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练 07 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选择题50题)
时空坐标
二、七上第4单元核心知识点
. 曹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 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4). 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齐民要术》、书法艺术、农历。
三、紧扣核心知识点精编50题
1.(2021·山东滨州市·七年级期末)“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北平袁绍,南拒孙刘”,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国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攻打南方的刘邦和孙权。D项符合题意。由“南拒孙刘”,可知AB两项不合题意;诸葛亮曾经辅佐刘备。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2021·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七年级期末)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刮骨疗伤”的故事: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小明同学进一步查阅史料发现: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①关羽中箭是在华佗死后 ②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
③《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 ④文学作品是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关羽中箭是在华佗死后;《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才这样描述,这说明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故①②④符合题意;《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③的说法太绝对,故不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3.(2021·云南玉溪市·七年级期末)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称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打败对手袁绍“统一中国北方”的著名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八王之乱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答案】D
【详解】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史称官渡之战,D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之间的战役,A不符合题意;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B排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4.(2021·河南郑州市·七年级期末)下图两场战役的相同点是
A.曹操均取得了胜利 B.都影响了当时的政局
C.都发生在长江流域 D.都体现诸葛亮的智谋
【答案】B
【详解】材料所反映的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二者都影响了当时的政局,B正确;赤壁之战曹操战败,排除A;官渡之战不在长江流域,排除C;官渡之战与诸葛亮无关,排除D。
5.(2021·河北衡水市·七年级期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述的这场战役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促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景象 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B
【详解】根据“赤壁”“周瑜于此破曹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在赤壁对峙。周瑜使用火攻,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200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景象,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1·山东聊城市·七年级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 哪一幅图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D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排除AB;;“刘备”“孙权”的位置对应错误,排除C。故选D。
7.(2021·广东佛山市·七年级期末)据历史记载,吴国战船上下五层,可容纳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长二十丈,载重万斛;孙权还多次派遣万人船队北航辽东,南通海南岛。据此可知吴国
A.海外贸易范围广 B.造船业很发达
C.重视农业的生产 D.海战捷报频传
【答案】B
【详解】根据“吴国战船上下五层,可容纳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长二十丈,载重万斛;孙权还多次派遣万人船队北航辽东,南通海南岛”可以看出当时吴国的造船技术发达,能够造大船,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外贸易和战争,排除AD;造船与农业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8.(2021·山东青岛市·七年级期末)观察三国鼎立示意图,对A、B、C三处描述正确的是
A.A处是蜀国,B处亡于280年,C处建立者是曹操
B.A处是魏国,B处亡于260年,C处建立者是曹丕
C.A处是蜀国,B处亡于280年,C处建立者是曹丕
D.A处是蜀国,B处亡于260年,C处建立者是曹操
【答案】C
【详解】根据“三国鼎立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所以A是蜀,B是吴,C是魏,吴国灭亡于280年,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C。
9.(2021·河南信阳市·七年级期末)在小刚的印象中,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京剧中的“花面奸臣”。但是,经过历史课上的学习,他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下列他对曹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从长安接到洛阳
B.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给孙刘联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刘备,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选项C符合题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从长安接到许昌,A排除;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B排除;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的是袁绍,D排除。故选C。
10.(2021·内蒙古乌海市·七年级期末)曹操在文学巨著《三国演义》中以“奸雄”形象出现,但历史上的他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杰出人物。他的“作为”有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招揽人才 ②采用屯田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③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④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D
【详解】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招揽人才,①符合题意;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葱丝农业生产,②符合题意;③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的是孙权,排除;④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与曹操无关,排除。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
11.(2021·山东聊城市·七年级期末)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你认为司马容于317年重建晋王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A.公元3世纪初 B.公元3世纪末
C.公元4世纪初 D.公元4世纪末
【答案】C
【详解】根据“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可知,317年用世纪、年代表示是公元前4世纪初期,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12.(2021·广西百色市·七年级期末)下边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古代民族交融 B.古代宗教传播
C.古代商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A
【详解】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片可知,胡人内迁和汉人南迁,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以及学做面食的汉族妇女都体现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商业和经济,故排除BCD项。故选A。
