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有变化而无重复,作品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上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个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性。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材料二:
建筑主要属于空间艺术,音乐则属于时间艺术,二者之间区别明显。然而,将建筑与音乐相联作比,完全成为人们艺术审美的共识。在西方,文学家歌德、哲学家谢林、音乐大师贝多芬等人,都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中国建筑又何尝不是具有浓郁的音乐美感。北京天坛祈年殿的藻井天花,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如意斗拱,显示出建筑构图上的连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西安大雁塔的层层叠叠,广东开平风采堂的立面构图,展示了建筑的渐变的节奏和韵律美;北京故宫建筑群的三重空间组合,起伏跌宕、层层推进,给人一种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感受,传达出起伏的节奏和韵律美;苏州园林的“体宜因借”,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表现的是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建筑无论宫殿、寺庙,还是园林、民居,注重的并非单体的高大,而是群体的宏伟;追求的不是纯空间的凝固的音乐,而是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自我的旨趣和品格。
建筑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最根本的在于建筑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在建筑中,一柱一窗的连续重复,好像2/4拍子的乐曲,而一柱二窗的连续重复排列,就好比3/4拍子的“蓬恰恰,蓬恰恰”的华尔兹圆舞曲了。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或者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如果说,空间是建筑的本质,空间的组合创造是建筑设计的灵魂,那么,空间组合所蕴含的节奏和韵律往往成为激发人们建筑审美情思的最主要因素所在。王振复先生曾论述道:“优秀的建筑,由于成功地处理了建筑个体的各部分之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体、群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的比例尺度,像一部成熟的乐曲,既千变万化、波澜起伏,又浑然一体、主题鲜明。这里有主旋律与副旋律、高潮与铺垫、独奏与合奏、领唱与和声。既有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进行曲,又有缠绵悱恻、情意切切的恋歌和清新愉快的田园小唱。”
建筑的节奏和韵律还表现在建筑内部空间之上。一座建筑的内部由许多室内空间组合而成,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开合等变化万千而又整体和谐,人们在建筑审美时,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步移景异。一方面保留着对前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又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从而充分显露出建筑艺术的空间理性的时间化特征。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中,才能真正感受和体悟建筑艺术之神、之韵。如中国古代的院落式民居,其空间序列清晰有致,有前序、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真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意蕴丰富,韵味无穷。
(节选自《韵:建筑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复和变化的关系会带来“有持续性”作品单调枯燥、散漫凌乱等问题。
B.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是古今中外所有建筑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C.西安的大雁塔、北京的故宫建筑群及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均展示了建筑的韵律美。
D.人们将建筑与音乐作比,主要因为它们具有可以领略的韵律和节奏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舒伯特《鳟鱼》五重奏为例证明重复和变化易使音乐的主题和变奏取得统一。
B.首都人民大会堂以简单重复的几十根柱子让其体现统一性和雄伟气概。
C.梁思成认为无论在水平方向或者在垂直方向上,建筑物都有其节奏和韵律。
D.只要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就可感受中国古代的院落式民居建筑艺术之韵。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利用树木、船只及无尽的瓦陇重复排列取得画面的统一性。
B.李公麟的《放牧图》以无数匹马的重复、几笔线条的山坡及疏落的孤树体现匠心所在。
C.华尔兹圆舞曲以连续排列的节拍而体现优美、情绪热烈、欢快的动作性美感。
D.四合院以庭院的数量、形状及木构建筑的式样、材料、色彩等达到千变万化的效果。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梁思成说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作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作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可在这儿,和同学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它在一阵嗒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地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
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
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ロ,西山ロ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一位旅客。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原文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运用大量细节描写,细腻地展现了火车初到台儿沟时以香雪为代表的山里女孩争先恐后去看火车时的神情和动作,表现出台儿沟的封闭和落后。
B.“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既形象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转换、天气的寒冷,又为下文香雪必须上车换铅笔盒从而滞留车上做了铺垫。
C.小说写台儿沟的姑娘们在车窗下用装有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和旅客和气地做买卖,主要是为了表现她们头脑精明、擅长算计的性格特点。
D.“哦,香雪!香雪!”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处,既是台儿沟的姐妹们见到香雪时所发出的惊喜之声,也是对香雪的勇气胆量和执着追求精神的由衷赞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对香雪的美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写台儿沟姑娘们梳妆打扮的美,从而烘托出香雪的淳朴、美丽。
B.小说善于借助激烈的矛盾冲突和细腻的场景来塑造人物,例如对香雪夜归的情景就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展现出她的勇气和执着。
C.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以一种对生存状态独特的感知角度,向读者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山村人的精神风貌。
