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10-26 20:4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盱眙县管镇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章
2012年 10 月 18 日
课题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安排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4)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理解物质的微粒性;
(3)通过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3.微粒之间有空隙。
2.难点
1.帮助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
2.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模型,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学生用具:烧杯、水、滴管、浓氨水、酚酞试液、酒精、细玻璃管、注射器。
教师用具:投影仪、酒、香水。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补充
第一课时 微粒的性质
新课引入
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时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本章逐一解决。
板书: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导入一)请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4.放在餐桌上的鸡汤,我们不仅能闻到香味,还能看到热气腾腾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分析]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并用这一观点来解释上述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带大家走入微粒的世界。
(导入二)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更小的物质来构成。本节课我们就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析]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组成了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物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物质能够被分割吗?如果我们对物质不断地进行细分,一直分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时候,物质还存在吗?根据前面的学习和已有的经验,你对物质的构成微粒有什么样的认识?可用哪些事实来解释你的认识?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探究活动]
[讨论] 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 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板书: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很小的,是用肉眼看不见的
板书:微粒的性质
[探究活动]打开装有酒、香水的瓶子,让学生闻气味。
现象:前排同学闻到酒和香水的气味浓,而后排同学闻到香水和酒的气味比较淡。
[提问]为什么能闻到酒和香水的气味,且前排同学闻到的气味浓,后排同学闻到的气味淡呢?
[分析]能闻到酒和香水的气味是因为构成酒和香水的微粒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我们的嗅觉器官;前排同学闻到香味浓,后排同学闻到香味淡是因为微粒运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一个过程。先到达前排,再到达后排。
[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已经知道了微粒能够运动。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继续来讨论和验证这个问题。
[探究活动]微粒的运动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微粒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下图),观察现象。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甲溶液为无色。滴加浓氨水后,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分析]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人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酚酞又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它有一个性质:遇到碱性物质变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无色酚酞遇到浓氨水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甲溶液。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两烧杯的溶液罩在一起(下图),观察实验现象。你如何解释产生的现象?
现象:甲溶液变红。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B烧杯中的氨气微粒运动到了装有蒸馏水和酚酞试液的烧杯中。所以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氨气微粒是运动的。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说明了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板书: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提问]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小结]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提问]1.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2.白糖、食盐等块状固体在开水中比在凉水中溶解得快。这是为什么?
[分析]微粒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水在高温时比低温时溶解物质的速率快。
板书: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课堂练习]
1.春暖花开,人们站在丁香树旁闻到阵阵清香。这一现象说明构成物质微粒 。
2.有一诗人赞誉茅台酒曰:“贵州茅台酒,开坛十里香”。尽管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道出了构成物质的微粒的一种特性,即 。
3.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在试管口塞上一小团脱脂棉,塞好后放在实验台上,如图所示:
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试管口的脱脂棉上(15滴左右),A
仪器名称是 ,其用途是 。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该实验说明了 。
4.右图中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走玻璃片后,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是 ,最后上下两瓶中气体的颜色 ,此现象说明 ;当两瓶中气体混合均匀后,构成物质的微粒
(选填A.继续;B.停止)运动。
答案:1.是在不断运动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3.(1)胶头滴管 滴加少量试剂
(2)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3)滴有酚酞的滤纸条变红
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4.下瓶颜色变浅,上瓶逐渐由无色到浅红棕色 一致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A
[思考]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过渡]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实验]取一根长约30cm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按右图进行实验。事先预测结果并与实际记录值进行比较。
操作步骤: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1/2,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开口的一端,颠倒数次。
现象:把玻璃管颠倒数次以后,玻璃管内出现了空隙。
[思考]原来玻璃管内装满了红墨水和无水酒精,为什么颠倒数次后,玻璃管内反而出现了空隙呢?这说明了什么?
[结论]这说明了微粒之间有空隙。
板书: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当把玻璃管颠倒数次后,酒精微粒和红墨水微粒会互相占据微粒之间的空隙,所以最后体积减小,玻璃管内出现了空隙。
[提问]所有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一样吗?
[回答]微粒间的空隙大小因物质不同而有所区别。
[分析]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由此可见,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的原因就是微粒间空隙大小不一样。
[提问]微粒间的空隙与外界因素有关吗?若有,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回答]根据物质存在热胀冷缩这一现象可知微粒间的空隙与外界的温度有关。关系是: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
[分析]微粒间空隙与温度有关,而且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正因为如此。物质才存在热胀冷缩的现象。
[思考]为什么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过渡]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与探究继续来探讨微粒间的空隙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投影展示]
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哪一支注射器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现象:吸有空气的那支注射器容易被压缩。
[思考]这现象说明什么?