13.(2021·安徽安庆市·七年级期末)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和西晋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短暂而亡 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①说法正确;秦朝和西晋都不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②说法错误;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灭亡。西晋建立于266年,316年灭亡。从而得出秦朝、西晋都短暂而亡。③说法正确;秦朝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而西晋则不是。④说法错误;从而得出①③说法正确,②④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ACD不正确;故选B。
14.(2021·广东佛山市·七年级期末)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习历史知识。以下思维导图(见下图)中甲、乙两处应分别填写
A.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B.尊王攘夷西晋灭亡
C.西晋衰落尊王攘夷 D.西晋灭亡八王之乱
【答案】A
【详解】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封王掌握实权、西晋皇帝昏庸指向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王掌握实权、西晋皇帝昏庸导致了八王之乱,故甲处应填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后,西晋逐渐衰落,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导致人口大规模南迁,故乙处应填西晋衰落,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本题选A。
15.(2021·山东菏泽市·七年级期末)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
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包括:西晋统治者上层的腐化,随着西晋社会经济的恢复,以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开始腐化、奢侈、浪费成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主要表现为“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的开始相互攻杀;少数民族和流民的起义,在苛捐杂税和地主和官员欺压下,农民纷纷失去了土地,转为流民,西晋政府无视流民存在,百姓无法生活,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流民起义。西晋政府对内迁的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使少数民族进行反抗。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是能够促进西晋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西晋灭亡的原因不包括②。故选C。
16.(2021·安徽合肥市·七年级期末)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演变图,其中指代西晋政权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史在三国之后,西晋统一了三国政权,之后西晋灭亡进入东晋时期,故A符合题意;317年--420年的政权是东晋,故B不符合题意;十六国之后是北朝,故C不符合题意;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2021·贵州遵义市·七年级期末)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在他带头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一现象说明西晋
A.百姓富足 B.经济发达
C.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化 D.整个社会道德败坏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反映了统治者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斗富,追求享乐。说明西晋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C符合题意;ABD现象在题干中文字不能反映,排除。故选C。
18.(2021·河南周口市·七年级期末)下面示意图演示了西晋灭亡的原因。图中“ ”处应填的史实是
A.国人暴动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五胡内迁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故选C;国人暴动发生于西周时期,排除A;七国之乱发生于汉朝,排除B;五胡内迁是外患,而非内乱,排除D。
19.(2021·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七年级期末)魏晋以来,内迁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表明
A.民族交融成果显著 B.民族纷争完全消失
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黄河流域适合游牧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魏晋以来逐渐地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各民族大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0.(2021·天津七年级期末)史料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的故事,下图的“晋墓壁画”反映了贵族欣赏乐器演奏的画面。二者反映出西晋王朝灭亡原因之一是
A.皇族为争权夺利,内战不休,引发“八王之乱”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C.皇帝暴病而亡 D.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与“贵族欣赏乐器演奏”的内容都反映了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不求上进,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题干图片不能反映出来,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2020·山东枣庄市·七年级期末)《晋书 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反映了某一地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一地区指的是
A.山东地区 B.关中地区 C.西域地区 D.江南地区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课本所学,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安居乐业。D正确;ABC与题干地区不符,排除;故选D。
22.(2020·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东晋建立后,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以下描述与之相符的是
A.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严刑苛法,横征暴政 D.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朝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A项荆扬是南方的荆州扬州,由于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促进了东晋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A项符合题意。B项指的是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的情景;C项与题意不符;D项指的是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首领,使北部边疆出现了几十年的和睦安宁局面。故选A。
23.(2020·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下图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东汉和西晋都是全国统一的朝代 B.西晋结束了三国并立的局面
C.西晋与东晋曾经南北对峙 D.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有很多政权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于317年。西晋灭亡于316年,因此东晋是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政权。C符合题意;ABD项表述与史实相符,排除。故此题选择C。
24.(2020·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下图为南朝青瓷莲花尊,反映了当时南方制瓷业较高的发展水平。除制瓷业以外,还有哪些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①缫丝 ②冶铸 ③造纸 ④制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南朝”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在南方的统治,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南方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朝的缫丝、冶铸、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答案选择D
25.(2020·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期间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各政权之间的纷争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都发生在汉帝国崩解之前,排除。故选D。
26.(2020·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年代史是记录历史上所发生大事的工具。下列年代尺中哪一选项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A. B.
