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3 18:53:48

文档简介

三明市三元区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40分)
1. 【答案】D
A.“媛女”的“媛”应读作“yuàn”;B.“波诡云谲”的“谲”应读作“jué”;C.“美轮美焕”的“焕”应写作“奂”;“早籼”的“籼”应读作“xiān”;“济水”的“济”应读作“jǐ”。
2. 【答案】C
①“舞”,使动用法,使……舞动;②“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南”,名词用作状语,向南;④“下”,名词用作动词,攻取;⑤“烛”,名词用作动词,照亮;⑥“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下;⑦“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⑧“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①使动用法;②⑧名词意动用法;③⑥⑦名词用作状语;④⑤名词用作动词。
3. 【答案】B
A.介词,在/介词,从;B.都是连词,表转折;C.介词,在/介词,来D.表推测的语气副词,大概/指示代词,这。
4. 【答案】D
①“白露”,古义:白茫茫的雾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②“狼藉”,古今义相同,杂乱不堪。③“美人”,古义:古代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丽的女子。④“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⑤“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今义:数学名词。⑥“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⑦“徘徊”,古今义相同: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⑧“学者”,古义:求学人;今义: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的人。②⑦和现在意义用法相同。
【答案】B
①④状语后置句,②⑤宾语前置句,③主谓倒装句,⑥⑦判断句,⑧定语后置句
6. 【答案】B
A项,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语境是感到自己渺小,使用正确。
B项,不绝如缕,不绝若线。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比喻事情极其危急。 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对象是“人流”,应用“连续不断”。
C项,遗世独立,“遗世”的意思是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独立”的意思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指超然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与语境超凡脱俗的意境相符,正确。
D项,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语境强调阅读鲁迅的文章,需要严肃,正确。
7. 【答案】D
D项,“‘望’指的是农历每月的十六日”错误,“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8. 【答案】C,《沉沦》不是散文,是小说。
9.翻译题:略
10.背诵默写(8分)
【答案】(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4)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5)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 而皆若偻
(6)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7)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8)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二、现代文阅读(9分)
11.【答案】 B “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理解错误,以帝王为例是为了进一步强调人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拥弃权力,追求真我”不是文章突出的中心。
12. 【答案】①前面写古柏庄重威仪,富有生命力,深具历史沧桑感,和庄严肃穆、历史悠久的天坛相配;②结尾写斜立的古柏像日晷,直指天空和时辰,和天坛所传达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相配。
解析:文章两次提到古柏与天坛相配,第一次是在第③段“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写古柏庄重威仪,富有生命力,深具历史沧桑感,这才能与庄严肃穆、历史悠久的天坛相配,其他的树木都不合适,如“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圆丘,也是不适合的”。古柏与天坛相互映衬,表现其历史沧桑感。第二次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在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时联想到天坛的日晷,写斜立的古柏像日晷,直指天空和时辰,和天坛所传达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相配。古柏与日晷的理念相配,从而也与天坛所传达的理念相配。
三、课外古诗文阅读(26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7分)
13.【答案】A 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而记游者甚众”中“甚”修饰“众”,表示很多的意思,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项、C项。“有穴窈然”中“然”放在形容词“窈”的后面做词尾,表示……的样子,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14.【答案】C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
15.【答案】D 表述不全面,由原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知还需要“有志”。
16.【答案】
(1)已经出来,就有人责怪那个想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出来)而没能尽享那游玩的乐趣。“既”,已经,……之后;“或”,有的人;“咎”,责怪;“其”(第三个),代词,代指自己;“不得”:不能,“极”: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
(2)如果我自己已经尽了努力而仍然不能到达,那就可以不必懊悔了,难道谁又会来责怪讥笑我呢?这些就是我的心得。“至”,到达;“其”,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这些就是我的心得。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弟子在其墓旁盖的屋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二)课外诗歌阅读(9分)
【答案】B “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理解错误,颈联“林外时闻响纬车”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