[分析]由于气体中微粒间空隙大,所以容易被压缩。
[思考]气体压缩前和压缩后,哪一情况下的气体微粒间的空隙大?压缩气体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回答]压缩前的气体微粒间的空隙比压缩后的大,该过程说明气体微粒之间的空隙与压强有关。
[讨论]气体微粒间的空隙与压强的关系是什么?
[结论]压强越大,微粒间空隙越小。
[分析]由此可见,对于气体我们还必须考虑压强的影响,压强越大,微粒间空隙越小,所以气体容易被压缩。
[课堂练习]
1.夏天给自行车打气不应打得太足,为什么?
2.为什么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空隙?
3.为什么打气筒能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
4.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说明受热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速率 ,且间隔也 。
答案:1.因为夏天气温高,微粒间空隙大,若气打得太足,容易爆胎。
2.防止铁轨因受热膨胀而损坏铁路。
3.因为气体间空隙大,容易压缩,所以打气筒能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
4.加快 变大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微粒的特性:第一微粒在不停地运动;第二微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掌握微粒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也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某础。
教学
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补充
第二课时 分子 原子
新课引入
[复习提问]
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又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们大家已经知道些什么呢?
[小结]①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
②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③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导入新课
既然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这些微粒又都是什么样的呢?这些微粒是否还能再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探索充满奥秘的微观世界。
评讲与拓展
讲授新课
[图片展示]P63图3-6
[讲解]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板书]
分子:O2 、N2、H2、H2O、CO2、SO2
物质 原子:金属(Cu、Fe、Al)、金刚石、石墨、
稀有气体(He、Ne、Ar)
离子:氯化钠(NaCl)、高锰酸钾(KMnO4)
[讲解]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分子这种微粒。
[板书]一、分子
[图片展示] P64图3-7、图3-8、图3-9、图3-10

[提问]根据学过的微粒的基本性质和这几副图,你能说出分子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吗?
[板书]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有空隙
3.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提问]氧气能支持燃烧,液态氧也能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气体却不能支持燃烧,这是为什么呢?
[板书]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思考]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分析]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本质区别。在水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原来的水分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而在水的电解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此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在此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反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提问]分子很小,是否可以再分呢?
水  氢气 + 氧气
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 + 二氧化碳 + 水
[小结]可见,分子尽管很小,但是在化学变化中还是可以再分的
[投影展示]
水分解的示意图
[板书]二、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 新物质
3.原子不但可以结合成分子,还能直接构成物质。
[图片展示] P65图3-11、图3-12、图3-13

[板书]4.原子的基本性质
①原子很小
②原子之间有空隙
③原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5.分子、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分子、原子都很小
分子、原子之间都有空隙
分子、原子都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发生化学变化中的不同变化。由此我们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和原子都能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课堂练习]
1.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 和 ,每两个 又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 又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所以,分子是由 结合而成的。
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
A.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分子间的空隙变小
C.分子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D.一种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之间去
答案:1.氢原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原子 原子 2.C
[教学反思]
[板书]5.从微观上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呢?
[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
[分析]要重点说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分子不变。若某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而是由其他微粒构成的。则此说法失去了它的化学意义。
[板书]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不再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
[板书]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本身发生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6.从微观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板书]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发生化学变化中的不同变化。由此我们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原子的构成 离子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不变,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呢?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探讨原子的构成。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思考]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想象一下原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可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比拟。
[举例]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原子像个乒乓球;
[图片展示]
[分析]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可能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之中。
[过渡]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汤姆生发现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投影展示]
电子发现的事实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确认了所有原子都含有带负电荷的电子(electron),表明原子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荷α粒子的微粒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请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结论]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没有受到阻挡。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来,只能推测是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说它小是因为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分析]根据大家的回答及猜测,并结合教材上关于原子构成的叙述,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展示]
关于原子的讨论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回答]1.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思考]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
[分析]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过渡]接下来我们看“原子的构成”挂图,看一下原子核在原子中到底能占多大。
展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讨论]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能得到哪些信息?
