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三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第二次阶段性测试(体育班)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三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第二次阶段性测试(体育班)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3 18:5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临河三高2021-2022学年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考试
高三(体育)语文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姓名 班级 考号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正确粘贴条形码。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有0.5毫米黑色字迹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卷自己保留,以备讲评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与西方传统不同,中国通过对内开放、对外学习他人来不断发展自己的文明。
阶层开放、上下流动是中华文明对内开放性的重要体现。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提倡“明明扬侧陋”,让新生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战国时期,主持各诸侯国变法的商鞅、吴起等等,大都不是本国人。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建立,人才的选拔路径更宽敞也更开放,所以出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话语。与欧洲依靠经济力量的新兴阶级完全不同,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这类新兴政治人物,依赖的主要是知识和个人的才学。这种开放选拔人才的方式不但促进了新生力量的成长,而且有助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在史书上俯拾皆是。现仅举两例加以说明。例如,据《古今乐录》云:“横吹,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长安,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这里所说的“摩诃兜勒一曲”实际上就是指流行于中亚的马其顿歌曲。它被带到长安,后来又被汉武帝时期的音乐家李延年“更造新声”而流行中华,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1609年,伽利略在意大利发明并制成天文望远镜。10年后,望远镜传入中国,并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历法变革、学术研究与军事斗争等活动中发挥作用。可见,即使在明中后期这样被认为闭关锁国的时候,中华文明的开放步伐也并未停止。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深扎根于5000年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复兴,传承中的升华,开放中的飞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阔的现实基础和深远的世界意义,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复兴都深刻、都伟大。因为它顺乎历史潮流,合乎发展规律,必将极大地促进和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青铜时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因外敌侵犯和内部斗争而中断了。
B.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虽然出现少数民族政权,但他们乐意接纳并且学习中华文明。
C.从世界历史上看,从古至今,只有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因为连续记录历史而一直赓续至今。
D.科举制度建立后,人才选拔的路径更宽敞、更开放,这种方式选拔的人才促进新生力量的成长,有助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这一论点时,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
B.文章先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即对内开放、对外学习他人。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没有空发议论,而是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分析透彻、论证有力。
D.文章在中外文明对比的基础上,指出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当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洲和古中国在阶层流动的机制上有区别,欧洲依靠经济力量而古中国依靠知识和才学。
B.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不过遗憾的是在明清停止了开放的步伐。
