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A卷—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达标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大学针对巴基斯坦Chagai斑岩成矿带内的Saindak斑岩铜金矿床开展了系统研究,并以成矿岩体中包裹于斜长石晶体内的磷灰石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物质的分类角度考虑,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中,主要是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
A.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 B. 在实验前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查
C. 可燃性气体的验纯 D. 胶头滴管不能交叉使用
3.蒸馏操作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4.科技改变世界,材料改变生活,下列关于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航天器上广泛使用的铝合金和镁合金均属于金属材料
B.人工血管的制造材料尼龙、涤纶、塔氟纶和桑蚕丝均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荧光材料BGO的主要成分锗酸铋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D.稀土永磁材料是电子技术通讯中的重要材料,稀土元素均为金属元素
5.载人飞船所用动力燃料之一为氢化锂三兄弟:,其中Li的质量数为7,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的三种物质质子数之比为1:1:1
B.等物质的量的三种物质中子数之比为4:5:6
C.等物质的量的三种物质摩尔质量之比为8:9:10
D.三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6.科学家用一种称为“超酸”的化合物——和反应使获得一个,得到一种新型化合物——。该反应看起来很陌生,但反应类型跟下列某个化学反应所属类型相似,这个化学反应是( )
A. B.
C. D.
7.如图为Na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并形成水合离子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过程可表示为
B.水分子破坏了和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形成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中水分子的朝向不同
C.NaCl只有在水溶液中才能发生电离
D.在NaCl固体中,和有序排列
8.用稀盐酸除去铜制器皿表面的铜绿,现象为铜制器皿表面呈红色,废液呈蓝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蓝色废液中的溶质为
B.器皿表面的红色为铜单质的颜色
C.除铜绿的过程中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除铜绿的过程中有气泡产生
9.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氢氟酸可以刻蚀玻璃 氢氟酸为强酸,有腐蚀性
B 溴水中通入,溴水褪色 具有还原性,将还原为
C 可作为呼吸面具供氧剂 具有强氧化性,氧化生成
D 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 常温下Al和浓不反应
A.A B.B C.C D.D
10.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含有大量的溶液中:
B.含有大量的溶液中:
C.含有大量的溶液中:
D.含有大量的溶液中:
11.如图是氮及其化合物的“价一类”二维图,结合二维图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下列相关分析或预测错误的是( )
A.硝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用稀硝酸清洗“银镜实验”后的试管
B.NO、和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反应,可用氨气处理氮氧化物
C.可用加热的方法制取氨气
D.联氨可能被亚硝酸氧化生成氢叠氮酸
12.下列现象或事实能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
A.和溶液使酸性高锰酸钾的紫色退去
B.和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C.常温下铁和金都不溶于浓硝酸
D.漂白粉和水玻璃长期暴露会变质
13.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中含有,若误食亚硝酸盐(如),则会导致血红蛋白中的转化为而中毒,服用维生素C可解毒。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亚硝酸盐与的反应中,亚硝酸盐被氧化
B.维生素C解毒主要利用了维生素
C.的还原性C维生素C将还原为
D.维生素C与的反应中,是氧化剂
14.为探究铁和硫反应产物中铁的化合价,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所示的实验过程:
已知:①铁和硫反应产物不溶于碱,能溶于硫酸;
②硫可溶于热碱溶液,发生类似于和NaOH溶液的化学反应。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混合粉末应在氛围中进行加热,所用稀应先煮沸
B.取溶液A,滴加KSCN溶液,未出现红色,可证明铁和硫反应只有+2价铁生成
C.滤渣用稀溶解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D.硫溶于热碱溶液可能发生的离子反应是
15.根据框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反应②冶炼金属M的国家
B.的氧化性比的氧化性强
C.在反应③中若不加稀硫酸,可能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D.在反应①中稀硫酸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氨气并验证氨气的某些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此实验中制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硬质玻璃管内黑色氧化铜粉末变为红色,盛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内出现蓝色,同时经验证有氮气生成。根据以上描述,写出在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这个反应说明氨气具有_________(填字母)。
A.碱性 B.还原性 C.氧化性 D.不稳定性
(3)装置E的作用是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E中的碱石灰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换成无水。
(4)D中浓硫酸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
17.(13分)人体血液里的质量浓度一般采用来表示。抽取一定体积的血样,加适量的草酸铵溶液,可析出草酸钙沉淀,将此草酸钙沉淀洗涤后溶于强酸可得草酸,再用酸性溶液滴定即可测定血液样品中的质量浓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步骤测定血液样品中的质量浓度。
Ⅰ.【配制标准溶液】如图是配制50mL 标准溶液的过程示意图。
(1)请你观察图示判断其中不正确的操作有_____(填标号)。
(2)其中确定50mL溶液体积的容器是_____(填名称)。
(3)如果按照图示操作配制溶液,在其他操作均正确的情况下,所配制的溶液的浓度_____(填“偏大”或“偏小”)。
Ⅱ.【测定血液样品中的质量浓度】抽取血样20.00mL,经过上述处理后得到草酸,再用酸化的溶液滴定,使草酸转化成逸出,这时共消耗12.00mL酸性溶液。
