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 必修一2.2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课件(17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 必修一2.2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课件(17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通用技术
更新时间 2021-12-24 11:59: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7张PPT)
*
第二章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2.2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
2.2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1. 人机关系
2.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3. 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
1、什么是人机关系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与身边的物品发生联系。
当我们使用这些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的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称为人机关系。
*
(2) “机”的含义
人机关系中所指的“机”除了人们通常所说的机器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工具、仪器、仪表、设备、设施、家具、交通车辆以及劳动保护用具等。当人们身处某一环境的时候,这时的人机关系就体现为人与环境的关系。
马上行动
*
(3)人与产品存在的人机关系
案例分析
小结:
人走近门,便与门板构成人机关系;人要握住把手,便与门把手构成人机关系;人开门后要通过门,便与门框构成人机关系。
*
讨论与马上行动
1. 人与电梯的人机关系有哪些?
人走近电梯门,人与电梯门板构成人机关系;
人按电梯开关,手与电梯开关构成人机关系;
门开后人要通过电梯门,人与电梯门框构成人机关系。
人进入电梯后按楼层按钮,手与楼层按钮构成人机关系。
2.“人坐在椅子上” 时,人体的一些部位与椅子发生了哪些人机关系?
(1)人的手臂与椅子扶手间的人机关系。
(2)人的背部与椅子靠背间的人机关系。
(3)人的臀部与椅子坐垫间的人机关系。
(4)人的腿部与座椅前缘间的人机关系。
(5)人的脚部与椅子摆脚间的人机关系。
*
2.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1)高效
在设计中,应把人和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合理或最优地分配人和机的功能,以促进二者的协调,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铁锹的装载量与人的负荷强度的关系,装载强度、次数与人的疲劳度的关系。
动作,
装载量,
形状,材料,
规格等。
*
(2)健康
在长期操作或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品对人的健康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或伤害。
指出右面图片中椅子设计不合理、有损人体健康的地方。
椅背设计太靠后,正常坐姿时靠不上
椅面太过倾斜,会导致人体自然下滑
椅背设计太低,支持不住人的身体
椅面与人体的接触面积太小
本图给我们显示了什么?
电脑的高度及椅子的高度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的健康
*
(3)舒适
是指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人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操作或使用的姿势能够在人们自然、正常的肢体活动范围之内,从而使人不致过早地产生疲劳,心理上的舒适感受也是人机关系应当考虑的目标。
  你觉得右边两幅图中的小工具,哪个使用起来更舒适?为什么?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
(4)安全
在长期操作或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能对我们人的身体造成伤害。
*
安全带
安全气囊
倒车雷达
*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坐轮椅的残疾人乘座这辆公共汽车方便吗?
如果不方便,应如何改进?
讨论: 图中设计考虑到了哪些特殊人群的需要?
单车\婴儿车
地下过道中要修盲人道
3. 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盲人可以通过触摸凹凸点知道人民币的面值
*
(2)静态的人和动态的人
静态尺寸是指人的构造尺寸;
动态尺寸是指人的功能尺寸,包括人的动作范围、体形变化等测量数据。
*
(3)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且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产品的色彩、材质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都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如果能在设计中注意满足人在这些方面的心理需求,就可以将人机关系处理得更好。
视觉:对产品形状,空间关系、色彩的感觉
听觉:对产品的声音的感觉
味觉:对产品的口味的感觉
触觉:手、足、皮肤对产品的感觉
嗅觉:对产品的气味的感觉
*
(4)信息的交互
人与产品的互动过程就是人与产品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改善信息传递的途径能够获得更好的人机关系。
如:电脑的界面、对话框、键盘、图像、声音等
利用键盘
鼠标输入
指令
电脑以对话框的形式把信息反馈给电脑操作者
当然,电脑反馈给操作
者的信息可以是多种多
样的,例如:图象画面,
声音等等
人与电脑之间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交流
好方便啊!
电脑界面越来越人性化
*
触摸屏手机具有重力感、多触电
触摸屏手机实现信息交互,是以图形界面的形式显示在屏幕。
触摸屏手机实现信息交互,可以直接手写,方便一些不会用手机键盘输入的人群
*
课堂小结
1. 人机关系
(1)什么是人机关系
(2)机的含义
(3)人与产品存在的人机关系
2.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1)高效 (2)健康
(3)舒适 (4)安全
3. 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
(3)人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
(4)信息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