18. 【答案】第一问:全诗通过描写野鸭、莲叶、燕子、桐花、渔船、纬车、蛙声等意象,营造了乡间清幽闲适、充满生机的意境。第二问:诗人通过再现农村的生活情景和村民的精神状态,使读者可以想见这里生活的无拘无束和惬意,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隐居生活的惬意和他的闲情逸致。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9.【答案】C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语境是形容距离极近,但并非实指。再根据语境中的“远在天涯”可推知,应选“近在咫尺”;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空穴来风:有了空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语境说的是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没有必要,应选“杞人忧天”;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非此即彼:意思是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语境是说现在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再联系后文“‘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应选“泾渭分明”;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语境中有“提供养料”,应选“源源不断”。
20.【答案】A 括号前面说的是“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也就是“社会交往”,因此应以“社会交往”开头与前面衔接;括号后面说“‘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说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而“社会交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并列关系。B.将二者关系定位为递进关系,不正确;C.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D.“除了社会交往”说法错误,且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故选A。
21.(1)②,将“维护管理”和“决策定位”调换位置;
(2)③,删去“不再”;
(3)⑤,句末添加“手续”;
(4)⑧,将“发扬”改为“弘扬”。
22.与作为“临时塔架”的着陆器解锁分离(2分),点火起飞(1分),在地面测控辅助下(1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轨道射入(1分)。(5分。程序准确,要点全面,意思对即可)
五、作文(60分)
23.【审题】
本题是话题作文。材料列举了家的味道,“有甜蜜,有芬芳,也有酸楚,有苦涩……这些味道陪伴着家里的每个人,是属于家的独特的气息”给我们提供了写作的思路,考生可以结合材料写,可以写甜蜜、芬芳、酸楚、苦涩等味道。
“你对‘家的味道’怎样独特的记忆、感受和思考”,抓住了这一点,就能紧紧围绕“家的味道”来写作,当然,一定要举出事例加以“验证”,否则就显得空虚了,文体要求写成记叙文。
【立意】
1.家的味道——幸福。2.独特的家的味道。3.家的味道,喜、怒、哀、乐俱全。4.家的味道,就是厨房的味道。
【素材】
1.家,蕴藏了满满的温情,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被稀释在家里了,我爱这种味道,那是幸福的。想那味道,渐渐安睡在亚麻色的阳光里,怀揣着你我的微笑,再漫长的时光也不会孤单。点点滴滴,那些我们一起在这个家的日子里,少了份心跳,却多了份宁静。
心孤独的时候,像深夜的寒冷石头,没有温度、没有表情,但有了家的味道,孤独也会像一朵花,微笑、开放。
2.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彷徨在路上,也失去过所有的方向;我曾经放荡不羁爱自由,却又在多少个无人夜晚,怀念着那个让我熟悉又陌生的味道。原来,家才是你最后的归宿,原来,父母仍是你背后的天地。就像歌词所说那样,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带给自己稳稳的幸福,“我要稳稳的幸福,能抵挡末日的残酷,在不安的深夜能有个归宿”。
3.幼年时,父亲是天,留给我的是抵挡风雨的肩膀。母亲是地,带给我的是无限的温暖。而自己便是天地间的生物,安分的蜗居在父母的怀中,享受着家的味道。青年时,我却如乘势的水流,不再希望有堤岸的存在。渴望的只是像水一样的流动,能够流出父母的怀抱,流出家庭的束缚,能够流向那一片陌生的大海,去寻找,寻找心中的自由,寻找未来的方向。
例文
家的味道
“家”是什么 “家的味道”是什么 我从小就没离开过家,每天跟着妈妈早出晚归,认为家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房子,是吃饭睡觉的地方。哪还有什么味道 即使有,也就是饭菜的味道而已。所以当老师向我们提出这一问题的时候,我感到有些惶然。闭上眼睛想想,那些饭香菜香仿佛又飘散在空气当中,家的味道也隐隐出现……
那是一个早黑的冬天傍晚,刺骨的寒风呼啸着,还夹杂着冷雨。路灯已经亮了,昏黄昏黄的。我发着低烧,无力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妈妈今天开会,我只有自己挤公交车了。在车上颠簸半个多小时,筋疲力尽的我只想哭。天已经黑透了,我终于敲开了家门。带着一身寒气,我扑进爸爸怀里,终于流下伤心而委屈的泪。
“怎么啦,小姑娘 谁让你伤心啦 是它吗 ”爸爸像变戏法似的端出虾仁水饺,调皮地问道。水饺飘散的白雾像一剂灵丹妙药,将满身的寒气与委屈融化,无影无踪。我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热气腾腾的厨房,一股浓烈的香菇鸡汤味顿时将我笼罩。端着晶亮的水饺,喝着香浓的鸡汤,看着眼前飘散的袅袅雾气,享受着爸爸关切的目光,我第一次觉得,家真好。它将肆虐的寒风和冰冷的冬雨严严实实地挡在门外,只剩下这满屋子的香味,家的味道——温暖得让人想笑,更想哭。
看着路边的小摊都摆上了凉皮和凉粉儿,我便知道,夏天又到了。
在日长夜短的夏天,家的味道更是让人留恋。好不容易有个假期,妈妈当起了贤妻良母。外面骄阳似火,回到家便觉得神清气爽。妈妈早就准备好了清凉小菜:白白嫩嫩的凉粉,一通红透亮的西红柿,一碟翠绿的凉拌黄瓜,红白相间的香油萝卜丝。啃着我最喜欢的卤鸡翅,我像影子似的跟在妈妈身后,唠叨着今天学校发生的事情,从厨房到客厅,再到书房、卧室,妈妈老是有做不完的事,她总是哼啊哈的,任由我讲得眉飞色舞。晚上,游泳回来,喝着鲜果汁,和爸爸下几盘棋,偎在妈妈身旁看看电视,再看看书;有时一家人打打羽毛球,或者是他们当观众,看我轮滑表演……不知不觉间,又度过一个清凉的夏天。家的味道在印象中是清凉的,平静的。
受伤的人说,家是避风港;旅行的人说,家是加油站;而我,一个贪吃的黄毛丫头说,家是一个“巢”,里头住着爸爸、妈妈和我,当然,筑成巢的材料就是那些鲜美的菜、温暖的汤、清凉的小吃,爸爸的风趣、妈妈的唠叨和我高兴时喜欢唱的吓人了“美声高歌”,组合成特别的、仅仅属于我们的——家的味道。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三明市三元区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共8小题,40分)
1. 以下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是(2分)
A. 纵横捭阖bǎi 媛女yuán 熨帖yù 隽永juàn
B. 波诡云谲jú 敛裾jū 相缭liáo 稻菽shū
C. 美轮美焕huàn 潭柘寺zhè 早籼shàn 济水jì
