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合调研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合调研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3 15:1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常州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八校高三年级联合调研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2021年12月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礼记集说》记载,夏商以前,容取(娶)同姓,周公佐武王得天下,取神农、黄帝、尧、舜、禹、汤之子孙,列土封之,以为公侯,而使姬姓子孙与之婚姻,欲先代圣王子孙共飨天下之禄也,乃立不取(娶)同姓之礼。“立不取(娶)同姓之礼”是为了
A.巩固周王统治秩序 B.确立男权家长地位
C.维护宗法伦理纲常 D.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2.下表为公元2—146年登记的人口(依据《汉书》与《后汉书》整理)
时期 年份(公元) 户数 口数
前汉 2 12,366,470 57,671,400
后汉 57 4,279,634 21,007,820
105 9,237,112 53,256,229
146 9,348,227 47,566,772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小农经济特征明显 B.户口统计详尽准确
C.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税收只以户为单位
3.元朝时期,中书省派高级官员外出镇遏地方,“掌国麻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该措施
A.加剧了地方割据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分割了地方权力
4.蒋廷黻先生在他的书中提到两次鸦片战争时存在于中国士大夫中的一种现象:他们不反对治外法权,不反对协定关税,不反对租界;他们反对的是五口通商,反对长江通商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该现象表明士大夫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C.不支持清政府卖国行径 D.缺乏近代国家观念
5.1927年3月,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富农的态度是消极的,中农的态度是“游移”的,贫农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断言“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业,农民做了国民革命的重要工作”。这一报告
A.奠定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分析了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
C.为选择新的革命道路提供了支撑 D.明确了农民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6.右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
政局变化示意图。据图可知,
这一变化体现了
A.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B.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C.中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D.中国革命重心发生转移
7.1931年12月《红色中华》在江西瑞金创刊,1937年1月改名为《新中华报》。下表是《红色中华》小标题高频词统计表,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红军 群众 胜利 敌人 发展 革命战争 围剿 春耕 经济建设
13316次 10886次 4039次 3843次 2779次 1586次 1263次 948次 677次
A.重视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 B.通过舆论宣传唤醒抗日意识
C.实事求是探索工农武装割据 D.努力发展生产巩固红色政权
8.1940年,据《日本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记载“这次奇袭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相当的时日和巨额经费才能恢复。”此后日本华北方面军决定,“以治安为第一基调,一切施策均集中于剿灭中共势力。”此战之后
A.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敌后战场逐渐成全国抗战主战场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建立 D.中国成为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9.1955年,针对万隆会议上某些国家提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词汇”的言论,周恩来说:“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A.以联合国为中心 B.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C.以广交朋友为宗旨 D.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
10.关于50年前的乒乓外交,尽管当时的美国乒乓球代表队领队哈里森后来否认他本人或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斯廷霍文曾经要求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但在密歇根大学口述史项目的一次采访中,斯廷霍文谈道:“事实上,我们肯定说过,天啊,我真想去(中国)。我敢肯定这样的话是说过的。”对这一研究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A.口述史料必须有档案文献佐证 B.主观性太强不能作为实证史料
C.是解释历史而不是要重现历史 D.研究宗旨是为追求历史的真实
11.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后又签署多个补充协议。材料表明
A.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B.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C.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成功运用 D.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12.2013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中国外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例如构建“中国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打造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这些倡议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区域合作方向,有利于共同发展。这主要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时代特征是
A.积极进取、互联互通 B.坚持和平、反对战争
C.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D.注重发展、和平共处
13.美国宪法的制定者认为,政府的力量是保障自由不可缺少的条件,自由的共和国是个人自由的前提与基础。政府对个体来说并不是一条只能在人们家门口看家的恶狗,而是人们追求自身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好管家。由此可见,美国宪法
A.主张建立绝对强大的联邦政府 B.保护个体权利的适度要求
C.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合理性 D.维护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
14.马克思和恩格斯吃惊地发现,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在曼彻斯特的一个纺织厂区里,每到星期天就有3000多个工人集体坐在路边谈论政治、社会和文化。这是很震撼的场景。工人们把宗教歌曲或赞美诗改为世俗歌曲,唱出他们希望联合力量改变社会现状的心声。这反映出
A.工人意识到自身困境的根源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C.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理论指导 D.工人阶级渴望建立自己的政党
15.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
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16.下面部分章节目录出自于《剑桥冷战史》据此可知,该书
A.将冷战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考察 B.忽视了美苏在冷战中的主导作用
