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共同纲领》起草后,经过了七次反复的讨论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组讨论了两次,然后将草案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基本通过,才提交政协全体会议讨论。这说明《共同纲领》的通过( )
A.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B. 听取了不同阶级与阶层的诸多建议
C. 见证了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 D. 经历了新中国空前规模的普选过程
2.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农村通过集体化改造进行公共资金积累。这些资金除用来购买新式农具、化肥等衣资外,还用来防备自然灾害;一些地区还用公共资金开办托儿所,开展“病有所医”的互助医疗,开办社队企业。这些措施( )
A.确立了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普及
C.赢得了群众对新生政权的拥护 D.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3.1954年6月以后,全国各地报纸、杂志都以极大的篇幅登载阐明宪法草案的通俗文章,广播电台连续举办宪法草案讲座,各出版机关一共出版了1184万册宪法草案单行本和大量有关宪法知识的书籍。民族出版社还将宪法草案译成蒙、藏等民族文字。这些做法( )
A.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主人
C.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D.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4.50年代中期,供销合作社工作重心转向农村,除国家统购统销的粮食、棉花外,供销合作社几乎垄断了全部农业产出和地方小土产的收购任务,使国营商业掌握了大量的物资,保证了国家需要。供销合作社工作重心转移起到的作用是( )
A.推动了国家经济工作重心的转移 B.为国家工业化进程提供稳定支撑
C.有利于教育转变落后地区的农民 D.促进了农业“三大改造”的完成
5.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6.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值平均年增长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这种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1956年,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7.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挫折与失误,好心办了坏事。它给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留下的教训有( )
①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②经济建设要切合实际
③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8.“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领域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革新能手和先进工作者;广大农民努力增加生产,跖跃交售粮棉;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和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纷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亦赴工业建设第一线。由此可知,“一五”计划( )
A.激发了民众的建设热情
B.照搬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
C.使工农业生产增长迅速
D.依靠群众智慧进行技术创新
9.1964年1月,周恩来在访问加纳期间,正式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并加大了对亚非国家的援助。以八项原则为指导,中国为安哥拉民族解放组织和坦桑尼亚等国提供了大量无偿军事援助,为马里等国提供了经济援助,还向非洲国家派出了援外医疗队。中国的这些外交活动( )
A.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彻底打破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D.积极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0.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三线(西南、西北)建设由此开始。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
设投资 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 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
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 B.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根本提高
C.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面貌 D.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
1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12.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据此可知当时新中国( )
A.在法律上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 B.政协会议退出了历史舞台
C.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行政机关 D.已完成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13.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4.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这说明中国外交( )
A.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B.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废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打破了美国的孤立封锁包围
15.1969年7月尼克松从关岛出发经亚洲五国到罗马尼亚访问。8月20日尼克松对同行的罗杰斯国务卿说希望在适当的时期抓住适当的机会同中国对话。美国的举动( )
A.旨在应对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冲击 B.反映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洲
C.是基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思考 D.体现了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经济政策的调整,以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材料一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了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则比较稀少的现状。
——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二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果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以西瓜为例,在1982年居民还为买瓜走远路,排长队,而到1985年西瓜市场放开后,西瓜上市量大,质量好,购买方便。到90年代初期,北京人均消费水果47公斤,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的蛇果、墨西哥的青柚、印度尼西亚的毛丹、新西兰的杨桃、韩国的丰水梨、日本的水晶梨、智利的红提子……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50多种水果摆满商厦柜台。
——摘编自张太原《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并概述其重要作用。
(2)材料二中"社会变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3)材料三反映出北京居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17.材料 随着大規檨经济建设的开始,粮食产需矛盾、供求矛盾十分尖锐。 1953-1955年,我国逐步对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麼(简称"统购统销")。1979年,国务院决定陆续提高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幅度达24.8%;对超出統购任务的部分,实行加价政策,对粮食的加价高达50%.1983年和198年又下放一些品种的价格管理权限:对生产发展快、市场供应有保障的品种先放,供不应求的后放;与国计民生关系较小的先放,关系较大的后放;分散产区先放,集中产区后放。到1984年,农产品的统购、派范围大大缩小,受自由市场调节的比重逐步上升。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谋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背景,并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产品价格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产品价格改革的特点。
1.B2.C3.D4.B5.A6.A7.A8.A9.B10.D11.C12.A13.C14.A15.C
16.(1)主要内容: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作用: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序曲: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3)变化:水果品种丰富,由奢侈品变成普通商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市场的活跃提供了保障。
17.(1)背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城镇人口增长,粮食紧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目的:改变农产品价格偏低的不合理状况;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农产品价格提高幅度大;分类调整;稳步推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调节过渡;关注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