(4)已知草酸与酸性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则_____。
(5)滴定时,根据现象_____,即可确定反应达到终点。
(6)经过计算,血液样品中的质量浓度为_____。
18.(14分)二氧化锰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可得到氯气,如图是制取并探究化学性质的装置图。
(1)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要在D中得到干燥纯净的气体,且不污染空气,B、F中应分别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_____。
(3)E的作用是______。
(4)实验中发现:浓盐酸与混合加热生成氯气,稀盐酸与混合加热不生成氯气。针对上述现象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影响氯气生成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a.稀盐酸滴入中,然后通入HCl气体加热
b.稀盐酸滴入中,然后加入NaCl固体加热
c.稀盐酸滴入中,然后加入浓硫酸加热
d.与NaCl的浓溶液混合加热
①实验b的目的是______。
②实验现象:a、c有黄绿色气体生成,b、d没有黄绿色气体生成。由此得出影响氯气生成的原因是______。
19.(14分)工业上常用铁质容器盛装冷浓硫酸。为硏究铁碳合金与热浓硫酸的反应,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
(1)甲同学将已去除表面氧化物的铁钉(碳素钢)放入冷浓硫酸中,10分钟后移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
【探究二】
(2)另称取铁钉6.0g放入15.0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乙同学取336mL(标准状况)气体Y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然后加入足量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2.33g。由此推知气体Y中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
分析上述实验中体积分数的结果,丙同学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含有和Q气体。为此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装置(图中夹持、加热仪器省略):
(3)装置B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_。
(4)认为气体Y中还含有Q的理由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为确认Q的存在,需在装置中添加M于______(填字母)。
a.A之前 b.AB之间 c.BC之间 d.CD之间
(6)如果气体Y中含有,预测实验现象应是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是由钙离子、磷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因此属于盐;故选C。
2.答案:C
解析:A.因药品变质会污染试剂瓶中的药品,实验剩余的药品一般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是出于实验安全考虑,故A错误;B.气体实验装置在实验前进行气密性检查是防止仪器漏气,不是出于实验安全考虑,故B错误;C.因可燃性气体不纯时,点燃易爆炸,是出于实验安全考虑,故C正确; D.因滴管交叉使用容易污染药品,不是出于实验安全考虑,故D错误;故选C.
3.答案:A
解析:蒸馏操作中需要用到的仪器主要是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直形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等,不用干燥器,故A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A.金属单质和合金均为金属材料,所以铝合金和镁合金均属于金属材料,A项正确;
B.尼龙、涤纶、塔氟纶均为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项错误;
C.锗酸铋为高技术晶体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种,C项正确;
D.稀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以及钇和钪共17种元素,均为金属元素,D项正确;
故选B。
5.答案:D
解析: Li的质量数为7,质子数为3,中子数为4;H、D、T的质量数分别是1、2、3,质子数都是1,中子数分别为0、1、2。质子数都是4,A项正确;的中子数分别是4、5、6,因此等物质的量的的中子数之比为4:5:6,B项正确;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分别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三者的摩尔质量之比是8:9:10,C项正确;它们都是锂的氢化物,属于同一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但物理性质有差别,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由题给信息可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是化合反应,在该反应中获得一个,提供一个,与之相似的反应是,故选B。
7.答案:C
解析:题述过程为NaCl的电离过程,可表示为,A正确;当将NaCl固体加入水中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和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破坏,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由图可知,在形成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中水分子的朝向不同,B正确;NaCl由离子构成,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发生电离,C错误;NaCl固体中含有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由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按一定规则紧密地排列着,D正确。
8.答案:A
解析:由题给反应现象及物质性质可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蓝色废液中的溶质为;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器皿表面的红色为铜单质的颜色;反应过程中生成,故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选A。
9.答案:C
解析:氢氟酸可以刻蚀玻璃,是因为发生反应:,氢氟酸为弱酸,A项错误;溴水中通,溴水褪色,是因为发生反应:,体现还原性,B项正确;可作为呼吸面具供氧剂,是因为发生反应,该反应中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C项错误;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硫酸,是因为常温下浓硫酸使铝钝化,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与反应生成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与反应生成难溶物氢氧化镁,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B项错误;之间不反应,且都不与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C项正确;能够发生反应生成气体,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D项错误;故选C。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具有强氧化性,稀硝酸能与Ag反应生成,A正确;由题图可知NO、和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生归中反应,产物是氮气和水,因此氨气可用于处理氮氧化物,B正确;中氮元素化合价既有-3价又有+5价,其可能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其受热分解的产物不一定有,且受热有爆炸的风险,故不能通过加热来制备,C错误;依据价态分析,