D. 蓊蓊郁郁wěng 枕藉jiè 撅下juē 木椽chuán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对此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孔子师郯子 ③乌鹊南飞 ④下江陵
⑤明烛天南 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⑦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⑧侣鱼虾而友糜鹿
A. ①⑧/②⑤/③⑦/④⑥ B.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C. ①/②⑧/③⑥⑦/④⑤ D. ①⑧/②④⑤/③⑥⑦
3. 下列各项中虚词的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绝壁之下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B. 而: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②小学而大遗
C. 以: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作《师说》以贻之
D. 其: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何为其然也
4.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意义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白露横江 ②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③望美人兮天一方
④蚓无爪牙之利 ⑤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⑥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⑦徘徊于斗牛之间 ⑧古之学者必有师
A. 全不相同 B. ①②④⑧和现在意义用法相同
C. ③⑤⑦和现在意义用法相同 D. ②⑦和现在意义用法相同
5.下列句子句式分组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何为其然也 ③渺渺兮予怀 ④徘徊于斗牛之间⑤何陋之有⑥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⑦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⑧凌万顷之茫然
A. ① ⑤/ ② ③ /④/ ⑥ ⑧ /⑦
B.① ④/ ② ⑤/③/ ⑥ ⑦/ ⑧
C. ① ⑦/ ② ③/④/ ⑥ ⑧/⑤
D. ① ②/ ③ ⑦/④/ ⑤ ⑥/⑧
6.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泰山,众山之首,云雾缭绕,那逼人的英气和历史的年轮,使观画者感到自己在它面前有如沧海一粟。
B. 成都馆内人流不绝如缕,每个走在玻璃地板上的人,都被下面的成都综合交通规划图吸引,纷纷驻足观看。
C. 上源古村静悄悄的,行走在村里长长窄窄的青石小巷中,只听到跫音回响,让人不禁有遗世独立之感。
D. 读巴金、冰心的文集,须备上香茶,月下品味;而读鲁迅,则要正襟危坐,凝心静神地细细咀嚼。
7.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青青子衿”中,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短歌行》中指代有学识的人。
B. “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年号纪年法,“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干支纪年法。
C. “善才”是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教坊”是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
D. “七月既望”中的“望”指的是农历每月的十六日;朔,是农历每月第一天。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姚鼎,字姬传,因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B.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
C.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代表作有散文《沉沦》《故都的秋》,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D. 茹志娟,当代著名女作家。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深情厚谊。
9.课内文言文翻译(共8题,1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7)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10.背诵默写(每题1分,共8分)
(1)《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并作旷达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比喻渴望得到贤才。这两句诗是: , 。
(4)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的原因。
(5)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分别写出了日出前后群峰的形态,运用比喻,生动传神。
(6)《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后,猛然爆发出激越昂扬强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7)《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8)《赤壁赋》中,侧面描写,表现了洞箫之声的凄切婉转,堪称神来之笔: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9分)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①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②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③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圆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④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栽倒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者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⑤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静和神秘。
