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习近平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罗曼罗兰
1980年夏,游故宫的人围观外国游客
2019年夏,摄于上海外滩
右图,中国人的状态:封闭、贫穷、自馁(不自信)
后毛泽东时期的领导人...要重建50年代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赢得公众的支持。...无论是加强组织纪律性还是进行新的思想教育运动,亦都将于事无补。只有在更广泛的领域里,想法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价值和需求,才有可能克服革命成功以来的三十多年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危机。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其实,哪止是城市居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课程标准】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目
录
壹
伟大的历史转折
贰
改革开放进程
叁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民主法制的回归——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
个人崇拜仍在继续
背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1978年5月11日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解放】jiě fàng ①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思想 ~生产力。
——《现代汉语词典》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它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
①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指导,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③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人民日报》刊载《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组织路线:拨乱反正 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
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后毛泽东时代中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邓小平成为新的社会主义改革的设计师,这场改革将使中国摆脱贫穷和发展停滞状态。 ——徐中约
内 容 指导
实行
重新确立
恢复
审查解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改革开放
思想、政治、组织路线
民主集中制
历史遗留和领导人功过问题
“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3)内容:
◎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式上做了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材料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转折一:“左”倾——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1927年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1935年遵义会议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知识回顾: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2.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表现: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②国家还纠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实各项政策。
◎“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遭到迫害
◎刘少奇的火葬单上写着化名“刘卫黄”,职业为“无业”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北京西单“民主墙”
1980年,王光美从河南省省长刘杰手中接过刘少奇同志的骨灰。
平反冤假错案
西单民主墙是在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文革”中兴贴大字报的习惯,让老百姓找到一个窗口。最早期的大字报大都是要求给一九七六年天安门事件平反,要求邓小平同志出来主持工作及上访群众诉写的冤案控诉。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
(1)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人民日报》刊载《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十一届六中全会
“82宪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注: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
为何改变顺序?先有人民,后有人民让渡权利组成的国家。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厘清人民的基本义务!
4.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八二宪法 我国当前现行宪法。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了修正;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980年冬,北京故宫
1978年一户农民家门口
1980年夏,一对新婚夫妇买到家具回家
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人结婚办理结婚证时,可以领取购买一件家具的票证,凭票证领号排一夜的队,就可以买到一件家具。
故宫、红旗轿车与初期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初期面对专制与权力羞答答。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一)经济体制改革
1、概念: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的前提:
根本目的:
目标:
实质:
改革的内容: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解放生产力
农村/城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 农村改革
(二)城市改革
2、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开始实施
(1)对内改革:
①农村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的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他们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自发实行了一包到底的责任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占全国社队总数
92%
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78.66%
1982年全国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情况◎
1982年,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队占全国社队总数的92%,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78.66%
二、改革开放进程
小岗破冰:农村的“第二次解放”
1978年12月
地点 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还有钱,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平均每人400多元。在当时,对这群“叫花子”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光芒四射的金山。
自由市场的步伐——改革开放进程
对内改革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到了田头忘带锄,
再去回家逛一趟。
——人民公社时
农村的顺口溜
农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改革开放后
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在当年签订契约的茅草屋前合影
史料研习:农村改革改了什么?没改什么?
材料二 凤阳农民陈立章包干
一年后收入一万元
材料三 小岗队的包产到户经过一年的实践,获得了自1957年来第一次空前的大丰收。将粮食总产6.6万公斤,等于以往5年的总和……社员分配人均200元,一跃成为全县的冒尖队。
——贺耀敏等《六十年国事纪要· 经济卷》
材料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的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影响?
