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短文两篇》

文档属性

名称 22《短文两篇》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04 20:05:00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爱莲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周敦颐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fán多唐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沾染洗涤美丽而不庄重树立亲近而不庄重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茎梗中间贯通,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地,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我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认为品德高尚的人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Yī叹词Xiǎn少,难得应当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人有几个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鲜)(众)(无)隐逸者富贵者君子托物言志(正衬)(反衬)(突出)颇有微词十分轻蔑自视清高以花喻人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课件11张PPT。作家介绍学习目标图片欣赏课文小结课文理解课堂练习陋 室 铭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 者刘禹锡(772——842),
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
得,洛阳人。曾中进士,
官授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
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
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
交情深厚。有《刘梦得文集》。这篇《陋室
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
一般都是用韵的。
学习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4.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5.背诵、默写课文。课文理解1.重点文言词的理解与
积累。
2.翻译课文,疏通文言
语句。
3.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著名
灵异这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长到映入指琴瑟、萧管等乐器,
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是有何陋的倒装句,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有学问的人
没什么学问
的人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
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
降福显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好
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
芳草把帘内映得碧绿。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
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
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
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
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
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
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第

层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
实,以山水引出陋室。“仙、龙”
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
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
发出来。?修辞
作用?作用
含义 点明全文主旨,
说明房屋虽然简陋,
但室主人品德高尚,
就不仅不觉其“陋”
反而能显出其高雅。第

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只劳形。?写

么以景色之雅 见“惟吾德馨”
明“陋室”不陋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室中主人也是一样的高雅。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
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写
室居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表达室主人
高洁傲岸的节操、
安贫乐道的情趣。 处处紧扣
“惟吾德馨”第

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
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圣
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
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突出
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
乐道的情趣。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
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
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
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
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
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
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
道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