C.中华文明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D.文章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来思考中华文明,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脊髓灰质炎通过受污染的水传播,这种会致人瘫痪,有时还会致人死亡的疾病,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让人们惊恐不已。每年夏天,脊髓灰质炎发病人数都会激增,所以母亲都不让孩子去公共游泳池。就连最有特权的人也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病毒学家科普罗夫斯基决心要首先发明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活疫苗含有经过减毒的野生病毒,它会在接种者体内造成轻度感染,进而产生抗体,但不会让接种者患病。相反,灭活疫苗中用于引起免疫应答的病毒经过化学或物理过程已经被杀死了。
然而,生于纽约的索尔克,他将胜过科普罗夫斯基,贏得率先发明脊髓灰质炎疫苗的荣誉。索尔克的疫苗中含有野生的、被甲醛杀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注射到人体内的疫苗,会像活病毒那样诱使免疫系统识别并作出反应,在血液中产生抗体。
但是,科普罗夫斯基等许多其他病毒学家从一开始就坚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比灭活疫苗更优越。索尔克的疫苗需要多次注射,后面还需要加强注射,即使这样,似乎也不能阻止免疫力随时间推移而减弱。此外,索尔克的疫苗是肌内注射的,不能在咽喉或消化道壁——脊髓灰质炎病毒进入人体的主要入口——产生足够强的抗体。
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借由受到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口进入人体,随后在消化道内增殖,又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在没有疫苗的时代,这种感染在大多数人身上的表现都很温和,许多人感染了都不知道。只有在脊髓灰质炎病毒从消化道侵入血液,移动到脊髓和脑时,感染者才会瘫痪,甚至死亡。许多病毒学家相信,用饮料或糖丸接种的活疫苗可以模仿人感染的自然路径,在消化道壁和血液里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而带来终身免疫。口服疫苗还更便宜。同时,也更容易接种,它不需要请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来注射。而且,它还会存在于已接种者的粪便里,可以在卫生条件较差、水质不洁净的环境中传递给未接种者,在其中一些人体内也激起保护性的免疫应答,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免疫。相应的危险在于,粪便中的活疫苗病毒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突变,重新变成感染性病毒,从而传播脊髓灰质炎,而非保护人们。
制备活疫苗要实现微妙的平衡。科学家需要充分弱化病毒,阻止其致病,但是又不能过于弱化,让它无法造成轻微的感染来激起保护性免疫应答。科普罗夫斯基不遗余力地要赢得这场竞赛,率先研发出最好的活疫苗。他从一位患脊髓灰质炎的29岁男性身上提取了血清和脑脊髓液,直接注射到小鼠脑中。在一只小鼠患上脊髓灰质炎后,他将它的脑和脊髓磨碎,注射给另外一组小鼠,以此类推注射了数组小鼠。接着,他从这些小鼠身上提取出病毒,依序注射到几组棉鼠脑中——同样是将受感染的脑和脊髓注射给每组新的棉鼠。以几代啮齿动物对病毒进行继代移种法培养,这种做法背后的观念是,随着病毒在不同物种间致病且适应,它在人体内致病的能力就会减弱,对于研制活疫苗而言,这个减毒过程至关重要。
1948年的一个冬夜,科普罗夫斯基吞服下自己研制的实验性脊髓灰质炎疫苗——一种含有脂肪的、黏稠的灰色糊状物,用他在组织捣碎机中粉碎的棉鼠的脑和脊髓制成。这种疫苗里含有野生的,但是已经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摘编自梅雷迪丝·瓦德曼《疫苗竞赛》,罗爽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索尔克的疫苗含有被杀死的病毒,它们产生抗体的原理与减活病毒疫苗进入人体产生抗体的原理不同。
B.索尔克的灭活疫苗通过肌内注射进入人体,而活疫苗则可以模仿人感染的自然路径进入人体,更加安全。
C.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受污染的水传播,这为减毒活疫苗经污水传给未接种者,实现被动免疫创造了可能。
D.科学家既要保证接种者产生抗体,又不能让接种者患病,因此他们选用小鼠进行病毒继代移种法培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介绍疫苗研发知识时讲述了两位病毒学家竞争研发疫苗的故事,这使文章通俗易懂,增强吸引力。
B.为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减毒疫苗弊大于利的特点,文章详细介绍了科普罗夫斯基研制活疫苗的减毒过程。
C.文章使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疫苗的原理与区别,其中活疫苗含有活的病毒,只有实现微妙平衡才会有效。
D.文章讲述科普罗夫斯基吞服实验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细节,意在让读者了解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可贵精神。
6.为什么“科普罗夫斯基等许多其他病毒学家从一开始就坚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比灭活疫苗更优越”?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妹夫的门牙
