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 《百家争鸣》为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8课。本课承接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及进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社会更加动荡,原有的制度分崩离析的社会背景。点出在此社会大变革的形势下,思想文化领域空前繁荣,即“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思想的变革与秩序的重建方面对本单元进行了总结。
2.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本课共分为三目,分别为:“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子目呈现方式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3. 本课教学内容中“老子”和“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学派在春秋时期的发端;而“百家争鸣”则是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争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春秋时期的思想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引用《论语》、《道德经》等书中的语录,培养学生运用可信的史料去重现真实历史;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比较不同学派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史料实证)。
2. 利用诸子百家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重构百家争鸣特定的时空框架,学生通过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学派的观点(时空观念)。
3. 通过联系生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家国情怀)。
4.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利用唯物史观的立场去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这一现象(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孔子及其思想,百家争鸣中主要思想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
2. 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视频,以此学生可以把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及主流思想联系起来。然后引入新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今天所学的百家争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正课讲授。
环节一:动荡不安思潮涌
材料1: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部编人教版七上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材料2:“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 、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 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通过材料分析,回忆前几课所学,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并导入第二个环节,了解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
环节二:乱而思治春秋诸子
通过史料研读结合课文,找寻老子、孔子相关信息,理解二者思想。
老子:
材料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材料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材料3: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
孔子:
材料1:“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材料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3: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教师分析孔子的政治思想。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2)孔子强调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可他又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过渡: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
孔子的教育成就。
(1)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孔子教育成就的内容,然后归纳一下。
孔子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孔子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孔子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2)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专心从事教育,整理古籍,还根据鲁国的历史编成《春秋》一书。孔子死后,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分成多个流派,孔子的学说被发扬光大。到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分析材料进一步思考孔子及其学说的影响?
材料1: 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 ,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2:1994年,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3: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孔门弟子”。
1)孔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提出的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2)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过渡:同学们,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比较活跃的第一个时期便是春秋战国时期。而活跃,主要是针对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而言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
环节三:思想迸发战国争鸣
阅读教材40-41页,完成表格。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学生通过此环节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教师对各学派的思想结合具体事例典故进行说明,引导学生对各学派思想的进一步理解。
想一想“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形成。2)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各陈劝说,相互抨击,取长补短。
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剧变,你认为哪一种学派更适合作为当时的治世良方?为什么?
法家 反对空谈主义、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富国强兵,在战国争雄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合材料思考百家争鸣的影响?
材料1:“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炸裂,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盛哉!”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
材料2:(战国) 学术异常发达。中国数千年来,凡哲学、文学、各种科学以及美术技艺等,除去自外国输入者外,大抵皆发端于此时。 ——王桐龄《中国史》
1.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2.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引入环节四。
环节四:流芳千古新发展
展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百家争鸣图片。感悟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当代青少年更应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形成精神核心,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3.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法思想,感受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不论是儒家仁爱、墨家兼爱非攻、道家道法自然,还是法家以法治国,都体现出他们心怀天下,关注社会的思想,因此,我们不仅要从诸子百家思想中汲取智慧,更要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