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2020年版第五套人民币5元 纸币
交子 宋朝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70陌=77000文
铁钱两万重500斤
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三课:第三课:
考纲要求: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本课结构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先秦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商 业 发 展 的 表 现
原因
课前预习 教材梳理
西周: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
①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②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大商人
③出现商品市场
①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②“法律贱商人”
③商业艰难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
①都市商业发展
②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草市)
③柜坊、飞钱、邸店出现
①农业、手工业发展
②大运河开通
①商品种类增加
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都会
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②交通发达
①城镇商业繁荣
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④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
⑤出现商帮
一、宋元以前商业的发展一、宋元以前商业的发展
自主学习:
(纸币出现之前)宋元之前古代商业发展共分几大阶段,每阶段的表现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并根据以下材料得出结论,并由小组代表回答。
材料1: 殷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尚书 酒诰》
材料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
材料3 :卫国大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 ,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
——《战国策》
材料4:上农除末。
——秦
材料5:“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
商朝:善于经商
周朝: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商业打破官府垄断,出现大商人
秦汉:推行重农抑商,商业艰难发展
一、宋元以前商业的发展一、宋元以前商业的发展
《李嘉诚的困惑》 唐朝
益州(今成都)富商李嘉诚,他想带5000贯钱(1贯=1000个铜钱=6.4斤)去长安买些西域药材(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么多钱应该怎么带?他顺利买到药材,药材运到扬州,他应将货物存在哪里?回益州他带回了扬州丝,很好卖,于是他想扩大经营,可是手头钱不够,怎么办?
唐朝柜坊和飞钱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唐代商业的繁荣(金融)
一、宋元以前商业的发展一、宋元以前商业的发展
类似“汇票”存入持券,取出合券
飞钱
邸店
“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
柜坊
“古代银行”
自主学习: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2页学思之窗为李解惑,并说明理由。
如果你是一位历史学家,你从《清明上河图》等图文中,能够找到宋元商业有哪些变化,并概括其商业发展表现。由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看图说史看图说史
二、市的变迁及宋元商业发展二、市的变迁及宋元商业发展
从上到下:鼓,市楼,官吏
东市门
★探究问题一:从时间、地点、管理角度思考宋元之前的市有什么特点?
东汉市集画像砖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zhēng)三百下,散。 ——《唐六典》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
时空限制,管理严格
(一)市的变迁
宋之前的市
看图说史看图说史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街市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1、空间变化:坊市制→街市制,打破空间限制
经营方式:虹桥上的市场 “草市”更加普遍
宋朝的市
看图说史看图说史
材料二:
2、经营时间:出现灯笼、卖洗脸水 → 夜市兴盛,打破时间限制
3、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严格管理
“正店”
两个灯笼
卖洗脸水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北宋《东京梦华录》
★探究问题二:从以上史料中可以找到宋代前后市的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
宋朝的市
材料三:
宋以前城市中的市 宋代城市中的市
时间
地点
管理
有时间的限制
市坊分开
政府设置市令或市长,严格直接管理
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兴盛
街市制,打破空间限制
不再受官府直接监控
归纳小结
(一)、市的变迁
材料四:
农夫赶着毛驴进城
秦统一货币
商代货币“贝”
汉武帝统一铸五铢钱
北宋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探究问题三:请大家总结宋元商业繁荣的表现
探究:请大家总结宋元商业繁荣的表现
1、经营地点:坊市制→街市制,“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2、经营时间:出现灯笼、卖洗脸水 → 夜市兴盛,出现很多的服务业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4、商品种类增加
5、开封、临安、元大都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二)宋元时期商业的繁荣
(明)《南都繁会图》局部
川广杂货
茶,粮食,豆
古玩字画
西北两口皮货
兑换金银
东西两洋货俱全
三、明清时期商业的进步一发展
探究问题四:请大家总结明清商业繁荣的表现,并总结城市的发展表现及趋势。
1、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2、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货币作用增强
3、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徽商、晋商)
4、城镇商业繁荣(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商业名镇)
(一)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1、政治中心、军事重镇:长安、洛阳、
2、丝绸之路、大运河沿线:喀什,苏州,杭州
3、经济重心南移:“扬一益二”(扬州、成都)
4、商业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开封、临安、元大都
三、明清时期商业的进步一发展
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汉代的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宋朝重要对外港口,海外贸易税收。
郑和下西洋图
探究问题五: 归纳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概况?在对外方面明清政府采取什么政策? 其中哪种形式的对外贸易占重要地位?这种贸易的特点、目的各是什么?
时期 概 况 主要形式
西汉
唐朝 两宋 元朝 明清 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广州;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扩大;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泉州;市舶司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广州“十三行”
较为繁荣
渐趋
萎缩
朝贡
贸易
1、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2、特点
(1)先偏重陆路贸易,后偏重海上贸易。
(2)以友好为主。
(3)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3、主要方式:朝贡贸易
材料
外国“朝贡”方物,明朝政府“赐赉”礼品等方式进行的,素有“厚往薄来” 特征,明朝政府对朝贡使者均是“以礼待之”,即使“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定义: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特点: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表现:
郑和七次下西洋
合作探究
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哪些?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商业经济发展的前提: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但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交易内容:商品 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宋都东京城示意图
西市
东市
唐都长安城平面图
(2)商业起源很早,历史悠久;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从唐朝到宋代“市”有什么发展?说明什么?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贝币-商朝
刀币-战国时期
半两钱-秦朝
开元通宝-唐朝
纸币-宋朝
银元宝-明清
形状逐渐规范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
丝绸之路
(5)商业交通发达,长途贩运发达;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国外贸易全面发展等。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分川藏线、滇藏线两路。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分川藏线、滇藏线两路。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但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2)商业起源很早,历史悠久;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5)商业交通发达,长途贩运发达;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国外贸易全面发展等。
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合作探究
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 时期 表现 影响因素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商业繁荣:1.官府控制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2.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A.农业发展的推动
B.奴隶社会瓦解,社会转型。
商业艰难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1.经商时间、地点受限制;
2.商人地位低下;
3.商运活跃,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A.统治者重农抑商
(抑制、专卖、重税)
B.秦汉统一,魏晋战乱
商业发展迅速:
1.都市与农村集市的发展;
2.柜坊、飞钱、邸店问世;
3.商旅往来频繁(广州、市舶使)。
A.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B.大运河开通
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课堂小结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 时期 表现 影响因素
宋元
明清
空前繁荣(革命):
1.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2.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出现;
3.市的空前繁荣(时空、监管、名镇)
4.海外贸易繁荣,商税收入大增;
5.大都成国际商业大都会,
外贸港口泉州成世界第一大港。
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交通发达;
C.陆上丝绸之路不通,造船业发达。
商业持续繁荣,对外贸易萎缩:
1.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2.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
3.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货币作用加大4.会馆、商帮出现。
A.农业、手工业持续发展;
B.政治上的大一统;
C.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朝贡贸易。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C
D
练一练
完成本节学案课后<巩固提高>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