(N显-2价)和(N显+3价)反应可能生成(N显-价),联氨中氮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价,化合价升高,联氨被氧化,D正确。
12.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硫、二价铁离子都具有还原性,都能还原酸性的高锰酸钾,使其褪色,原理相同,故A正确; B.二氧化硫漂白原理为化合漂白,次氯酸漂白原理为氧化漂白,二者原理不同,故B错误;C.常温下铁和金都不溶于浓硝酸,前者为钝化,后者因为金性质稳定,二者原理不同,故C错误; D.漂白粉中次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生成盐酸和氧气,硅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硅酸,二者原理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3.答案:A
解析:亚硝酸盐将氧化为,所以亚硝酸盐被还原,A项错误;服用维生素C可解毒,则维生素C可将还原为,体现了维生素C的还原性,B项、C项正确;维生素C可将还原为,则为氧化剂,将维生素C氧化,D项正确;故选A。
14.答案:B
解析:为防止Fe和S被氧气氧化,铁粉和硫粉应在“惰性气体”环境中反应,还应将稀硫酸煮沸以除去溶解的,A正确;题中未说明铁粉是否过量,则可能发生,故滴加KSCN溶液,未出现红色,不能证明铁和硫反应只有+2价铁生成,B错误;滤渣可能含有FeS,用稀溶解时可能产生有毒的,应在通风橱中进行,C正确;根据已知②,硫溶于热碱溶液可能发生的反应为,离子方程式是,D正确。
15.答案:D
解析:红色金属为Cu,反应①为,蓝色溶液为溶液,Z为红褐色固体,即Z为,根据框图信息逆推可知E为Fe,反应②为,反应③为。反应②是湿法炼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湿法炼铜的国家,故A项正确;由反应②可知的氧化性强于的,故B项正确;生成的水解得到氢氧化铁,因此可能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故C项正确;反应①为,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仅表现出酸性,表现出氧化性,故D项错误。
16.答案:(1)
(2);B
(3)吸收水蒸气,干燥;检验是否有水生成;不能
(4)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排除干扰;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1)氯化铵、氢氧化钙共热生成氨气、氯化钙、水,化学方程式是。
(2)硬质玻璃管内黑色氧化铜粉末变为红色,说明有单质铜生成,盛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内出现蓝色,说明有水生成,同时经验证有氮气生成,则氧化铜和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0价,所以氨气表现还原性,选B。
(3)碱石灰是干燥剂,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干燥;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装置F的作用是检验是否有水生成。能与氨气反应,所以E中的碱石灰不能换成无水。
(4)浓硫酸具有酸性,能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空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F,排除干扰。
17.答案:(1)②⑤
(2)容量瓶
(3)偏小
(4)2
(5)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6)1.2
解析:(1)由题图可知②⑤操作不正确,②不能在量筒中溶解固体,⑤定容时应平视刻度线。
(2)应该用容量瓶准确确定50mL溶液的体积。
(3)用题图所示的操作配制溶液,定容时仰视刻度线,会使溶液体积偏大,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
(4)根据电荷守恒,,解得。
(5)滴定时,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草酸,反应达到终点时的现象为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6)血样20.00mL经过题述处理后得到草酸,草酸消耗的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根据反应方程式,及草酸钙的化学式,可知,的质量为,钙离子的质量浓度为。
18.答案:(1)
(2)饱和食盐水;氢氧化钠溶液
(3)作安全瓶(或防倒吸)
(4)①探究对反应的影响;②的大小
解析:实验室利用浓盐酸与在加热条件下制氯气,利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利用浓硫酸干燥氯气,然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最后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为防止倒吸,在吸收尾气前放置了安全瓶。
(1)在圆底烧瓶中,与浓盐酸共热发生反应,生成和,化学方程式为。
(2)若要在D中得到干燥纯净的气体,应先除HCl,再除水蒸气,为了不污染空气,最后应处理尾气,B、F中应分别盛放的试剂为饱和食盐水、氢氧化钠溶液。
(3)E中的进、出气管都短,其作用是作安全瓶(或防倒吸)。
(4)①实验b中,稀盐酸与不反应,加入NaCl,看反应是否发生,所以其目的是探究对反应的影响。②a、c都是采用增大的方法,有黄绿色气体生成,b、d中较小,没有黄绿色气体生成。由此得出影响氯气生成的原因是的大小。
19.答案:(1)浓硫酸使铁钉钝化,铁钉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2)66.7%
(3)检验是否除尽
(4)
(5)c
(6)D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E中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
解析:(1)铁钉放入冷浓硫酸中,浓硫酸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使铁钉钝化,铁钉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而氧化膜与硫酸铜不反应,所以将钝化后的铁钉移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2)铁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反应生成的硫酸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气体Y的物质的量为;根据硫原子守恒,设的物质的量为n,则:
,所以二氧化硫的体积分数为。
(3)装置A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装置B中试剂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
(4)在加热时,铁钉中不仅铁和浓硫酸反应,碳也和浓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5)Q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选择a或b,受二氧化硫的影响无法判断二氧化碳的存在,选d时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所以只能选c。
(6)氢气还原氧化铜会生成水蒸气和铜单质,水蒸气能使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变蓝色。若气体Y中含有氢气,实验现象是D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E中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