录晚清以来中国曲折的发展历程
近代报刊
出版结构
影响
其他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
影响
1897年在上海创办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等
(2)成为社会变革运动中的重要推动要素,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创办
地位
(1)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识的人才群体
知识点10: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文学
美术
音乐
电影
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宏篇巨作,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作曲《黄河大合唱》。
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赵丹、周璇等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
鲁迅的《狂人日记》(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阿Q正传》(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小说,《白毛女》。
知识点11:文学艺术的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雷雨》
齐白石的画的虾
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
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作曲《黄河大合唱》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十字街头》剧照
《马路天使》剧照
《渔光曲》剧照
思维导图
1.(2021·江苏中考真题)1945年,文学家郑振铎写道:“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士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2.(2021·湖南中考真题)“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并且取得了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的历史意义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3.(2021·内蒙古中考真题)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D
C
B
中考演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