C. D.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是出现在西汉初期,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黄巾起义出现在东汉末期,淝水之战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27.(2021·山西临汾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知识卡片,空格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建康 B.洛阳 C.建业 D.长安
【答案】A
【详解】司马睿建立的晋朝被称为东晋,东晋定都建康,故选A;洛阳和长安都不是东晋的都城,排除BD;建业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排除C。
28.(2021·陕西咸阳市·七年级期末)历史学家罗香林记述:“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他记述的这一历史现象
A.激化了南北方的矛盾 B.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有利于东晋统一全国 D.将战乱转移到了南方
【答案】B
【详解】“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反映了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我国人口的两次南迁。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直接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B正确;A与材料无关。A错误;东晋没有实现国家统一,C错误;D史实错误,D错误。综上故选B。
29.(2021·全国七年级)读图说史:读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北方人民的南迁,不仅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也改变了南方人的社会生活。因此解读正确的是D;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30.(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南朝《宋书》)。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C.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识是: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南朝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故选C。
31.(2021·河南郑州市·七年级期末)下列成语典故出自下图所示战役的是
A.一鸣惊人 B.卧崭尝胆 C.闻鸡起舞 D.草木皆兵
【答案】D
【详解】草木皆兵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主要意思是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D项正确;AB项是春秋时期,排除AB;C项是指传说中,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与图片信息不符合,排除C。
32.(2021·陕西榆林市·七年级期末)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一场著名战役,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西晋 ②淝水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兵攻晋 ④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进行决战。由此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①说法错误;苻坚是不顾一致反对,率兵攻晋,可见,他没有得到大臣和军民的支持,③说法错误。因此,①③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在淝水之战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②说法正确。淝水之战爆发的时间为383年,即4世纪后期,④说法正确。因此,②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或④的ABC项。故选D项。
33.(2021·安徽合肥市·七年级期末)庐江县某校张明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北魏孝文帝统一了北方,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知,图片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属于秦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B不符合题意;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原始社会时期,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4.(2021·河南信阳市·七年级期末)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人出使北方归来后,感慨不己:“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城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突厥族 D.蒙古族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所以出现了题干中“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的感慨,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两宋以来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统一中国,定都大都(今北京),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5.(2021·四川遂宁市·七年级期末)“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全国经济快速发展 B.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D.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可知是商鞅变法;“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反映的魏孝文帝改革。结合课本所学,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法,商鞅进行变法,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内迁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交融。C正确;D排除;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的汉化过程,没有促进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A排除;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B排除;故选C。
36.(2021·广东江门市·七年级期末)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当时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B.是否要迁都
C.怎样加强王室权威 D.如何统一全国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接受先进的文化”可得出,作者认为北魏在中原建立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持拓拔氏旧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习惯,还是学习先进文化,进行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在中原建立后,由于鲜卑族拓拔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各族人民困难重重,故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故A项正确;BCD项的信息都没有在题干信息里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
37.(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历史活动课上小明向同学们展示了以下几幅图片,根据这些图片判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B
【详解】根据图1“官渡之战”、图2“三国鼎立示意图”图3“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图4“北魏帝王出御图”结合知识,可知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故选B。
38.(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以下表述在材料中能得到直接支持的是
A.北魏孝文帝运用智慧才迁都成功 B.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
C.北魏孝文帝禁用了本民族的语言 D.北魏孝文帝改革致使北魏被同化
【答案】C
【详解】根据“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可知,北魏孝文帝禁用了本民族的语言,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
