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第一课,总领本单元后几课的学习,这一课也是中国古代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考点。其中夏朝是国家产生的标志,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夏商周的更替也蕴含着以德治国的道理。西周的分封制是西周统治的重要内容,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本课的学习建立在第一单元之上,同时又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意义重大。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分封制及其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的子目包括“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四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与课标内容对应,反映了夏商周的兴衰历程。
二、教学目标
1.说出夏商周三代更替的时间和主要史实。(时空观念)
2.知道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成果,了解夏朝发展的情况。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史料了解牧野之战。(史料实证)
3.识读《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和《诸侯国示意图》及其他相关史料,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从夏桀、商纣腐朽残暴的统治中,认识到国家兴亡的原因,了解人心向背对朝代更替的影响。(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夏商周的更替过程。
2. 难点:西周分封制内容和作用。
五、教学过程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出示两幅图片:大禹治水像和戴冠冕的夏禹像 思考:对比两幅图片,禹的形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第一幅图大禹衣着朴素,第二幅图大禹衣着华丽。他的身份由部落联盟首领变为了夏朝的创立者。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通过图片对比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学生在课本中找出夏朝建立的基本信息:时间、都城、建立者和重大事件; 出示尧舜禹启的更替图示和材料,思考:“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公天下”指的是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家天下”指的是世袭制,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夏朝开创了王位世袭制。夏朝也是中国第一个王朝。 学生阅读教材和ppt上二里头遗址相关图片和出土文物,思考:根据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进程? “公天下”到“家天下”,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政治制度的演变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通过图示和材料的展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遗址、文物相关图片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夏朝,感受夏朝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的政治气象。
商汤灭夏 提供相关史料,组织学生讨论:商汤为什么会灭夏? 学生迅速找出商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学生阅读第二子目,观察《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了解商朝多次迁都的原因并找到殷的位置。 思考:商朝为什么多次迁都?盘庚迁殷对于商朝的影响? 出示图片和史料,思考:为什么商朝会灭亡? 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了解商汤灭夏,引导学生从桀和汤两个角度探究夏朝灭亡的原因。 学会观察、识读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片,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和史料实证意识。
武王伐纣 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了解牧野之战的概况; 出示《诗经·大雅·大明》片段和利簋文物图片,讲述二者的关系。 通过考古成果和古代文献的结合,了解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西周的分封制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西周和东周建立和灭亡的相关史实。 自主学习:根据图片,结合课本P23找出分封制的目的、分封对象、周天子的权力、诸侯的权力与义务。 出示史料,学生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要素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史料分析分封制的历史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学生利用时间轴将本课的重大历史事件梳理出来;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夏商周三朝兴与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从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1、利用时间轴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夏商周更替基本线索的了解。 2、从夏、商、周朝代更替的史实中,认识到“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