D.小说运用诗意的语言,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台儿沟人的生活、山间的自然景物交融糅合,表现出人性、人情之美和诗化的环境之美。
8.“铅笔盒”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分)
9.小说中的“一分钟”是一个极具匠心的安排,有着丰厚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赤壁赋(节选)
苏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兰溪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宠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医。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再无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下
C.因往相田得疾 因:于是,就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又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皆一时异人也
D.凌万顷之茫然; 蚓无爪牙之利
1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B.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C.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D.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13.下列对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赤壁赋》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作结,照应文章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B.《游兰溪》前面叙事,简洁风趣;之后写景,暮雨中杜鹃哀啼,作者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末句“剧饮而归”,以酒浇愁。
C.《赤登赋》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抒情言志,情、景、理水乳交雕。《游兰溪》写人状景抒情,情、理、文兼胜,相得益彰。
D.“谁道人生再无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体现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仍能豁达自处的坦荡情怀。
15.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4分)
(2)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8题。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宋·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①,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注)①云烟畔:词人闲居的江西上饶铅山县乡间别墅。
16.下列诗句的意思跟重阳节无关的一项是( ) (3分)
A.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B.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7.下列关于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上阕“掩鼻”两句从时空的角度写出了官场之“臭腐”,极具艺术概括力。
B.上阕“人间”与“云烟畔”形成鲜明对照,突出词人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
C.下阕“呼老伴”三句呼应题目,将菊花拟人化,读来婉曲有味且意趣盎然。
D.题目为“寻菊”,直到下阕才出现菊,实是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
18.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借“黄花”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感慨的同时,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徜徉世间、探访名山的快意想法。
(2)古诗词中常用比喻的手法,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来描写波涛力量之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____________”来写刘格北伐时的英雄气概。
(3)在诗人的世界里,许多植物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如《琵琶行》中,白居易描绘江边送别时,用“____________”之景增添了离别的愁情;《声声慢》中,李清照用“____________”来表现绵绵细雨敲击时的凄凉哀婉的心境。
(4)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5)《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____________的时代。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____________。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____________的国家。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______,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情,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见证着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20.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体会 不谋而合 素养 挥洒自如 B.体验 不约而同 素质 炉火纯青
C.体会 不约而同 素质 挥洒自如 D.体验 不谋而合 素养 炉火纯青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见证着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我们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B.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C.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D.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家乡,养育我们的地方。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一切一切,总是令我们难忘。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对家乡拥有许多鲜活的记忆,难以割舍的情感,不能忘怀的故事。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说法不严谨,原文“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2.A (B.说法绝对。只是一个重要因素。C.范围扩大。原文“梁思成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或者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D.原文“人们只有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中,才能真正感受和体悟建筑艺术之神、之韵。”)
3.C (强调节奏和韵律的重要性。)
4.①举例论证,以祈年殿、隆兴寺、西安大雁塔等建筑为例论证中国建筑具有浓郁的音乐美感;以中国古代院落民居论证建筑的节奏和韵律还表现为建筑内部空间之韵。(2分,举一例即可)②比喻论证,用音乐的节拍比喻柱、窗的连续重复,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建筑具有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感。(2分)③引用论证,引用梁思成和王振复的评论,论证建筑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2分)(写出两点即可,没有分析,只是列手法不给分。)