39.(2021·江苏徐州市·七年级期末)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融合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答案】B
【详解】根据“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书法艺术,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江南经济开发和南北政权对峙,故排除CD项。故选B。
40.(2021·广东江门市·七年级期末)南朝时,梁朝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原本对北魏非常不屑,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统。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承认南朝自愧不如。这说明
A.改革使北魏在南北较量中占优势 B.陈庆之放弃了“正统”思想
C.北方民族之间大交融的进程加快 D.北魏政权迁都洛阳是明智的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原本对北魏非常不屑,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可以得出,陈庆之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肯定了北魏改革的成效,故A符合题意;材料显示的是陈庆之肯定了北魏改革的成效,但不能说明陈庆之放弃了“正统”思想,故B不符合题意;北方民族之间大交融的进程加快,与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北魏政权迁都洛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1.(2021·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南北朝时期开始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宗教的艺术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这一“外来宗教”是指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答案】B
【详解】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故B正确;排除ACD。
42.(2021·广西河池市·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所示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画作的局部图,是顾恺之以三国时期曹植的名赋为题材创作的,它是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帝后礼佛图》 D.《清明上河图》
【答案】B
【详解】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曹植曾经做过《洛神赋》,故《洛神赋图》符合题意,答案为B,排除A;C是龙门石窟中的浮雕,不是绘画,排除;D的作者是张择端,排除。
43.(2021·河南南阳市·七年级期末)“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日: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下列哪本著作也体现类似思想
A.《伤寒杂病论》 B.《大明历》 C.《齐民要术》 D.《后汉书》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故日: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结合所学知识,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作物必须因地制宜,能够体现题干材料的内容,C正确;《伤寒杂病论》是医学类著作,排除A;《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排除B;《后汉书》是一部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排除D。故选C。
44.(2021·河南郑州市·七年级期末)下列三幅图片的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古代文学艺术辉煌 B.古代手工业工艺高超
C.古代科技成就卓著 D.古代医药学成果丰颈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伤寒论》是医学著作;《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水经注》是地理著作,这三者显示了古代科技成就显著,故C符合题意;古代文学艺术辉煌,说法片面,故A不符合题意;古代手工业工艺高超,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古代医药学成果丰颈,说法片面,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5.(2021·重庆梁平区·七年级期末)列举表格是同学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哪一方面的史实
A.农业发展的原因 B.手工业的发展 C.农业发展的表现 D.商业的繁荣
【答案】C
【详解】土地开垦、育秧移栽和种植药材这些都和农业生产有关,所以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选C,排除A;表格中的史实和农业生产有关,与手工业、商业无关,排除BD。
46.(2021·山西临汾市·七年级期末)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其艺术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下列关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群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北魏统治者宣扬佛教
B.这一时期,佛教已经传入中国
C.这些雕像,与外来佛教造像的特点完全一致
D.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统治者宣扬佛教,开凿了众多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AB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47.(2021·贵州毕节市·七年级期末)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其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家是
A.钟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B符合题意;ACD项与“天下第一行书”无关,排除。故选择B。
48.(2021·广东佛山市·七年级期末)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比西汉时增加了许多,使用方法也有改进。这反映了贾思勰
A.强调生产因地制宜 B.强调种植不误农时
C.重视介绍生产工具 D.提出多种经营思想
【答案】C
【详解】分析题干的“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重视介绍生产工具,故C符合题意;强调生产因地制宜和强调种植不误农时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B;提出多种经营思想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故选C。
49.(2021·福建厦门市·七年级期末)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贾思勰 B.张仲景 C.祖冲之 D.宋应星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C符合题意;贾思勰著农学著作《齐民要术》,A排除;张仲景是东汉名医,B排除;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D排除。故选择C。
50.(2021·重庆北碚区·七年级期末)《国家宝藏》第五期节目中说到:小小马镫是改变世界军事史的伟大“中国发明”。以下能为这个评论提供依据的是
①马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作战方式的变革
②马镫的传播历程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③马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贸易的发展
④使用成熟的马镫后,骑兵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蹬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改变了当时的作战方式,正是因为有马蹬才会有骑兵以至于骑士的出现,可以说马蹬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使用成熟的马镫后,解放了双手,依靠马镫来控制身体的平衡,双手持兵器砍杀,而且还可以在马上发射弓弩和射箭,极大了增强了骑兵的战斗力。因此,①④正确,故选D项;②③都与“小小马镫是改变世界军事史的伟大发明”不符合,排除含有②或③的ABC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练 07 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选择题50题)
时空坐标
二、七上第4单元核心知识点
. 曹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 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4). 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齐民要术》、书法艺术、农历。
三、紧扣核心知识点精编50题
