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课堂回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危机的加深
背景:
序幕:公车上书
高潮:百日维新 103天
评价:政治、经济、思想、性质P9
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根本原因P9
背景:
兴起:“扶清灭洋”评价
结果:中外势力联合镇压
历史意义:
原因
经过
影响
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练习册影响(3)
东南互保:1、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2、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削弱了抗击侵略的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98 百日维新
1900——1901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3、维新思想的发展——国闻报、时务报
一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科考举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2.具有反
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3.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
爱国运动。
1、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镇压义和团运动。
时间:1900——1901 英 法 德 俄 美 日 意 奥匈帝国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中外史纲要(上)》
新教材探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形成从革命酝酿到武装起义再到中华民国成立的时空线索,掌握近代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时空特征。
2.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归纳其原则和特点,培养概括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历史局限,理解辛亥革命的成与败,培养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学习重点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背景)、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学习难点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2、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均失败
中国的道路在哪里?
知识回顾
辛亥革命
广义: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狭义:指旧历辛亥年(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
国际环境:
国内环境: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国内环境
(一)、背景
1、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与评价
一、中央、地方机构的调整及冗员的裁汰。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二、建立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军”、警察制度。
三、调整和制定合乎近代规范的法律制度。
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五、整理财政,改革币制。
六、废科举,兴学校。
五大臣出洋学习
总理大臣 奕劻(皇族) 陆军大臣
荫昌(满)
海军大臣 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
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 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
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 寿耆(皇族) 协理大臣
徐世昌(汉)
协理大臣 那桐(满) 外务大臣
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 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
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 唐景崇(汉)
1906年夏秋之交,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先后回国复命。他们将所见所闻向朝廷报告外,同时也请朝廷准备立宪,以为当日的中国只有走立宪的路,才能使清廷拜托危机,皇位永固。……真正希望能够打动西太后的恐怕就是“皇位永固”四个字。
——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906年9月1日
“仿行立宪”
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
9年为期筹备宪政
1910年11月《上谕》
预备立宪期限缩短为五年
以空头支票的方式给人民以虚假的希望
预备立宪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
2、清政府的“自救”运动——预备立宪
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思考:如何评价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材料二:清政府曾把“新政”当作永固皇基、熄灭革命火焰的灵水,但历史捉弄了欺骗历史的人。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政”加重了捐税,因而大大地扩展了自己的对立面;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的反封建志士;新军淘汰了绿营练勇,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非但没有达到自救的目的,而加速了清政府的覆灭。
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了条件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 1872-1894 1895-1911
厂矿 74家 147家
资本总数 有6年达百万以上 有14年达百万以上
棉纺织资本数额 9862千两 26232千两(1913)
1895年筹办;1896年办厂,1899年开始生产
南通大生纱厂码头
国内环境
(一)、背景
1)创立兴中会
①时间:1894年;
②地点:美国的檀香山(今夏威夷群岛);
③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
3、组织:革命团体的建立
2)建立同盟会
①时间:1905年;
②地点:日本的东京;
③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④纲领: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⑤机关刊物:《民报》。
(1)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4、革命思想的宣传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革命军》书影
(1)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2)邹容 :《革命军》
(3)陈天华 :《猛回头》和《警世钟》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P108
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民族: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腐朽卖国的清朝政府,建立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民权:推翻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核定地价,按价收税,将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收归国有。
前提
核心
保障
综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件有哪些?
政治根源
组织准备
思想准备
军事基础
阶级基础
物质基础
导火索
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
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并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三民主义)
革命党人动员新军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1.武昌起义——革命爆发
(1)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2)起义军很快控制武汉三镇,并成立 。推黎元洪为都督。
(3)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湖北军政府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革命军军旗
黎元洪
(1)成立政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 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南京
(二)高潮-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
1912.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宪政的开始
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B.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C.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D.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三)结果—失败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胜利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
1、袁世凯拥有实力,又有帝国主义支持
2、帝国主义的干涉
3、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党人的破坏
4、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
反思:
辛亥革命更是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2年,各省区新设工厂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长99.38%。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士以及部分军阀、政客共同挥舞着“实业救国”的旗帜,形成一股象征时代进步的实业热潮。
——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迫令放足
改良旗袍
旧式旗袍
中山装
长袍马褂
剪辫运动
常见礼节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
思想:传播民主共和理念,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
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
条件,加速中国的近代工业化(“短暂春天”)
社会:革除封建社会风俗恶习,社会生活近代化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吴玉章回忆道:“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不仅原来的官僚政客毫无生气,并且有些革命党人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蜕化,逐渐地丧失革命意志,而一味追求个人的官职和利禄去了。” ——转引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影响范围有限
没有明确反帝目标,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未改变;
缺乏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科学革命纲领、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严密)
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反帝”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反封建”
——推翻清朝,结束专制,建立民国
“比较完全意义”?
“反帝”有限:
①目标: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结果:未改变半殖民地的性质
“反封建”有限:
仅仅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未改变半封建的性质。
(封建自然经济,封建思想文化等仍然存在)
民族革命
民主革命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积极:
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政治)
②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
③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风俗文化)
④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
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局限: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
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
历史意义
武昌起义(1910.10)——黎元洪为都督 ——1912.1中华民国成立
——1912.2清帝退位——1912.2.13孙中山辞职——1912.2.15袁世凯就
任临时大总统(原因)——191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政府的腐败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并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三民主义)
革命党人动员新军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线)
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政治)
②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
③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风俗文化)
④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
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从法律上确立了国家主权属于全
体国民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
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