[结论]从挂图可知,原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很小其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原子内有如此大的空间供电子自由运动。
[回答]2.尽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但原子核带的是正电荷,核外电子带的是负电荷。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区别是: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相同点是:质量几乎相等。1个质子的质量为1.672×10-27kg,1个中子的质量为1.674×10-27kg。
[讨论]①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
②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③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结论]①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来自于质子所带的电荷。由于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
②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全部集中在质子上。而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具有如下等量关系:
核电荷数 = 核内质子数。
③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而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有如下等量关系: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内质子数
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中子数
H
1
0
1
C
6
6
6
O
8
8
8
Na
11
12
11
Fe
26
30
26
[小结]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回答]4.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分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比较简单。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内层电子的能量较低,外层电子的能量较高。这样,电子就可以看做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道了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电子的排布以后,我们可以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图3—15是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则:
A.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先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
B.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排8个电子
C.每个电子层上最多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经科学研究证明,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3—16。
图3—16部分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图3—16可以看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目都各有特点:
1.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是2个)。稀有气体元素也曾叫过惰性气体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通常认为这种最外层有8个电子(最外层是第一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这里所说的稳定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金属元素,像钠、镁、铝等,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一般少于4个。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通常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成为阳离子。
3.非金属元素,像氟、氯、硫、磷、碳等,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
在化学反应中,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获得电子,也使最外层通常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成为阴离子。
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
二、氯化钠的形成
我们已经知道,钠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钠和氯的单质都很容易跟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它们互相起化学反应时,生成化合物氯化钠。
[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相互结合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图片展示]钠与氯气的反应示意图。

[结论] 从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看,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从而使最外层都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当钠跟氯反应时,气态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气态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去,这样,两个原子的最外电子层都成了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如图3—17所示。
在这个过程中,钠原子因失去1个电子而带上了1个单位的正电荷;氯原子因得到1个电子而带上了1个单位的负电荷。这种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如钠离子(Na+);带负电的离子叫做阴离子,如氯离子(C1-)。这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相互作用,就形成化合物氯化钠。它呈电中性。
这一反应可以表示为:
[分析]我们把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的带电荷的微粒叫离子。通过讨论我们应该明白,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是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结果。
[思考]什么样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什么样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呢?
[回答]最外层电子数少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多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分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的金属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并且我们把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叫阳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的非金属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离子。并且我们把原子得到电子形成的离子叫阴离子。
[过渡]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都能构成物质,这三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第四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尽管原子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不同种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它的质量等于构成它的两部分微粒的质量之和,即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之和。
[投影展示]原子的质量
不同的原子其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如1个氟原子的质量为3.156×lO-26kg,1个铝原子的质量为4.482×10-26kg,1个钠原子的质量为3.819×10-26kg,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4×lO-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lO-26kg,1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lO-26kg,1个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lO-26kg
[分析]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记忆,还是计算都极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麦的质量一样。我们可选用一种跟原子质量相近的砝码来表示原子的质量,这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P68相对原子质量一段内容。
[回答]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小结]相对原子质量并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它是原子的真实质量与作为标准的碳原子质量的1/12相比所得的比值。
公式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
[分析]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具体来计算一下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作为标准的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kg,
所以氢的相对原子质量 = ≈1
同理,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
所以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 ≈16
经过这样的计算得到的数字都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对于这个计算过程大家要掌握。
[分析]在做题的过程中用到相对原子质量时我们不需要计算,因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已经被全部测定了出来,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资料,了解张青莲教授的事迹。
[提问]既然相对原子质量不需要计算,那么我们如何知道相对原子质量呢?
[回答]前人已经计算出了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填在了元素周期表中(见附录),我们只要查阅周期表就可以了。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可以用课本最后的元素周期表查到,这里列出了现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其实,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练习]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答案:磷:31 铝:27 氮:14 碳:12
钠:23 硫:32 镁:24 钙:40
[小结]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中子数
[分析]原子的质量我们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的质量可以用相对分子质量表示。
[提问]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如何计算?
[回答]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例题]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我们来计算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O2的相对分子质量 = 16×2 = 32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 1×2 + 16 = 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 12 + 16×2 = 44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本节课我们也学习了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原子非常小,它的质量也非常小,书写、记忆、计算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课堂练习]
1.下列相对原子质量正确的是 ( )
A.H 2 B.0 16 C.Na 11 D.Cl 17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质量
B.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的1/12
C.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克
3.下列关于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正确的是 ( )
A.22 B.24 C.40 D.44
答案:1.B 2.C 3.D
布置作业
1.练习与实践6、8
2.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
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铜 D.氯化钠、水
3.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是 ( )
A.质子和中子的质量 B.质子和电子的质量
C.中子和电子的质量 D.质子或中子的质量
答案:2.A 3.A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