5.①“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为人们所遵守分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如建筑的重复、反复出现等千篇一律;②“灵活性”强调设计和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重复之中,又有千变万化的出现,汲取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特点等。(每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
6.C (从她们换的东西是挂面、发卡、尼龙袜等内容来看,主要是为了表现她们对外面新鲜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7.B (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8.①同桌摆弄塑料铅笔盒使得香雪对自己的木铅笔盒感到难为情,表现出台儿沟的贫穷给她带来的自卑感;②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渴望,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③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表现出她的倔强和自尊;④香雪把盛擦脸油的小盒放入铅笔盒,表现出她愿望实现后的快乐和满足;⑤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表现出香雪拿到铅笔盒独自回来的骄傲和见到姐妹们后的激动。(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9.①山里与山外两个世界、古老与现代两种文明的接触与碰撞,靠的是这一分钟;②主人公香雪的蜕变,靠的也是这一分钟。因为这一分钟,香雪上车被带走,最终完成了从自卑柔弱到自信强大的转变;③作者借助这紧凑的一分钟,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渴望和喜悦。(每点2分)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因”,因为。解释错误。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并且。
B.“于”,介词,比。/介词,在。
C.“也”,助词,表句中停顿。/助词,表判断。
D.“之”,助词,表定语后置。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游”是动词,“游览”,“清泉寺”是名词,是“游”的地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与之”“同”都是“游”的状语,构成状中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有”的宾语是“洗笔泉”,“水”是下一句“极甘”的主语,所以“洗笔泉”和“水”之间要断开,排除C。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典故的能力。
结合创作背景来看,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或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思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末句‘剧饮而归’,以酒浇愁”错误,结合前面作者所作词来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再现了作者遭受人生重大打击后不自悲、不气馁、不自暴自弃的进取精神,同时,也是劝勉人们不要一味地在那里感叹“黄鸡催晓”,而要奋发有为,所以末句“剧饮而归”,应是以欢快作结。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中,“是”,这;“是……也”,判断句;“藏”,宝藏;“适”,享用。
(2)中,“以”,介词,用;“书”,写;“数”,几;“辄”,就;“了”,明了,懂得。
参考译文: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赤壁赋》节选)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的好坏,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游兰溪》
16.D
17.B
18.李词呈现了一幅黄花枯萎,满地堆积,再也无人摘取的悲凉画面,抒发了晚年词人历经国破、夫死、家亡等人生之苦后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与愁苦,可谓缠绵哀怨,欲说还休;
辛词中,词人由重阳佳节登高赏菊却不见菊踪而推测菊花的开放需等待刮阵秋风、落夜严霜,词人托菊花不趋炎附势傲霜凌寒的品给来言自己之人格,表现自己愤世的情怀和高洁的志趣。
【分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自《九日齐山登高》,诗歌标题已经点明重阳,“九日”指九月初九,是重阳节的时间,“登高”是重阳节的习俗;从诗歌内容来看,“上翠微”点题“登高”,和“菊花须插”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B.“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出自《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的时间,“金花酒”指菊花酒,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习俗。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插茱萸”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出自《菊花》,吟咏菊花,与重阳节无关。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B.“突出词人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错误,从词中来看,词人隐退田园后以诗酒自娱,并没有不问世事,从词人对官场“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的讽刺来看,词人还是很关心时事的。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基调,然后分析涉及“黄花”这一意象的诗句,概括其特点,体会情感差别。
辛词写的是重阳时节呼朋唤友共享美丽秋色,只是这菊花竟还未开放,看来要想菊花开的热烈绚烂,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这些只是字面的意思,实际上词人借菊花未开,需要这些条件来赞美菊花的傲霜凌寒的品格,结合词人的经历和注释可知,词人此时属于闲居状态,那么这里“直待秋风一夜霜”说的就不仅仅是菊花了,而是借菊来言己,借菊的品格来言自己的品格,借菊花的处境来写自己的处境。
李词《声声慢》是作战南渡以后的一篇作品,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园中菊花枯萎凋谢,满地堆积,但是“如今有谁堪摘”?由此可以看出词人无心赏花,也无人陪自己赏花,更是无人为己摘花,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而不堪摘,借此表现作者无心摘花的郁闷,暗含历经国破、夫死、家亡等人生之苦后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与愁苦。
19.(1)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卷起千堆雪,气吞万里如虎(3)枫叶荻花秋瑟瑟,梧桐更兼细雨 (4)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5)少无适俗韵(评分建议:每句1分,有错别字等该句不得分。)
20.D(体验:着重指在实践中体会、了解。对象是生活、现实。体会:体验领会,对象多是文件、方针、政策、指示、决策等的思想内容,又常是别人要表达的意思、感情、心理等。不谋而合: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不约而同:一般在句中作状语。素养: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一般后天获得。素质:事物本来的性质,一般是先天具有的。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挥洒自如:写文章、写字或绘画得心应手,随意运笔,不受拘束。)
21.B
22.句子中用了三个“没有……怎能……”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排比(3分),加强了语势,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使表达更加有力(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