1.(2021·山东滨州市·七年级期末)“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2.(2021·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七年级期末)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刮骨疗伤”的故事: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小明同学进一步查阅史料发现: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①关羽中箭是在华佗死后 ②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
③《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 ④文学作品是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1·云南玉溪市·七年级期末)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称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打败对手袁绍“统一中国北方”的著名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八王之乱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4.(2021·河南郑州市·七年级期末)下图两场战役的相同点是
A.曹操均取得了胜利 B.都影响了当时的政局
C.都发生在长江流域 D.都体现诸葛亮的智谋
5.(2021·河北衡水市·七年级期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述的这场战役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促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景象 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6.(2021·山东聊城市·七年级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 哪一幅图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7.(2021·广东佛山市·七年级期末)据历史记载,吴国战船上下五层,可容纳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长二十丈,载重万斛;孙权还多次派遣万人船队北航辽东,南通海南岛。据此可知吴国
A.海外贸易范围广 B.造船业很发达
C.重视农业的生产 D.海战捷报频传
8.(2021·山东青岛市·七年级期末)观察三国鼎立示意图,对A、B、C三处描述正确的是
A.A处是蜀国,B处亡于280年,C处建立者是曹操
B.A处是魏国,B处亡于260年,C处建立者是曹丕
C.A处是蜀国,B处亡于280年,C处建立者是曹丕
D.A处是蜀国,B处亡于260年,C处建立者是曹操
9.(2021·河南信阳市·七年级期末)在小刚的印象中,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京剧中的“花面奸臣”。但是,经过历史课上的学习,他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下列他对曹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从长安接到洛阳
B.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给孙刘联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刘备,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0.(2021·内蒙古乌海市·七年级期末)曹操在文学巨著《三国演义》中以“奸雄”形象出现,但历史上的他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杰出人物。他的“作为”有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招揽人才 ②采用屯田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③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④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1.(2021·山东聊城市·七年级期末)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你认为司马容于317年重建晋王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A.公元3世纪初 B.公元3世纪末
C.公元4世纪初 D.公元4世纪末
12.(2021·广西百色市·七年级期末)下边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古代民族交融 B.古代宗教传播
C.古代商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13.(2021·安徽安庆市·七年级期末)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和西晋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短暂而亡 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2021·广东佛山市·七年级期末)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习历史知识。以下思维导图(见下图)中甲、乙两处应分别填写
A.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B.尊王攘夷西晋灭亡
C.西晋衰落尊王攘夷 D.西晋灭亡八王之乱
15.(2021·山东菏泽市·七年级期末)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
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2021·安徽合肥市·七年级期末)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演变图,其中指代西晋政权的是
A.A B.B C.C D.D
17.(2021·贵州遵义市·七年级期末)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在他带头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一现象说明西晋
A.百姓富足 B.经济发达
C.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化 D.整个社会道德败坏
18.(2021·河南周口市·七年级期末)下面示意图演示了西晋灭亡的原因。图中“ ”处应填的史实是
A.国人暴动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五胡内迁
19.(2021·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七年级期末)魏晋以来,内迁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表明
A.民族交融成果显著 B.民族纷争完全消失
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黄河流域适合游牧
20.(2021·天津七年级期末)史料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的故事,下图的“晋墓壁画”反映了贵族欣赏乐器演奏的画面。二者反映出西晋王朝灭亡原因之一是
A.皇族为争权夺利,内战不休,引发“八王之乱”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C.皇帝暴病而亡 D.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
21.(2020·山东枣庄市·七年级期末)《晋书 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反映了某一地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一地区指的是
A.山东地区 B.关中地区 C.西域地区 D.江南地区
22.(2020·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东晋建立后,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以下描述与之相符的是
A.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严刑苛法,横征暴政 D.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23.(2020·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下图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东汉和西晋都是全国统一的朝代 B.西晋结束了三国并立的局面
C.西晋与东晋曾经南北对峙 D.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有很多政权
24.(2020·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下图为南朝青瓷莲花尊,反映了当时南方制瓷业较高的发展水平。除制瓷业以外,还有哪些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①缫丝 ②冶铸 ③造纸 ④制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2020·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6.(2020·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年代史是记录历史上所发生大事的工具。下列年代尺中哪一选项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A. B.
