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用《诗经》中的“螟蛉有子,蜾赢负之”和《春秋》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来证明一位养父为其养子隐瞒罪行是无罪的。这一做法
A.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B.导致了大量冤假错案
C.强化了春秋一统观 D.促进了法制的儒学化
2.秦朝崇尚法治,法律对侵害不同身份者会进行不同的惩处;即使卖身为奴的男子,对身为自由民的妻子依然拥有“夫权”和家长权。这体现秦律
A.蕴含礼治精神 B.违背“刑不避大夫”理念
C.奉行严刑峻法 D.注重维护民众的宗法权力
3.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
A.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
C.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 D.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
4.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
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
5.宋代法制基本沿袭唐律,对于旧律规定不足或随时代演变而出现的新的法律问题,宋朝以颁布敕令的方式解决。宋神宗以后,出现以敕令代替律条的情况,皇帝随时发布的敕令地位超过相对固定的律条。这体现了
A.皇权在立法领域得到强化 B.皇权随意干涉立法与司法
C.宋代完全照搬唐朝的法制 D.宋代的敕令比律条更实用
6.1563年,英国政府颁布《学徒法令》,法令的中心议题是工资管制及其执行问题,法令规定:“雇主支付超过额度的工资予以监禁10天并罚款5英镑,接受该工资的雇工则要被监禁21天。”政府实行工资管制的目的在于
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B.推动工厂制度发展
C.推行自由主义政策 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7.近代基督教会尽管本身藏污纳垢,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财物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教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教会思想统治 B.宗教伦理社会化
C.突出宗教教化作用 D.社会思想宗教化
8.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下列表述与英美法系相符合的有
A.法律体系比较完整 B.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法德等欧陆国家为代表 D.法官可以创制先例
9.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
D.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法国揭开序幕
10.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 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
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 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11.“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B.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统治
C.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D.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12.1982年宪法增加了保护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禁止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一规定是建立在
A.中共八大对基本国情准确分析的基础上 B.吸取“文化大革命”惨痛教训的基础上
C.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这一根本目的基础上 D.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的基础上
13.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 )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14.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二十七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明确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规定( )
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
15.1982年宪法颁布后,先后于1988年和1993年修订,分别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和“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A.立法缺乏稳定和延续性 B.基层民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改革开放推动法制建设 D.已经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因此,斗争的方法也必须跟着改变,完备的法制就是完全必要的了。……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摘编自《刘少奇选集》下卷
材料二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摘编自《江泽民文选》第2卷
材料三 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编自中共十八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的背景和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我国依法治国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材料二 1902年清政府任命精通中国传统法律和西方法律的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谕令“按照所陈各节”,“修改删并”,但“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庶以维天理民彝不蔽。”在这次修订法律工作中,沈家本等秉承“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规定禁止刑讯、删减死罪条目,改革行刑旧制、禁革买卖人口、删除奴婢旧制、统一满汉刑律、变通秋审制度,还制定了《商律》、《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新刑律》、《国籍法》、《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现行刑律》等新律。以上十个新律虽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法文化,如引入西方的陪审员制度和律师制度,但由于清政府的迅速垮台,其中大部分只是颁布而未及实施即告废止。
——《清末修宪与沈家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清末修律进行简要评价。
1.D2.A3.B4.A5.A6.D7.A8.D9.C10.C11.D12.B13.C14.D15.C
16.(1)背景:完成了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推进。
成果:颁布了1954年宪法,中国迈出了宪政法治的第一步。
(2)内涵: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
(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成果显著,到之后经历的曲折;从改革开放后逐步走上正轨,到跨世纪时践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再到十八大以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步健全,日趋完善;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17.(1)礼法结合;对后世及世界影响深远。
(2)简评:背景、目的:面对清末统治危机,清政府在法学领域的自救运动;影响:客观上有利于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但又因其保留纲常伦理,近代化色彩大打折扣;并由于清政府的垮台和政治动荡,未真正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