生产资料公有制没变,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
二、改革开放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先后调整了四次,请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一次是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
第二次是 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三次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制未变的前提下提高了土地的公有化程度
第四次是1978年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自主经营,包产到户。
知识扩容
1.开始实施
(1)对内改革:
②城市推进: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1979年5月,国家经委等部门选择首都钢铁公司等8家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改革管理体制的文件。这是中国最早实行承包制的首都钢铁公司,自承包后连续12年实现利润平均每年递增19.1%
二、改革开放进程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承建的河北邯郸钢铁集团
1958年,该集团前身——邯郸钢铁总厂成立。第一座55立方米的高炉仅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于6月17日流出了第一炉铁水,从而揭开了邯郸现代化炼铁的序幕。
北京奥运会主场地
(1)背景:
(2)中心环节:
(3)目标:
农村的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
(4)作用:
(5)存在的问题:
增强了企业实力;国有资产大幅增加
企业职工下岗等
城市改革 ——改革国有企业
(扩大自主权)
国企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扩权让利(管理权下放)
国企改革:运行经济责任制——自负盈亏(经营权转移)
国企改革:完善企业的经营——打破大锅饭(分配权自主)
1988年7月19日 邯郸钢铁总厂1260立方米高炉工程开工,总投资4.3亿元,设计能力为年产生铁85万吨。
1984年,在总厂和22个分厂实行了厂长负责制,确定了厂长在企业的中心地位。
从1967年开始,生产每况愈下。至1977年,邯钢连年亏损,累计亏损1.26亿元。
1990年,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28个品种有26个亏损,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
1991年到1995年的5年间,产品销售收入由10.2亿元增加到50亿元;上缴税款由1.6亿元增加到4.3亿元;钢产量由110万吨增加到215万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南方谈话”
1982
1987
1992
20世纪70年代末的深圳
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
“一夜崛起的城市”
20世纪90年代
一个现代特大都市的雏形已显
进入21世纪的深圳
深圳:“一夜崛起的城市”
国家实对特区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给与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政策
深圳速度,是中国大陆形容工程建设速度非常快的一个词,出自1981年10月~1982年8月,中冶集团中国一冶在承建深圳国商大厦时,以平均不到5天一层楼的速度创造了“深圳速度”。
——百度百科
首钢的改制
原名石景山钢铁厂
1996年:改名“首都钢铁公司” 建立
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1999年:钢铁主流程优质资产组建为“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上市
2000年:非上市公司资产和特钢公司等组建北京首钢新钢有限责任公司
……
2011年:首钢搬迁曹妃甸完成
今日首钢: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矿产资源业、环境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海外产业等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431名
中国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历年数量变化
中国企业数量稳居《财富》世界500强第二位
中国的国家电网、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列第二到四位
9
120
1.开始实施
(2)对外开放:
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及经济开放区分布图◎
◎深圳在改革开放前后
二、改革开放进程
对外开放
1980年,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000年后,“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
(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与特点
1、过程:
1.试点——创办经济特区(1980)
2.延伸——开放沿海城市(1984)
3.扩展——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
4.进一步——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
5.内地——沿江城市、省会、沿边城市(1992)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2001年中国入世,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1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
1982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
1992
1992
2000
2001
2.逐步深化
1982年十二大
1987年十三大
1992年十四大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
2001年加入世贸
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1981年12月22日,在中央召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当时不少省市都向中央要求试办经济特区,陈云坚决不同意。他明确指出,特区“现在只能有这几个,不能增多”。
——新华社《试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内情》
全国来看,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到了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结束。
——《粮票的故事》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仍以计划经济为主
思想包袱
◆包产到户姓“社”姓“资”?
——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生气勃勃,姓“社”姓“资”?
——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 ,姓“资”
◆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姓“资”?
——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
◆市场经济姓“社”姓“资”?
——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
2.逐步深化
【南方谈话】
材料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二、改革开放进程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理论突破:邓小平“南方谈话”
史料研习:为什么说南方谈话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十四大——确立目标
1993年——写入宪法
1997年十五大——创新(非公有制经济)
21世纪初——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稳步推进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二、改革开放进程
从“鸡毛兑糖”看义乌如何走向世界
“乡企、国企、私企”的交织成长
改革开放优秀系列电视剧
1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三次转变
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知识扩容
三、超越隔阂的构想——“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从1957年到1979年,宝安(深圳前身)共出现4次大规模外逃浪潮:第一次,外逃5千人。第二次,外逃1.9万人。第三次,外逃2万人。第四次,外逃3万人。 ——陈秉安《大逃港》
解放初期的深圳“中英街”
如今的深圳“中英街”
“大逃港”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
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
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在国际上
——两种制度
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
“一国两制”构想
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申述,台湾和大陆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在台湾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司法终审权;可以保留军队,其党政军系统均由台湾当局来管。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3)实践:港澳回归。
①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英国同意于1997年归还香港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问题
◎1997年7月1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0世纪末,港澳相继回归
这一切,都源于一位老人的伟大构想...
1979年2—3月,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
“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
1.“一国两制”构想
(3)实践:港澳回归。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最初设想——解决台湾问题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同日,《告台湾同胞书》发布。1月底,邓小平访美,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
2.台湾问题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5年4月29日
2015年11月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告台湾同胞书》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国家分裂法》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连会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就业”还是“环境”
气候问题
海峡两岸关系何去何从?
香港的和平与发展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相比,共同之处是( )
①纠正了党的路线上的“左”倾错误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③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④形成了党的新领导核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
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A. 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B. 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B
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的共识,是两岸关系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九二共识的核心主张是( )
A. 两岸实行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B. 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
C.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C
例题: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B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
C
例题: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A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B
例题: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C.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C
D
例题: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击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祖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C.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D.蒋介石有强烈的好战情绪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B
A
A
课堂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背景、召开、内容、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原则、表现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
开始实施
逐步深化
稳步推进
对内改革:农村突破、城市推进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提出
内涵
实践:港澳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