于博
妺夫的门牙掉了,准确地说是被人打掉的,更准确地说是被一个犯罪嫌疑人打掉的。
妹夫是一名警察,准确地说是个缉毒警察,更准确地说是一个优秀的禁毒警察队长。
妹夫从警十二年,破获了上百起涉毒案件,犯罪嫌疑人没少抓,也经历了无数次危险,当然,伤也没少受,奖章和奖状也没少得。但是,牙被打掉还是第一次。妹夫说:“牙和十指一样,都连着心,疼得要命,但最要命的是说话漏风,也影响形象。”
其实,妹夫的门牙完好如初时,更让人忍俊不禁。其牙长而大不说,还微微翘起,仿佛不愿意在嘴里待着似的。第一次进我们家门,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这颗门牙。后来妺夫知道真相后,就决定必须把门牙换掉,最低也要整形美容一下。但这么多年,妺妹夫的门牙依旧长而大,依旧微翘。妹夫说他工作忙,实在没有时间去整牙。在妹夫说完后妹妹总是歉意地一笑,说她也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其实我们一家人都眀白,妺夫和妺妺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要到一万了,但在那个沿海城市,除了要为外甥上学攒钱以外,其余的都付了房子的月供,他们的日子还是比较清苦的。
去年9月1日,妹夫陪着外甥第一次踏进校门后,终于下定决心去整牙了。因为他送外甥去上学时,外甥的同学看见他都捂着嘴笑。后来妹夫知道,儿子的同学都喊他“海侠甚平”。
“海侠甚平?”妹夫有点儿发蒙。
“海侠甚平是鲸鲨鱼人,长着又长又尖的牙。”外甥给了他答案。
妹夫上网搜了一下,知道海侠甚平是动画片里的一个人物,好在他行侠仗义。妹夫松了口气,但还是决定整牙。
妹夫托同学找了一家牙科诊所。牙医检查后说:“拔牙有风险,尤其是拔门牙。两个门牙之间都有条缝隙,叫切牙孔。切牙孔里行走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拔门牙容易伤到切牙孔,另外还容易引起牙龈撕裂、断根、牙槽骨劈裂。”不建议他拔牙,说:“门牙外凸,完全可以矫正,做光敏修复或烤瓷冠修复。”妺夫问了价格后,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笑了,说:“明天有个案子要办,办完后再来。”
整牙的事又拖了两个月,外甥下了最后通牒:“爸爸必须整牙。”恰好妺妺发了奖金,妹夫信誓旦旦:“明天天大的事也不管,就去弄牙。”没想到,当天夜里妹夫就被一个电话叫走了。妹妺连嘱咐的话都没说,只是喊外甥可以和她睡一个床了。
妹夫这回接了个“大活儿”。当地一个叫三子的人组织一伙人与云南那边贩毒集团联合贩毒,局里专案组跟了一个多月。后来三子突然跑路了,经过侦查,发现三子在东北龙城出现了,妺夫作为抓捕组组长带队连夜出发。
妺夫将蓝色的大海甩在了身后,迎面而来的是东北凛冽刺骨的寒风,还有一根粗大的镐把。抓捕时,三子用镐把怼在了第一个冲上来的妹夫的脸上,结果妺夫除了“鲜花盛开”以外,门牙也掉到地上了。估计当时门牙得在地板砖上跳两圈舞,还得叮当响两下,只是那个场面,没有人会注意到,更没有人会听到。
妹夫完成了抓捕任务,立了功。庆功会后,妹夫和我视频,没有了门牙的妹夫,面相确实有点儿滑稽。妺夫却格外高兴,说:“三子这一棒子打得好,省了拔牙钱。”我说:“你可别掉以轻心,消肿最少要半个月,整不好连脸都受牵连。”妺夫说:“知道,从警这么些年还没休过病假呢,正好安心养几天。你妺妺也休年假了,我们打算去厦门。”
过了几天,没有妹妺和妺夫出去的动静,我便给妺妹打电话。妹妺一笑,说:“你不了解他,这么些年了,他没有在家待过超三天的时候,早就上班去了。再说,春节要到了,他更忙了。”
初一早上,妹妹拜年,说:“妺夫在一个小区值班呢。”大疫突发,警徽闪耀,人员吃紧,妺夫也被抽去防疫了。我决定和妺夫视频。妹夫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看不出门牙的情况和伤口的好坏。妺夫很乐观,说:“门牙掉了,不给俺把门了,但俺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一定要为祖国和人民把好门。病毒和犯罪一样,都是警察消灭的对象。等疫情一过,俺马上去镶牙。好了,不说了大哥,来活儿了。”
妹夫的门牙到现在也没有镶上,我却落下一个毛病,就是每当见到警察时,总会盯着人家的脸认真地看,弄得对方莫名其妙。其实,我是在看他的门牙。
(原载《啄木鸟》2021年7期,略有改动)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以整齐反复的句式勾勒出妹夫的英勇形象,同时点了题,设置了悬念,可谓一石三鸟。
B.小说主题宏大,选材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散发着烟火气息;叙述语言清新质朴,又典雅精致。
C.小说围绕妹夫的门牙这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行文曲折有致,始终紧紧地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D.小说大部分篇幅使用第三人称行文,叙事灵活自如;有时转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8.小说中的“妹夫”是一名平凡可亲的缉毒民警,请简要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突出其怎样的形象特征。(6分)
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
C.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D.岁课,既可指地方一年上交的赋税,又可指官员一年的政绩,文中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2)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①
范成大
千峰万峰巴峡里,不信人间有平地。
诸宫回望水连关,却疑平地元无山。
山川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都如梦。
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万湖边。