⑥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鼓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⑦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⑧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⑨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⑩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原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元素太丰富了,随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疖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问,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的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1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 “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C. 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D. 作者通过写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的独特理解,挖掘出柏树在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深层意蕴,丰富了“天坛的柏树”的形象内涵。
12. 如何理解文章划线处前后两次写到的古柏“和天坛相配”?请分别分析。(6分)
三、课外古诗文阅读(26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共4题,17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C.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D.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1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B.王安石的散文遒劲清朗,在唐宋八大家(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中独树一帜,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
C.“华山之阳”,古代我国古代以山名或水名加上“阴”“阳”构成的地名较多,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阳”,反之为“阴”。
D.古代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直称姓名,称字、号、斋名、谥号,称官名、爵名,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如“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为籍贯,“萧君圭”为姓名,“君玉”为字。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只有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1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分)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4分)
(二)课外诗歌阅读(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鳬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字学迪,明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胃丘乡同隐居时。②纬车:纺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野鸭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 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 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点题,更见情趣盎然。
D. 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对。依此要求看,本诗的对仗并不规范。
18. 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B.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D.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B.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
D.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找出(只写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4分)
①我国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应法律法规,②对“文化地标”的维护管理、施工建设和决策定位等提出了明确要求。③为避免滥建现象不再发生,④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大型雕塑建设的管理力度,⑤按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要求履行建设审批。⑥“文化地标”建设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等多种因素,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⑧发扬优秀传统文化。⑨对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的建筑物,⑩相关部门应及时处理。
(1)序号: 修改:
(2)序号: 修改:
(3)序号: 修改:
(4)序号: 修改:
22.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概述嫦娥五号上升器由月面顺利进入预定环月轨道的过程。要求:保留“入轨”的必要条件等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与地面起飞不同,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起飞不具备成熟的发射塔架系统,着陆器相当于上升器的“临时塔架”,上升器起飞存在起飞初始基准与起飞平台姿态不确定等问题;由于月球上没有导航星座,上升器起飞后,需在地面测控辅助下,借助自身携带的特殊敏感器实现自主定位、定姿。点火起飞前,“着上组合休”实现月面国旗展开以及上升器、着陆器的解锁分离。点火起飞后,上升器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三个阶段,进入预定环月飞行轨道。
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家,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味道的奇妙之地:厨房里有烟火油盐的味道,饭桌上有饭菜水果的味道,爷爷有老酒味,爸爸有香烟味,妈妈有香水味,弟弟有奶腥味,晒过太阳后的棉被有暖烘烘的味道,浇过清水后的花草有潮润润的味道……有甜蜜,有芬芳,也有酸楚,有苦涩……这些味道陪伴着家里的每个人,是属于家的独特的气息。
你对“家的味道”有怎样独特的记忆、感受和思考?请以“家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充实,不记流水账;2.有记叙文的明显特征,突出选取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3.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4.字迹工整,卷面清楚,不过度涂改。(60分中,卷面分10分)
高一语文试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