C. D.
27.(2021·山西临汾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知识卡片,空格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建康 B.洛阳 C.建业 D.长安
28.(2021·陕西咸阳市·七年级期末)历史学家罗香林记述:“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他记述的这一历史现象
A.激化了南北方的矛盾 B.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有利于东晋统一全国 D.将战乱转移到了南方
29.(2021·全国七年级)读图说史:读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30.(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南朝《宋书》)。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C.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31.(2021·河南郑州市·七年级期末)下列成语典故出自下图所示战役的是
A.一鸣惊人 B.卧崭尝胆 C.闻鸡起舞 D.草木皆兵
32.(2021·陕西榆林市·七年级期末)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一场著名战役,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西晋 ②淝水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兵攻晋 ④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
33.(2021·安徽合肥市·七年级期末)庐江县某校张明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4.(2021·河南信阳市·七年级期末)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人出使北方归来后,感慨不己:“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城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突厥族 D.蒙古族
35.(2021·四川遂宁市·七年级期末)“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全国经济快速发展 B.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D.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36.(2021·广东江门市·七年级期末)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当时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B.是否要迁都
C.怎样加强王室权威 D.如何统一全国
37.(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历史活动课上小明向同学们展示了以下几幅图片,根据这些图片判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38.(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以下表述在材料中能得到直接支持的是
A.北魏孝文帝运用智慧才迁都成功 B.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
C.北魏孝文帝禁用了本民族的语言 D.北魏孝文帝改革致使北魏被同化
39.(2021·江苏徐州市·七年级期末)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融合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40.(2021·广东江门市·七年级期末)南朝时,梁朝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原本对北魏非常不屑,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统。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承认南朝自愧不如。这说明
A.改革使北魏在南北较量中占优势 B.陈庆之放弃了“正统”思想
C.北方民族之间大交融的进程加快 D.北魏政权迁都洛阳是明智的
41.(2021·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南北朝时期开始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宗教的艺术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这一“外来宗教”是指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42.(2021·广西河池市·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所示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画作的局部图,是顾恺之以三国时期曹植的名赋为题材创作的,它是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帝后礼佛图》 D.《清明上河图》
43.(2021·河南南阳市·七年级期末)“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日: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下列哪本著作也体现类似思想
A.《伤寒杂病论》 B.《大明历》 C.《齐民要术》 D.《后汉书》
44.(2021·河南郑州市·七年级期末)下列三幅图片的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古代文学艺术辉煌 B.古代手工业工艺高超
C.古代科技成就卓著 D.古代医药学成果丰颈
45.(2021·重庆梁平区·七年级期末)列举表格是同学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哪一方面的史实
A.农业发展的原因 B.手工业的发展 C.农业发展的表现 D.商业的繁荣
46.(2021·山西临汾市·七年级期末)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其艺术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下列关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群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北魏统治者宣扬佛教
B.这一时期,佛教已经传入中国
C.这些雕像,与外来佛教造像的特点完全一致
D.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
47.(2021·贵州毕节市·七年级期末)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其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家是
A.钟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48.(2021·广东佛山市·七年级期末)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比西汉时增加了许多,使用方法也有改进。这反映了贾思勰
A.强调生产因地制宜 B.强调种植不误农时
C.重视介绍生产工具 D.提出多种经营思想
49.(2021·福建厦门市·七年级期末)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贾思勰 B.张仲景 C.祖冲之 D.宋应星
50.(2021·重庆北碚区·七年级期末)《国家宝藏》第五期节目中说到:小小马镫是改变世界军事史的伟大“中国发明”。以下能为这个评论提供依据的是
①马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作战方式的变革
②马镫的传播历程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③马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贸易的发展
④使用成熟的马镫后,骑兵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