(注)①诗人辞去四川制置使职务,沿江东下,抵达湖北江陵,应辛弃疾之邀同游诸宫,写下了这首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句写长江三峡峰峦极多,简直不敢相信人间还会有平地,这是诗人行船江中的真实感受。
B.第三句中“回望”紧扣标题,写诗人出了“峡里”后回头遥望,只见江面一望无际,表现了峡外的平旷。
C.第二句中“不信”和第四句中“却疑”的用法相同,都是运用诗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景物的特征。
D.第七句写诗人此行路程很远,第八句写行进很快,表露出了诗人思念石湖、归心似箭的心情。
15.这首诗的五、六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写周瑜的功业,刻画了周瑜英姿勃发的形象。
(2)杜甫《登高》整体描写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展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令人惊艳的一份成绩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___________、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__________、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___________,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___________,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展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
B.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
C.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令人惊艳的一份成绩单。
D.展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浴血奋战 自食其力 锐意进取 标新创异
B.背水一战 自食其力 筚路蓝缕 守正创新
C.浴血奋战 自力更生 锐意进取 守正创新
D.背水一战 自力更生 筚路蓝缕 标新创异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所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D.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5分)
电影《长津湖》在今年“国庆档”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不断刷新着各项观影纪录。该片以伍千里、伍万里兄弟,以及众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年轻的将士为主要角色,通过他们不服输、不退缩,活泼、执着、敢打敢拼的故事与细节,展现出志愿军的青春风貌。这部以再现和表现抗美援朝战争中极其重要的长津湖战役为题材的战争大片,以全新的影像、视角和思想,呈现出具有史诗意义和风范的壮丽影像,成为新时代中国战争电影创作的一座具有突破意义的新界碑。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祝融号”着陆火星以来,环绕器一直在承担着数据中继的角色并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对于环绕器而言,承担好中继通讯的角色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 ① 。环绕器要始终保持在中继轨道,才能使 ② 。为此,它在运行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轨道维持,确保稳定运行在中继通讯轨道。二是 ③ 。环绕器携带了2个太阳电池阵,同时通过优化调整器上的设备工作模式,成功应对光照不足带来的能源问题,保障持续能源供应。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饭圈”乱象频现,已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社会现象之一。“饭圈”是“粉丝圈”的简称,其主体多为青少年,崇拜的对象则是某个明星或明星组合。
“追星”这一行为本身并没有问题,譬如由对偶像的喜爱、对“爱豆”才华的欣赏,转化为对当下的思考,对未来的憧憬等。但还应看到,一些不良饭圈文化,严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亟待治理和纠偏。如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诱导青少年无底线追星,或造谣攻击、网络暴力,或应援集资、刷量控评,或制造话题、干扰舆论;还如部分粉丝缺乏是非观念,竟为那些缺乏自律,甚至失德违法的劣迹演艺明星站台,发表非理性言论等等。
这种“饭圈”乱象引发了社会的强烈批评,国家相关部门也开始进行集中整治。继“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之后,2021年8月25日,中央网信办又推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严管明星经纪公司、规范粉丝群体账号、严控未成年人参与活动等治理措施,以正本清源,刹住不良之风。此举旨在倡导和鼓励明星艺人要有“流量担当”,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也引导公众理智追星,共同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环境。
作为高中生,你怎样看待“饭圈”乱象?你认为青少年应该树立怎样的偶像观?
