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的分法(信息窗2)》教学建议
信息窗2——动物联欢
这幅情境图呈现的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做游戏的情境:16只小松鼠分组做游戏,12只小熊跳拉手舞。通过解决小熊和小松鼠分组的问题,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按份数平均分、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为认识除法积累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教学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续接上一个信息窗的故事内容,通过观察画面继续讲数学故事。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以教材中的问题为线索,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其他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你问我说”中有两个红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问题是学习把一些物品按份数平均分;第二个红点问题是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与第一个信息窗第二、第三个红点相比,前者对于“平均分成几份”和“每几个一份”都是已知的、确定的,而后者需要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完成,是前二个信息窗问题、思路及方法的拓展。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教材先借助学具动态呈现了“把12只小熊平均分成3组,每组4只”的过程。由于平均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每种分法也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所以教材没有穷尽所有分法,只是出示一种方法作为引领,接下来提出“还可以怎样分”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自己探索、思考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并在同学中交流各自的分法。
教学第一个红点时,要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来摆一摆、分一分,以便得出多种不同的分法。在分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法可以不同,不管平均分成几份,但要每份分得同样多才是平均分,从而使学生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深刻理解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与信息窗1相比,此处要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把12只小熊平均分成3组,每组4只”,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松鼠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教材编排与第一个红点类似,仍然是借助学具来圈一圈、分一分,呈现了学生的一种分法:“每4只一组,可以分成4组”。接下来提出“还可以怎样分”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引出多种不同的分法。
教学第二个红点的过程与第一个红点类似。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来圈一圈、分一分,然后组织交流,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交流时仍然强调学生用语言完整地表达分法和结果。比如:“把16只松鼠每4只分成一组,可以分成4组”,继续为除法的初步认识打基础。此外,还要让学生理解这次的分法与第一个红点相比,虽然都是平均分,但前者是按照份数进行平均分,这里是按照每份的个数进行平均分。
本信息窗教学时需要注意,教材这两个红点的内容分别是传统教材中的“等分除”和“包含除”,在教学中要避免出现这两种说法,不要人为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而应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理解平均分的本质上。
“自主练习”第1题是巩固按份数进行平均分的练习。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分一分,再说说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第2题是巩固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的练习。练习时和第1题一样,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分一分并说说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意义。
第3题和第5题是平均分的综合练习。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或在书上圈一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体会“按份数进行平均分”和“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区别与联系。
第4题是动手操作的练习。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合适的学具进行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份数和每份的个数的变化规律和内在的联系。
第6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合适的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以便于学生体验不同分法,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学生间的水平差异,不强求学生列出所有的分法,不作统一要求。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