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10-26 21:04:40

文档简介

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重点: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集体备课教师:郑伟文 孔秀珍 潘艳芳
教案执笔人:潘艳芳
科学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集体备课教师:郑伟文 孔秀珍 潘艳芳
教案执笔人:潘艳芳
地球上的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集体备课教师: 郑伟文 潘艳芳 孔秀珍
教案执笔者:孔秀珍
生命离不开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
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
(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集体备课教师:孔秀珍 郑伟文 潘艳芳
教案执笔者:孔秀珍
3.神奇的水
教学目的
1. 能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4.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水的一些本领,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水。
二、发现水的神奇:
(一)、往高处“爬”。
1、师提问:把窄纸巾插入红色的水中,纸巾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预测并发表。)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
5.魔术表演:变色花。
(二)、发现水的神奇之二——表面张力。
1.谈话:水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出示一枚一元硬币、滴管。猜一猜:硬币面上能容纳多少滴水?
2.学生猜测,说说为什么这样猜,记录自己的猜测结果。
3.小组领取硬币,验证猜测。
(三)、了解水的神奇之三——水有压力,压力的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流水有力量。
1.(演示实验)提问:为什么水会从小孔喷射出去?为什么下面的水流喷得远?
2.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提问:如果用静止的水可以吗?为什么说不行?
4.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四)、了解水的神奇之四——水有浮力。
1.(出示一块泡沫)提问:如果把它放到水里,它会怎样?(浮起来)为什么会这样?(水有浮力)
2.学生讨论、回答。
3.让学生做不同物体放在水中
(五)、认识水的神奇之五——水溶解物质的性质。
(教师把方糖放入水中)提问:方糖发生了什么变化?(糖块不见了)尝一尝水的味道呢?(变甜了)
讲述:同学们说的方糖在水中不见了,“溶化了”,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学生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4.除了这些,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5.学生预测后试验验证。现出沉浮差异的实验。
四、延伸活动:提出问题,继续探究水的秘密。
1、提问:通过两节课对水的观察和研究,你们对水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大家还想研究水的什么问题?
2、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记录在黑板的“我还想研究的问题”一栏中。
3、请学生自由选择1—2个自己最感兴趣又有能力研究的问题,并讨
论自己的研究方法。
4、鼓励学生回家后自己去探究,也可以和同学、家长共同来研究。
集体备课教师:孔秀珍 郑伟文 潘艳芳
教案执笔者:孔秀珍
观察水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
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集体备课教师: 郑伟文 潘艳芳 孔秀珍
教案执笔者:孔秀珍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教学难点: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集体备课教师:郑伟文 孔秀珍 潘艳芳
教案执笔人:潘艳芳
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能描述出动物的形状与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五、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集体备课教师:郑伟文 孔秀珍 潘艳芳
教案执笔人:潘艳芳
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能描述出植物的形状与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集体备课教师:郑伟文 孔秀珍 潘艳芳
教案执笔人:潘艳芳
植物 动物 人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与比较,找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人与黑猩猩的比较了解人与动物的血缘关系。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比较人与动植物的相同与不同,将人融入自然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找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可供观察的动植物图片。2、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引入:
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都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板书课题)
一、动物和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1、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再找找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
兔子
萝卜
把你比较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动植物进行比较。
青蛙
莲花
二、讨论并汇报。
1、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之处?
兔子:能运动、要吃青菜和萝卜、全身长毛、耳朵特别长、……
萝卜:不能运动、生长需要土壤、有根和叶子两部分组成、叶子是绿色的……
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它们都能长大,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都需要养份……
三、人与黑猩猩的比较
四人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组的意见填写到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漂亮。
人与黑猩猩的
相似之处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处
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生孩子人会说话
都可以走路黑猩猩会爬树…………
学生讨论,充分表达各小组意见,班级集体交流后,把记录纸上要求的内容填完整。
四、观察并记录
观察教材第22页中的两幅图,说一说,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有: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把讨论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五、小结
动物、植物和人的众多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六、拓展
根据教材第22页的插图,各种各样的笔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圈图来表示。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体——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集体备课教师:郑伟文 孔秀珍 潘艳芳
教案执笔人:潘艳芳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的:
1. 意识到爱提问是一种好品质。
2. 意识到有些结论是不对的,可以大胆怀疑。
教学步骤:
一、讲述:想一想,你从幼儿园到现在,都提过哪些问题?(学生踊跃发言)讲述:爱提问,是人类天性好奇心的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我们要不断地从爱提问发展为会提问,让儿童理解怎样“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出示栽种的小草)讲述:这棵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已经有半年了,你感到惊奇吗?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简单小结。
二、帮助儿童理解怎样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1.提问:你们会折纸飞机吗?
讲解纸飞机制作方法。
学生每人做一架纸飞机。
提问:你们在做纸飞机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提问。
3.简单小结。
三、让学生意识到权威也会出错。
讲述:伽利略做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什么?
小结。
四、 帮助学生理解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问: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记下
来,与同学们交流。
讲述: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集体备课教师: 郑伟文 潘艳芳 孔秀珍
教案执笔者:郑伟文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能区分什么是可以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找到答案的问题什么不是。
2. 能尝试把不能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找到答案的问题转变成可能。
3. 能根据“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标准”提自己能够探究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教师演示吹泡泡。
1、谈话: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在课堂上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演示吹泡泡)看看这里面有没有科学。
2、提问: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合并同类项。同学们关于吹泡泡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当中哪几个适合我们这节课研究呢?(根据问题的可行性选择出要研究的问题)里面有没有科学?
二、吹泡泡活动的延伸。
1、谈话:现在我也想像你们一样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把泡泡玩出或吹出新的花样?”我这里有一些材料(介绍材料)用这些材料你们能玩出哪些新花样,想玩出什么新花样呢?
2、学生汇报后进行活动。
3、教师出示吹泡泡所用的材料和工具。包括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一小瓶洗涤剂和一小瓶甘油。对甘油的作用教师要作介绍。
4、学生进行吹泡泡活动。
5、提问:同学们在吹泡泡过程中解决了自己关于吹泡泡的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在吹泡泡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6、教师引导学生对吹泡泡活动进行反思。
7.谈话: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吹泡泡活动我们经历了那些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思考回顾,总结出吹泡泡所经历的过程:先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总结汇报。)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
1.谈话: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同学们一定对身边的很多有趣的事物感兴趣,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又想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积极谈自己的想法。
3.提问: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4.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讨论、交流。
5.教师小结。
集体备课教师: 郑伟文 潘艳芳 孔秀珍
教案执笔者:郑伟文
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3.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4.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
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课
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集体备课教师:孔秀珍 郑伟文 潘艳芳
教案执笔者:孔秀珍
纸 ? 教学目的: ? 1、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纸的种类,用途,扩大眼界,把学习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 3、学做再生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 4、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 5、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二、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三、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 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四、综合表达:
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集体备课教师:孔秀珍 郑伟文 潘艳芳
教案执笔者:郑伟文
纺织材料 ?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3、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4、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5、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6、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课后作业: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集体备课教师:孔秀珍 郑伟文 潘艳芳
教案执笔者:孔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