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壹
贰
叁
强国迷梦:洋务运动—探索 地主阶级
天国幻梦:太平天国—探索 农民阶级
帝国碎梦:塞防海防—侵略 边疆危机
一、天国幻梦:太平天国—探索 农民阶级
1.背景:
政治原因:列强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自然原因:两广地区资源有限,又逢自然灾害连年不断;
经济原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家庭手工业衰落;通商口岸调整影响广西地区底层劳动力就业。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逐步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鸦片输入年年激增。由它所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前更为严重。
—李侃《中国近代史》
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曾国藩《陈民间疾苦疏》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
—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一、天国幻梦:太平天国—探索 农民阶级
1.背景:
政治原因:列强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自然原因:两广地区资源有限,又逢自然灾害连年不断;
经济原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家庭手工业衰落;通商口岸调整影响广西地区底层劳动力就业。
自西洋以风火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既停其半,洋织盛而土布衰。农村日益萧条,始以东南各省为著,后则深入内地。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
1800-1850年间,中国的气候异常……1840年前后全国平均气温达近三百年来最低点,…其间广西南宁地区农业失收更为严重,至少有10个坏年景。
—葛全胜《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动》
广西山多田少,地皆砺确,物产甚稀,居民谋生无计,十室九空,冻馁难堪,盗心易动。
—俞风翰《粵寇起事纪实》(1871年)
一、天国幻梦:太平天国—探索 农民阶级
1.背景:
政治原因:列强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自然原因:两广地区资源有限,又逢自然灾害连年不断;
经济原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家庭手工业衰落;通商口岸调整影响广西地区底层劳动力就业。
2.过程:
①前期的进攻和胜利: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主动出击:北伐:推倒清政府统治
西征:攻占长江中游,巩固天京
东征:截断清政府税收财源
②后期的防御和失败:
天国悲歌“天京事变”(1856)→天朝陷落(1864)
一、天国幻梦:太平天国—探索 农民阶级
一、天国幻梦:太平天国—探索 农民阶级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不同点 背景 全盛时期 衰落时期
经济主张 企图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反映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调动革命积极性 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迫于当时形势没有实施
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的土地纲领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往何处去的问题
局限 绝对平均主义、空想性 脱离革命实际具有空想性
相同点 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方案;都没有真正付诸实施 从经济主张内容上看,后者是对前者批判否定;
从历史进步角度上看,后者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一、天国幻梦:太平天国—探索 农民阶级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1862年马克思《中国纪事》
你如何看待马克思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1853年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一、天国幻梦:太平天国—探索 农民阶级
4.评价:
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局限: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指导,无法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乾隆13年(1748)共设11个总督(包括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其中满9汉2。乾隆四十四年(1779),设11处总督,满7汉4 ;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总督:1872—1875年间,除1人为满人外,其余7人全为汉人。1876-1883年间,8处总督全为汉员。1861-1890年的30年间,清廷任命了44个总督,其中34人为汉人;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到光绪末年,朝廷一兵一卒,一粮一饷,都不得不仰求于督、抚。所以,湘淮系官僚集团开启的督抚专政的局面,实开此后北洋军阀割据纷争的先河。
二、强国迷梦:洋务运动—探索 地主阶级
1.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
顽固派
慈禧
洋务派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
如果说在上述洋务、顽固两派三次大论争中,慈禧基本上支特了洋务运动和洋务派,是对洋务运动起了决策作用的话,那末,在用人方面,她同样着重任用了洋务派人物。
—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
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文武制度,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倭仁:三朝元老,理学名臣、同治帝师
同光中兴:四大名臣
中兴四大名臣 最高职务 军队名称
曾国藩(1811-1872)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湘军
李鸿章(1823-1901) 直隶总督、军机首辅 淮军
左宗棠(1812-1885) 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 楚军
张之洞(1837-1909) 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首辅 新军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丈夫只手把吴钩, 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
二、强国迷梦:洋务运动—探索 地主阶级
1.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
2.展开:
①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洋务派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决定其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整体认识不够,仅仅从器物而非制度层面解决问题,这是洋务运动走向失败的根源。
②主要内容:
经济: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口号;民用工业:以求富为口号
军事:筹办近代海防:建立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教育:开启西式教育:设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拓展延伸】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
从器物(经济)→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其中,经济近代化的进程是:重工业→轻工业;国营→民营。
3.评价:
历史学习的本质意义在于反思历史,以史为鉴。因此,对于洋务运动究竟是以肯定为主还是以否定为主,不做硬性规定和要求。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②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③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二、强国迷梦:洋务运动—探索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三、帝国碎梦:塞防海防—侵略 边疆危机
1.时代背景:
①国际背景:19C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②国内:清政府内部“海防”和“塞防”之争。
—东方朝贡体系与西方殖民体系的碰撞
“海防”和“塞防”之争
李鸿章:海防论 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
左宗棠:塞防论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三、帝国碎梦:塞防海防—侵略 边疆危机
1.时代背景:
①国际背景:19C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②国内:清政府内部“海防”和“塞防”之争。
2.内容概况:
①西北危机:内陆新疆(1875-1881年)
②西南危机:属国越南(1883-1885年)
③东北危机:甲午中日战争(1894.7-1895.4)
—东方朝贡体系与西方殖民体系的碰撞
三、帝国碎梦:塞防海防—侵略 边疆危机
左宗棠收复新疆
左公柳
三、帝国碎梦:塞防海防—侵略 边疆危机
中法战争:冯子材与镇南关大捷
1885年签订《越南条款》内容:
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②中国日后在广西云南修筑铁路应与法国商办;法国在军事失败的形势下,仍然达到侵略越南的目的,并最先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法国侵略势力从此伸入中国云南两广,大大加深了西南边疆的危机,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三、帝国碎梦:塞防海防—侵略 边疆危机
东北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三、帝国碎梦:塞防海防—侵略 边疆危机
三、帝国碎梦:塞防海防—侵略 边疆危机
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资本输出
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三、帝国碎梦:塞防海防—侵略 边疆危机