C.认为冷战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D.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更加接近事实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52分,其中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救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之后,1905年英国政府才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以新旧济贫法实施为例》
材料二 德国俾斯麦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于1883-1889年相继颁布《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和残疾社会保险法》,由此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险制度,该制度规定:围绕着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方面的风险设置保险项目,并用以保障劳动者在遭遇这些事件时的基本生活;劳动者享有的劳动保险待遇水平与缴纳劳动保险费的多少和个人收入情况相联系;雇主与劳动者个人缴纳的劳动保险费形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遭遇保险事件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基金在受保成员之间调剂使用。
——摘编自魔沃《论俾斯麦时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创建》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英国济贫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依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德国先于工业化起步较早的英国建立现代保险制度的原因。
18.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前的中国,民族备受欺凌,军阀混战不已,国家四分五裂,人民在苦难中挣扎。为了实现国家独立,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地探索寻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但止步于此,无力向前完成历史的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为饱经蹂躏的中国开辟了光明的未来。……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领导人民改天换地,到领航中国翻天覆地,百年征程,苦难与辉煌交织,光荣与梦想辉映。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用正确历史观看百年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7年,为了实现建设一所“真正的大学”的梦想。东京开成学校与东京医学校正式合并.宣告日本第一所国立近代大学.东京大学正式成立。东京大学成立之初。首免模仿的是德国大学的制度模型,但在理念上传承的却是英国大学的“培养公民”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又借鉴美国大学的组织结构与专业学院理念。1886年. 《帝国大学令》与《学位令》正式发布。根据《帝国大学令》,东京大学与工部大学校合并,组建“帝国大学”.意味着目本近代大学制度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帝国大学令》虽然规定了“国家的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但1890年颁布的《教育敕语》则将“军国主义”确立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目本整体教育目标。也成为“军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源。1897年,京都帝国大学在目本传统文化中心京都创立。京都帝国大学标榜“自重自敬,独立自主”的大学精神,更加注重学习德国式大学研究与教学的统一,也更加认可大学教学与学习的自由和大学的广泛自治,并进行了深刻的制度变革。为示区分,原帝国大学更名为东京帝国大学。
——编自金龙哲、王东杰(东京大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东京大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日本东京大学的历史作用。(6分)
(
开创邓小平时代 1978-1980
第7章 1978
第8章 为自由设限1978-1979
第9章 苏联-越南的威胁1978-1979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 1978
第11章 向美国开放 1978-1979
第12章 重组领导班子 1979-1980
邓小平时代 1978-1989
第13章 邓小平的统制术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实验 1979-1984
第15章 1978-1982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步伐 1982-1989
第17章 台湾、香港以及西藏问题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做准备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邓小平时代的挑战 1989-1992
第20章 北京:1989
第21章 稳住阵脚 1989-1992
第22章 1992
)20.(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摘编自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目录
(1)目录第1、15和22章标题不全,请结合所学知识,补齐这三个章节标题,并分别简要阐明这三个章节在改革开放进程的意义。(6分)
(2)该著作认为这一时期是“邓小平时代”,你认为有哪些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A 2.A 3.B 4.D 5.C 6.C 7.C 8.B 9.D 10.D
11.A 12.A 13.B 14.C 15.B 16.A
17.(15分)
(1)措施:颁布济贫法律;兴建济贫院;设置行政部门推动;建立济贫监管体系;允许部分贫困者在家接受救济;最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6分)
原因:(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扩大等。(2分)
(2)特点:以劳动者为核心;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保险项目多;互助共济。(4分)
原因:德国重工业较英国发展迅速,工伤事故风险突出;德国政府强力推动,英国固守传统;德国没有类似英国比较成熟的济贫制度。(3分)
18.(13分)示例
论点:中国共产党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走向胜利(2分)
阐释: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创建了一支属于自己的人民军队。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革命军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30-1934年,国民党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1931年,日军侵华,民族危机逐渐加剧,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中共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长征的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例6分)
总结:中国共产党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所以能安然渡过若干危机和变局走到今天并且发展得愈来愈好。(2分)
表述成文,条理清晰,逻辑合理。(3分)
19. (12分)
(1)特点:学习模仿西方大国的办学理念;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大学逐渐走向近代化、制度化;受军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任答3点6分)
(2)作用:为“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推行提供了智力支撑与人力资源保证(为明治维新推行提供了智力支撑与人力资源保证或培养人才);培养了大批先进人才,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日本教育的近代化。(6分)
20. (12分)
(1) 伟大会议(转折)——改革开放的起点(2分)
农村变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序幕,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分)
南方谈话——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2分)
(2)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第二代领导核心,开创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指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了祖国统一,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为改革开放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