请自选角度,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规范标点,注意卷面。不少于800字。
临河三高2021-2022学年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考试
高三(体育)语文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B
6.①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能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而带来终身免疫;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更便宜;③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更容易接种;④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可以传递给未接种者,实现被动免疫。
7.B
8.①正面描写:小说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通过描写“妹夫”的门牙及门牙掉了之后滑稽的面相,“妹夫”的言谈、行为等,凸显其质朴可爱、坦诚乐观、爽朗自信的形象。
②侧面衬托:小说中多处借妹妹的话从侧面表现“妹夫”忘我工作、迎难而上的精气神。
9.①从情节安排的角度看,最后一段交代了“妹夫”的牙至今也没有镶上的结局。为读者解疑的同时,又设置了新的悬念。
②从人物刻画的角度看,最后一段突出了“妹夫”仍然像以往那样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③从主题揭示的角度看最后一段说明“我”落下的“毛病”以点带面,从侧面表现了“我”对警察群体由衷的肯定。
④从表达效果看,最后一段颇具画面感,幽默诙谐中富有意味,令人莞尔的同时也感受到主人公忘我工作的精神品质。
10.A
11.D
12.C
13.(1)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2)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14.D
15.①五、六两句的意思是:山水迎我入蜀,如今又送我下江东,回首沉思,明灭变幻一切都似梦境一般。②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自然山水“迎送”的现象,触发了诗人对世事变幻的感慨。
16.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17.B
18.C
19.D
20.《长津湖》成为战争电影创作的新界碑
21.①中继轨道维持的问题 ②通讯保持畅通 ③能源持续供应的问题
22.参考例文:
树立新偶像观
近日,几位流量明星在南京大学拍戏剧组专门安排了保安,然后却发现大学生们都很理智淡定;而在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上,人们却排起了长队,只为送袁隆平院士最后一程。这两种情况的鲜明对比,正符合我们青年正在崛起的新偶像观:偶像非“流量”,实干是导向。
在如今“饭圈”乱象频生的娱乐环境下,我不禁为理智追星的人们点赞,我们应抵制“饭圈”乱象,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我们青年人更应该思考什么人才应该是我们的“偶像”。偶像不仅仅意味着帅气或美丽的外表,也不仅仅意味着源源不断的流量,真正的偶像有具有新时代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实干奉献的人或许比那些衣裳华丽的明星更值得我们追逐。李兰娟院士曾说:“希望国家给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为祖国未来发展培育栋梁之才。”着一袭白褂、勇赴一线的钟南山是偶像;烈日之下,为百姓解饱腹之忧的袁隆平是我们的偶像……他们或许没有美丽的容颜、没有婉转的歌喉,但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可比一次表演、一部电影带给我们影响来得更踏实,这才是偶像!
科学家被称为偶像当之无愧,将实干者冠以偶像亦成共识。支教35年、绚烂了两代人却白了自己麻花辫的支月英;为守住每个家庭的希望、与新冠病毒殊死搏斗的白衣天使……他们都是平凡人,却也是“以荧烛之微增辉岁月”的实干者,不正是有了他们于不起眼处的实干奉献,才有了我们的岁月静好吗?他们当之无愧成为我们偶像!而那些拿着高额片酬却想着偷税的某些艺人、凭借自己“星”光为所欲,甚至有触碰法律红线的吴亦凡之流;在公众场合不谨言慎行,甚至支持分裂国家行为的所谓“明星”,他们德不配位,不堪为“星”。我们应摆脱过去对偶像的狭隘之见,建立正确的偶像观,清晰地认识到唯有实干兴邦者,为国增容光者,才更值得成为我们的偶像。
学习偶像,不是邯郸学步,而是将其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内涵,邂逅更优秀的自我。外交家华春莹在对外发言时的从容气度让我们钦佩,我们可以学习她的不卑不亢的态度与举止;王继才在孤岛守卫一辈子的坚守令我们感动,我们可以学习他的爱国热忱……学习偶像,应发挥自己的判断力与行动力,明白该学习什么人,该学习什么精神,并将之付诸行动。这样的青年方是蓬勃向上的,这样的青年方能撑起祖国的未来!
恰风华正茂,我们应树立新的偶像观,学习效法古今中外的名贤、英雄和骄子,并以他们为偶像定会使自己从天真走向成熟,从成功走向辉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