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位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之中。《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百家争鸣》对应的是本单元的“社会变革”。《动荡的春秋时期》从政治、经济两个主要方面诠释春秋时期社会的变化,“大动荡”为春秋时期的主要时代特征。《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则主要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诠释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大变革”贯穿了战国时期,成为其主要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上的剧烈变化折射到思想文化领域上,《百家争鸣》这一课即从思想文化的角度,为我们呈现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大解放。本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与《动荡的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用3课时共同为我们展现出春秋战国这个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转型期的相关内容。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课标指导本课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诠释。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三个子目构成: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本课以战国七雄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式的窥探战国时期在政治方面的变化,为我们呈现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混战不断、走向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能在这纷繁复杂的混战局面中一统天下,各国纷纷实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在各国变法中,最为彻底、最具特点也是最后助秦国一统天下的商鞅变法映越纸上,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知秦国一统天下之必然。秦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不仅重视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而且注重兴修水利,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便是其典型代表。故本课以“卑秦”、“强秦”到“富秦”为隐性线索,以战国七雄窥探战国局势的社会裂变、商鞅变法的顺势而变和都江堰的创新利变构成了本课的显性线索。
教学目标
1.知道战国七雄争霸的形势,了解战国七雄的大致分布。(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春秋与战国的时代差异,把握周秦之变时期的历史趋势。(历史解释)
3.通过阅读并分析史料,概括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影响。(史料实证)
4.通过本课学习,体会商鞅推行变法的决心和胆略,学习他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通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了解,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认同感。(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难点:理解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变化与战国诸侯变法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设计
新课 引入 [教师活动]:教师从东周分期的时间轴入手,基于时空定位,请同学知晓本课所涉及的战国时期在历史时空中的定位。春秋起源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战国起源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结束。 那为何这一时期被称之为战国呢?战国这一名称又从何而来呢?战国源于西汉学者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既而得名。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那战国时期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既有认知出发,勾连学生的兴趣点和本课的学习主线。
正课讲授 一、战国七雄——社会裂变 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探知战国时期的社会裂变。 变化一:战国时期社会裂变在政治方面的表现? [教师活动]:通过对比春秋战国时期两幅地图,分析战国政治局势有哪些变化?通过地图观察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的减少,得知战国时期一大变化即为诸侯兼并。进而介绍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基本史实,透过战国变局得出战国七雄并立的局势。 [设计意图]:不停留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一知识点的表面介绍,深入探讨背后的机缘和实质,既落实知识点,又培养学生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能力。 [教师活动]:根据战国的局势变化及教材提示,请同学们列举各诸侯国相互攻伐的典型战役,并绘声描述长平之战的惨烈,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与对比,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的不同,进而总结概括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是争霸,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兼并。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和数据对比,带领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为更好的理解商鞅变法的政治背景做铺垫。 变化二:战国时期社会裂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变化三:战国时期社会裂变在文化方面的表现? [教师活动]:通过图谱关系图的形式,讲解战国时期社会裂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七年级学生理解铁质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促使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进而增强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最终成为瓦解奴隶制度、确立封建制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语言的简单概括,向同学们介绍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上的剧烈变化折射到思想文化领域上,便出现百家争鸣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易懂的形式,讲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复杂的历史规律。 [过渡]:综上所述,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大动荡,经济大发展,思想大解放的社会转型期,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在各国的变法当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二、商鞅变法——顺势而变 [教师活动]:出示各国变法图,知晓秦国是在战国时期各国均处于变法的大环境中发生的,将七雄并立的形势代入到秦国崛起的主线中,增强学生对秦国主线的代入感,加深理解。介绍商鞅变法前的准备活动,绘声讲解“舌战群臣”、“南门立木”的历史典故,增加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出示“商鞅变法内容”的表格,引导学生先大致扫描改革全貌,并提出问题:改革如何改变了旧制度。进而教师聚焦到对三个关键问题的深入探讨:“为什么要实行县制?”、“为什么要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为什么要实行军功授爵?”。 [设计意图]:从大处落脚扫描变法全面,小处聚焦关注重点措施,由此形成对商鞅变法比较全面、有层次的认识,突破本课重点。 [教师活动]:通过史料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通过秦国前后时期版图变化对比得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崛起,从秦孝公统治后期收复河西地区,秦惠文王听从司马错提出的“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战略方针,举兵灭蜀。随即秦武王伐韩治楚。国富兵强的秦国在秦昭襄王时期赢得长平之战,秦国用一百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卑秦”到“强秦”的蜕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研读和解读地图的能力。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创新利变 [教师活动]:介绍商鞅变法后一百年战国七雄的形势变化,直观感受变法给秦国带来的新生,进而介绍在秦国变法图强之际同样重视民生发展,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播放都江堰功能介绍的视频。接着,教师出示材料,讲述都江堰修建前后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面貌,提问学生:都江堰修建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即将到来的小结、反思环节争取注意力的集中。 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教师从本课三个框题的逻辑关系入手,帮助学生记忆本课的知识逻辑。并做一首小词串联本课知识。 风卷狂沙,晋分三家。 烨烨雷电,商鞅变法。远交近攻,纵横天下。 吴白两起,创造不败神话。 血染黄沙,争雄图霸。王于兴师,修我兵甲。气贯长虹,金戈铁马。 且问苍生,谁能一统天下
六、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式 图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